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機逗教
  1. 觀機逗教
自殺的原因與防治之道

自殺的原因與防治之道

詳細介紹
自殺的原因與防治之道
1. 自殺者的年齡有往下移的趨向,比起他們的父母、甚至是爺爺那一輩人,擁有更多的科技便利及娛樂,也不用小小年紀就外出工作,貼補家用…卻成為不能承擔壓力的“草莓族”,這種趨勢是由于什麼因素而造成呢?
答:這種趨勢有外在和內在兩方面的原因。外在因素包括倫理道德斲喪、物欲橫流、媒體渲染自殺事件和災難、生態破壞、社會壓力、環境污染等。內在因素包括飲食失衡、飲食偏酸性食物、缺少運動、內分泌失調、沉迷電腦或電子遊戲、缺少人際互動、人生觀錯誤、家庭破裂、暴力傷害等。

2.
在戀愛上遇到挫折與打擊,使許多人踏上了自殺這條不歸路,您能否教導他們如何正面地看待挫折或失敗?

答:失敗為成功之母,從挫折或失敗中學習,可以磨練我們的心志,邁向更美好的前程。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許下一個戀人才是真命天子或白雪公主。

3.
常有人說馬來西亞的填鴨式教育,帶給學生學習上的壓力,究竟是教育出了問題,還是為人父母的將“凡事第一”的概念傳達給孩子,導致悲劇的發生?

答:教育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環節。全世界的教育都出了嚴重問題,只注重科技、物質等外在知識,缺少人文等心靈的涵養,尤其欠缺生死知識和修持,人生觀錯誤。其實,教育要從懷孕的第一剎那開始,胎教之重要性不言可喻。

4.
速食愛情促成了越來越多的破裂婚姻與家庭,更出現父母帶著孩子自殺的局面,您可否教導為人父母的所應盡的責任及如何管理家庭與婚姻呢?

答:生命是永恆的,人死後還有來世,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只是延後問題,增加問題的嚴重性。相聚就是有緣,應轉惡緣為善緣。父母的責任是養育兒女,為國家社會栽培有用的人才。多修行,慈悲喜捨,熱愛眾生。

5.
憂鬱症成了現代普及的文明病,小孩也會患上自閉症,這是否都是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後遺症?而我們又能如何克服呢?

答:憂鬱症的成因很多,包括外在壓力、遠離大自然、價值觀錯誤、爭勝比較心、不擅人際關係、飲食錯誤、缺少運動等。知道病因,即可對症下藥,多修行。

6.
許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生存的意義,他們自覺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甚至因厭世而尋死,我們該如何找出人生的意義,而不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呢?

答:生死是相續的,此生不圓滿,必須來世繼續學習。人生的意義在破迷起悟、離苦得樂、圓滿自己、圓滿他人。

7.
在面子書上預告或留言自殺成了近期的一種自殺新趨勢,互聯網的便利與高傳播性是否成了一個負面的磁場?他們是否為了受到更多人關注而如此行?

答:是的,我們應善用科技,多關懷親友。

8.
電腦遊戲與網絡世界也使許多人,包括許多思想成熟的成年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他們沒辦法分清楚虛擬與現實,也有人沉迷在虛擬世界中,認為虛擬的一切才是真實,而漸漸與現實的社會脫節,以至覺得無法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請問教授能給予他們什麼建議,協助他們擺脫這樣的不良影響?

答:虛擬世界是假的,現實人生才是切身的,多關懷週遭的人事物,學習溝通技巧,走進大自然,飲食平衡,生活正常,勤修戒定慧。

9.
許多人喜歡將心事藏在心裡,導致意外發生時,身邊親友都覺得驚訝,我們可以如何察覺身邊家人與朋友有心事或痛苦,又該如何幫助他們走出陰霾?我們又如何學會抒發心中壓抑的痛苦呢?

答:主動關懷別人,教導他們學習溝通技巧,從人際互動中尋找樂趣,要有知心談心的朋友,親近善知識,豐富人文素養。預防勝於治療,平常就要多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培養定力不受情境影響,開發智慧了達人生宇宙的真相,痛苦不在情境而在自己的觀念,壓力是自己想的。

10.
當一個人自殺,最難過與受苦的往往是家人,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走出痛苦?

答:以宗教儀式做最溫馨的治喪,甚至超度自殺者,祝福亡者,讓家人知道死亡不是分離,而是走向另一個光明的生命存在。

11.
死可怕嗎?而死真的能解決一切的問題嗎?而且他們尋死的理由真的足以促使他們放棄生命嗎?

答:如果了解生死真相,並且解脫生死繫縛,死就不可怕,否則臨終的身心分離、死後中陰身的險惡、業力輪迴等現象就很可怕。死不能解決問題,只有通達生死真相而戒定慧圓滿,才能解決問題。自殺只是逃避問題,是不敢正視問題的懦夫。

12.
您在您的著作中提到,快樂可分為身、心、靈三個層面,請問三者有何區別呢?

答:身的快樂來自五官感覺,心的快樂來自思想觀念的寬容和智慧,靈的快樂來自天地人一體、民胞物與的智慧和慈悲。

13.
您指出,得到快樂的方法,不離信、願、行、證四部曲,請問這其中指的是什麼?

答:信是相信自己有得到快樂的能力,願是發願自己和別人能得到永恆的快樂,行是息滅貪嗔痴勤修戒定慧,證是信願行的結果。

14.
古代人與現代人不止生活環境不同,心態也有很大的轉變.請問古人所傳留下來的智慧,可以如何幫助現代人尋找快樂呢?

答:物質環境不一樣,但內心的貪嗔痴不變,古人的智慧教我們淨除貪嗔癡,照樣可以得到永恆的快樂。

15.
有人財富萬貫,仍找不到快樂;也有人擁有得不多,卻自得其樂,原因何在?

答:快樂純粹是主觀的感覺,與財富多寡不是必然關係。心靈不充足,財富越多,痛苦就越大。

16.
知易行難,許多人往往了解很多做人基本的道理,如知足常樂,但卻不懂得如何運用出來,可有甚麼訣竅呢?

答:訣竅在聞思修:增廣見聞,慎思明辨,勤修戒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