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善不思惡
問:當我們用第六意識觀照第七或第八意識的時候,這個第六意識是不是也是一種覺照呢?這個覺照還是有“能““所”的對立 ?答:是的。在八識中,第六識的覺照力最強;或者說,第六識才有覺照力。覺照時,還有能所的對立。
問:這個第六意識裏還有一個我, 這個我與“色身”的我有點不一樣?離真我又還有一段距離?同一個我,又有這麼多的我。
答:不一樣,這是第六識妄想出來的獨影境,不是色身,離真我還有一大段距離。色身是前五識和第八識的性境,也是第六、七識的帶質境,修行就是讓第六、七識看到色身為性境(真相:無常、苦、空、無我、空性)。第六識如實看到色身為性境,就是妙觀察智,即看到真我。
問:如果能所雙泯的時候,又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況呢?
答:不可言傳,不可思議。勉強說,無心無分別無執著,我與萬法融為一體。
問:這個寂照不二,是佛性在顯現嗎?
答:是的。
問:佛性顯現時,就沒有能所?為什麼?
答:沒有。佛性是見到萬法沒有分別的覺性,離四句絕百非。
問:這時候的第八識是不是已經融入在佛性當中?
答:是的。全部八識都轉成四種智慧,覺知萬法皆緣起性空。
問:第六意識的覺照與用佛性的覺照有什麼樣的分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別?
答:第六意識的覺照有分別,用佛性覺照沒有分別。當第六識覺照而不起分別時,即是用佛性覺照。原因是有沒有修行。透過修行,讓第六識覺照時不分別就是佛性。凡夫不修行,當然是用分別的第六識在覺照。
問:所有事物都是緣起性空,這個我完全能接受與體會。可是佛性是緣起性空的理論,我一時還沒能接受,因為感覺佛性都一直是存在的。
答:佛性的體是性空的智慧,緣起是相用的慈悲。佛性的性空是真空而妙有,緣起是妙有而真空。佛性是不能形容為有、空、亦有亦空、不有不空的;勉強說,真空妙有或緣起性空。
問:我一直相信一個做惡多端的人,佛性也是存在的 只是被覆蓋了。如果是緣起性空, 那我這樣的想法就是錯誤了。就是這個做惡多端的人在行惡時佛性是不存在的?
答:佛性的緣起是相用,體是性空。體相用是一如的,[佛性是緣起性空]是不得說而說的方便,目的在彰顯佛性的全體大用和積極面,也是真空妙有。用佛性觀照,就是不善不惡,分別中無分別,無分別中有分別。真實義來說,佛性是離四句絕百非的,不能說佛性是[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