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機逗教
  1. 觀機逗教

五遍行與五別境差異?

詳細介紹
所謂的五別境,依照百法名門論裡面的講法,五別境與五遍行是不一樣的。五遍行是來自於內熏的力量,內熏力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業力起了異熟變,有了現行,因此才會有觸、作意、受、想、思。五別境就不一樣,五別境這五種心所法是來自於外界的力量,五遍行是來自於內熏的力量,就是來自於我們阿賴耶識的業力所熏的力量,阿賴耶識中的業力種子所發出來的力量,叫做五遍行。五別境就是境界不同,就產生不同的心所法,所以才產生不同的情緒。
欲是什麼境界產生的?是所愛境,這些所愛的境是有可能是會讓你引生煩惱的。比如說喜歡吸毒的、喜歡喝酒的,這些是他所愛的境,讓他產生欲。如果所愛的境是惡的境,自然就會導引到煩惱心所;如果所愛的境是善的境,是清淨的境,比如說喜歡聽聞佛法,喜歡參加共修,這個是清淨的境、清淨的欲,就會進入到善心所。
我們先講五遍行,之後就講五別境,五別境之後呢,就根據你的境如何,而有了善心所和煩惱心所。像師兄還會打電話說中秋節共修不應該停止啊,這個就是善法欲,善法欲一定是產生善心所。喜歡喝酒的,甘露可以,但是酗酒不可以。這些所愛境,就有了善心所和煩惱心所。
五別境是因為境不同,所以就產生不同的心所。五別境就勝解,勝解是決定性,就是你很專注,你一直在上面鑽研的那個境界,就會讓他產生勝解,對它會有深入的瞭解。比如說OO很喜歡讀紅樓夢,也喜歡讀哈利波特,那個是他決定了,那時候就產生勝解了,對它很理解,然後翻譯有哪些不對呀,這個叫做勝解。然後呢,,念是指成習境,就是曾經熟習過的,曾經經驗過的,這個時候就會引起我們回憶起從前的事情,這個叫做念。是所觀境,也是所觀境,有所不同。
所以欲不見得是不好的,但是即使是善的所緣,善的境界產生善心所,還沒有見空性,那只不過是一個過程,你首先要有一個善的心所,之後要有清淨的心所法,當時才是算解脫。
同樣的,對於已經證得空性的阿羅漢,就沒有心所了,他們只有心識的作用,那時候應該是已經轉為空性的智慧了,只不過悲心沒有發起,所以佛對他們講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有兩種,就是菩薩道的進入,有一種是直入,一種是回入。
在家眾幾乎都是直入菩薩道,直入菩薩道意思就是沒有經過阿羅漢的解脫,因為在家眾想要證阿羅漢果,幾乎是不可能的,那就直入菩薩道。直入菩薩道,已經發心,發了悲心,要修菩薩道,但佛為了要令他們能夠成佛,就講增上清淨道,因此為菩薩來講空不空如來藏,講空不空如來藏,才能夠成佛。
講如來藏,意思就是講阿賴耶識中藏有如來的種性。我們凡夫不管到三界六道哪個地方去,不管是地獄也好,餓鬼也好,很煩惱很痛苦,我們的佛性出現如來的種性,沒有顛倒過,沒有消失過,沒有染污過;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是在講如來境界。對菩薩來講,理上菩薩,對已經證得歡喜地以上的菩薩,就開始講不空如來藏,這樣子我們看楞嚴經才看得懂。
不然楞嚴經,啊!佛一直在否定有所謂緣起性,有所謂空性。緣起性祂也否認,空性祂也否認,目的就是要提攜楞嚴法會的眾生,如果他們是阿羅漢,是證空性的,就要他們發悲心,能夠去修不空如來藏;但是如果已經發了悲心,再修學的菩薩呢,就要他們能夠成佛,不要只是停留在大悲心。大悲心的話,就是我把眾生的苦難當成是我的苦難,我這樣子來承擔,這個還是善的執著,還是清淨的執著,一旦是執著清淨,就已經是很微細的不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