觀機逗教
  1. 觀機逗教

若無上師,要在今世解脫,可能性有多大?

詳細介紹
作為漢人如果沒有藏傳佛教能不能解脫?百分之百可以解脫。
漢人的祖師,那麼多都解脫。
即使是現代,現代的漢人的大師們,解脫的比比皆是,所以毫無疑問。藏傳佛教只是一個方法,但是並非唯一的。比如不定止觀,它有各種方法,都可以達到無生法忍,所以這個毫無疑問。

只要把漢傳的經典拿出來看,有哪一部經典說,你依著這一部經典不能解脫的?絕對可以。你依著《金剛經》你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你依著《阿彌陀經》也可以,你依著《心經》也可以。

你即使依著四念處,依著觀呼吸,但你發的心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也可以。因為當你四念處修好了以後,你去慈悲教導一切的眾生都來修四念處,而你的目標是定在成佛,絕對都是可以成佛的,這個是沒有問題啦。

大家不要說只有藏傳佛教是唯一可以解脫,就認為漢傳佛教或是南傳佛教不能解脫,沒有那回事,條條大路通羅馬。

我們有藏通別圓不同的教法,如果以《法華經》來講,一切的教法到最後都是歸於成佛,「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示現於世,為欲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那絕對沒有問題。

講到有傳承是不是就可以保證解脫,也不一定,你光有傳承,而沒有依著傳承實修,也沒有用。比如說,你已經三皈五戒了,已經皈依三寶了,你只是掛號而已,只是名義上的佛弟子,你都不是佛。你如果能夠依著戒定慧去修,即使您不是佛教徒你也可以解脫。道理是相同的,你依著那個法門你就修。

為什麼藏傳佛教非常強調傳承,這是藏地的文化所使然。在藏地,以前,人民的知識水準非常的低,知識分子不多,讀書人不多,有因緣去真正接觸到佛教的也不多。這種傳承的強調,是保證它很純正。很純正是因為他們有,在十三世紀從大寶法王開始建立有轉世制度,那個時候是大寶法王的第三世,他說,我是某某人轉世,那他又是第一世,大寶法王的轉世,這樣子追認出來。

大寶法王是藏傳佛教中第一個有轉世制度的,由此以後,其他的派別也都採用了這種轉世的制度,這種轉世的制度在藏地是非常有用,為什麼,第一個藏地大家都很辛苦,知識水準很低,大家都沒有因緣去接觸到正法,利用這種轉世制度,一個小孩子一個靈童,被認證為某一位上師,或者是仁波切,或者是喇嘛的轉世以後,四、五歲就帶到廟裡面去練習了,也就是被認為是轉世以後,就送到廟裡面修行,對藏人來說,這個是最大的光榮。

如果在漢地,不必然是這樣子,因為漢地,儒家的的思想太濃厚啦,儒家的思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種的觀念就是很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出家要,頭髮要剃掉,同時要點戒疤,這是漢傳佛教才有的,這種情況在儒家看起來,通通是不能接受。

在藏地你被認為是轉世的上師以後呢,從小就送到廟裡面去栽培啦,就去訓練。一直訓練,一直訓練到二十歲,長大成人,經過各種教法的熏習,他都熟練啦,先學顯教。並非所有的藏傳上師都會密教,不會的,依照規定要學密法的,只有得到格西學位,這個是指格魯派。拿到格西學位,格西就是現在的世俗學問的博士,你拿到了博士以後,只有一部分人有興趣再去密學院,密院裡面接受四年的學習,學習那一些儀軌,那一些鈴杵、儀軌、禮拜啦等等,這樣子才有密法,那個時候才會懂得密教,所以並非所有西藏的喇嘛,所有西藏的出家人都懂得密法,沒有。我問過很多的大師,我要請教他們密法,他們說,我不懂,因為這個我沒有學過。

所以一般來說,藏傳的仁波切在傳法,都是講顯教的東西,只有在灌頂那個時候才是真正進入了密法。可是也有一些大仁波切,都是LharampaLharampa,就是第一等博士,LharampaGeshes,他們都沒有學密法,他們說我不傳灌頂的,你教我傳灌頂幹什麼,我不傳,我只教佛法。

總之,強調傳承,在藏地是有它的文化背景、有它的時空背景,尤其是在古時候,把佛法維持非常純正。因此,有傳承的上師所教授的佛法,應該不會有什麼很大很大的差錯,不會的。不過,有的時候,不見得傳的就是正法。

至於說,用現代的科技不必有傳承能不能解脫?這個沒有必然的。如果說有傳承可以解脫的話,那西藏佛教徒大家都解脫啦,這個不是必然的。

西藏佛教徒無知的一大堆、煩惱的一大堆、無明的一大堆。同樣,你用現代的科技,可以得到很多的資訊,能不能解脫,沒有百分之百的保證。
什麼人可以解脫呢?依照佛法,戒定慧如果修到圓滿就是阿羅漢,已經解脫;如果戒定慧加上慈悲,戒定慧加上慈悲,這樣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佛,也可以究竟解脫,究竟解脫成佛啊!

總之,重要的不是那個現象,重要的是你的心如何。

《壇經》行由品,六祖慧能大師被五祖弘忍大師傳衣法的時候,那個時候他有沒有傳承?他那個時候才二十幾歲的在家人可是以他的見地,他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印可把衣缽傳給他。可見得傳承不是必要條件,傳承只是充分條件。但必要條件是在哪裡,自己心地的修持,戒定慧跟慈悲,所以光靠現代的科技,有沒有辦法解脫,我們不說絕對不能,但是關鍵點不在哪裡,你的心地,戒定慧慈悲夠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