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的目的是到每一個世界去度眾生
問:老師,各位師兄,師姐好!我學佛是從淨土法門開始學的。也就是說,一開始學佛就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近一年多來,我曾參加《菩提道次第廣論》研討,廣論教導修行的次第,並勉勵修行者要生生增上,直至成佛。而我更早以前所聽聞的是:成佛極不容易啊!至少要三大阿僧祇劫,我們現在雖然在修學佛法,但這一生結束後,由於無始以來的業障習氣,往生時,很可能一念無明,不能再得人身,而往下墮入三途,在痛苦中打轉,想要成佛就更遙遙無期了。我從初始薰習的淨土法門,教我今生一定要發願,要成就。就是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修學,不會退轉,直至成佛。我親近鄭老師學佛以來,其實在心理一直有個疑問,希望有機會能問老師,不知道老師的願力是什麼,我們可以來效法學習。據我所知,其實每一個人的願力不同,譬如說慈濟人,他們發願來生要再來做慈濟人,要不捨眾生,救苦救難。但我的認知是:今生若不成就是很危險的,由於累世的業障習氣,很容易墮落,想要生生增上,想要行菩薩道,若沒有真功夫,行跟不上解,在五濁惡世裡,墮落的機會太大了!倘若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淨土,那是保證班,永不會退轉,修學直至成佛,是否比較穩當?我曾經和共修團團長略略討論過此問題,她說待有機會,我可以請問老師,請老師給我們開示。
答:淨土法門是沒有錯的,絕對沒有錯。但是你剛剛所說的發心,出於恐懼在五濁惡世會墮落,稍微有一點錯。因為修行淨土法門的發心,還是菩提心,還是弘法利生。成佛的目的並不是停留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目的是要到每一個世界去度眾生。你要到每一個世界去度眾生,不僅僅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也要到娑婆世界,也要到地獄界、畜生界或餓鬼界,所有一切法界都要去,這才是成佛的目的。所以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應該是一種逃避的心理,如果是以逃避為出發點,以憂懼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環境穢惡,恐怕自己墮落而求生西方淨土,這樣的發心稍微有問題。應該是一種什麼發心呢?我去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忍眾生多受一秒鐘的苦,所以我發願要趕快成佛。成佛以後,就立刻回到十方法界去度眾生。這樣的發心才正確,而不應該太畏懼在五濁惡世中,我們的業障會現前。為什麼我們會擔心業障現前?那是因為沒有正念,沒有正念才會擔心業障現前,禪門祖師云:[不怕念起,只恐覺遲。]我們不可能沒有念頭,眾生一定都有念頭的。你再怎麼禪修,都還是有念頭;你再怎麼一心不亂,都還是在[一心不亂]的念頭中。永遠保持正念分明,才是修行。念念分明就是每一個念頭起來了,立刻知道。我前天在會員大會上做報告的時候說,一彈指心念就有960轉,可見吾人念頭非常多,但是你要去覺察它,要去覺知它,這樣才是正念分明,才是念佛修行的要旨。
念佛還是要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只有兩個要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且下化眾生才是目的,上求佛道、成佛是為著要度眾生的,而不是為著自己成佛。如果是為著自己成佛,而不想度眾生,那絕對不能成佛。如果以逃避的心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幾乎沒有機會度眾生,因為大家都是在蓮苞裡面。除非你已經成佛,否則你沒有機會度眾生。你在娑婆世界,在苦難的地方,反而有更多度眾生的機會,反而有更多接受磨鍊的機會。這種磨鍊的過程,就是六波羅蜜的實踐。唯有在這種困境之中,在這種磨鍊之中,在這種刺激之中,在這種挑戰之中,才能夠完成六波羅蜜的修行。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淬鍊,你是沒有辦法成就的。
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好不好? 非常好!你到娑婆世界來接受考驗,好不好?那更好!因為你在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考驗,紛至沓來的考驗:六塵的考驗,六根的考驗,六識生起的考驗,五蘊的考驗,八風的考驗。在八風裡面,要能夠維持如如不動。大家不要小看每週一個晚上兩個小時的共修,那力量可大得很!諸位因為有這樣的磨鍊,我們今天早上去淡水助念,大家表現得非常好。總共有十二位,大家的唱誦非常好。在菩薩 (懿珊)和阿金師姐的帶領之下,都唱得很莊嚴,真是功不唐捐。並不是說:[啊!走喔!去助唸!]我們到那邊就可以上場。平時不勤練是上不了場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上台講一分鐘的話,在台下就要練十年功。
所以真正的淨土法門,是在表現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它不僅僅是度下根器者,度中根器者,也度上根器者,這叫做三根普被。淨土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什麼人可以上品往生呢?是行菩薩道的人,行菩薩道的人才能夠上品往生。什麼人可以中品往生呢?是有禪修基礎的人,對教法、對解脫道很有功夫,臨終的時候,有善知識在旁邊開示,一念回小向大,如此才可以中品上生極樂世界。而下品往生有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指的是什麼? 生前都沒有行菩薩道,也沒有解脫道的基礎,只是行世間善,守五戒,臨終的時候,有善知識接引,臨終一念,發心往生極樂世界,這叫下品上生。那什麼是下品下生呢?是指那些生前作惡多端,可是臨終的時候,忽然出現很好的因緣,過去某世的修行善根生起,又有善知識來勸導引領,而臨終一念,發願往生。
淨土法門是一個很殊勝、很權巧方便的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實相念佛是上根人修,觀想和觀像念佛是中根人修,持名念佛是下根人修。心志怯懦,沒有善根福德因緣聽聞佛法、修持佛法的人,很適合修淨土法門。
《佛說阿彌陀經》專講持名念佛,世尊在經中三勸行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回是[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意思是一往生就能和一生補處及不退轉菩薩共聚一堂。第二回是[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是利]是念佛人臨終心不顛倒,有聖眾接引,橫超三界,圓證四土,永脫輪迴,直至不退轉。第三回是[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意思是深信淨土法門,切願求生安養,加上篤行念佛,必可往生。往生的條件則是[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意思是除了專念佛號外,還要發菩提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六度萬行,始可往生。若為己身求安樂,往生無門。
如果平常就在勤修戒定慧,力行菩薩道的話,隨時都可以往生淨土,功夫到了,心淨則國土淨,當下就是淨土,提起觀照般若,就可以證入實相,了知娑婆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不同的。六祖惠能大師說: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遠,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所謂這個世界那個世界,其實都一樣,都是我們眾生的分別。當我們把這裡看得很糟糕很糟糕的時候,就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當我們有了空性的智慧,有了般若的中觀思想,或是唯識學的圓成實性的思想,就會知道娑婆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世界、任何一個世界在本質上都是沒有分別的,甚至於淨土跟所謂的輪迴穢土,也是沒有分別的。什麼是圓成實性?就是在依他起的一切萬法之中,不要以自己的業力來遍計執,當下就是圓成實。
有了中觀的般若智慧,就了知一切不二。如果有唯識學的圓成實中道,就了知一切法不二,依他起的萬法皆是真如,如此就會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就在心裡面,當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看看你的心,清淨不清淨!心清淨了,這裡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當下就是。如果有佛性論的認知,就會平等不二的看待一切世間。這個時候,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沒有分別;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自己的內心沒有分別。我們的內心跟外面的境界,並沒有分別,心和境是不二的,心和法是不二的,法是由心所生的,心、法不二,一切萬法都是不一不異的關係。如果了知這些道理,處處都是西方極樂世界。這並不是說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好,每一個法門都很好,最重要的是成就般若智慧。念佛、禪坐或持咒等等不同法門,都只是方便,要讓我們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即使依照原始佛教中的涅槃思想,也可以知道什麼叫作淨土世界。涅槃就是火的熄滅,象徵煩惱的息滅,攀緣的息滅,執取分別的息滅。熄滅並不是不存在,有如火神阿耆尼 (Agini)或火大,不再執取任何可燃物,而回歸法界,又隱藏起來。阿耆尼或火大是一種能夠燃燒的潛能,只要執取任何可燃物,在其他助緣促成下,就可以燃燒,如果沒有其他助緣,它就隱藏起來,既非顯現,也非消失,而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存在。
今晚我們共修觀音法門,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圓證法報化三身,大慈大悲,發願在所有的塵沙世界中現身說法。如月應池,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但會投影在千萬個水面上。哪一個世界需要他,他就出現。人的世界需要他,他就示現人身;畜生、地獄、餓鬼的世界需要他,他就出現於相關的世界;其他的世界須要他,他也都一一出現。這是般若精神的發揮!淨土法門非常好,但是要對淨土法門有真正的認識。我們不必恐懼業障現前,如果有般若的空性智慧,就可以對萬法看得很清楚,了知罪性本空,[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一切都是因緣果報的流轉過程,所以沒有什麼好怕的,只要心空,放下執著,所有境界都是非常好的。修行要用這種般若智慧去面對一切境界,如此我們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解脫了,就已經從六根、六塵、六識等一切境界解脫了。
《阿含經》裡面有一個譬喻,解脫的人就好像剝了皮的牛,即使把皮再放回這頭牛,也不會對牛發生任何影響。意思就是當我們已經有了智慧,不執著世間的一切法,緣取放下了以後,我們當下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般若和淨土這兩種法門都非常好,前者靠自力解脫,後者靠自力和他力。但是淨土法門的他力還是來自於自力,只不過是以阿彌陀佛來引發我們的自力而已。我們不能夠完全靠他力,完全靠他力是不可靠的!在混亂中,在病苦中,或者是意外事件來的時候,要靠他力都是緩不濟急的,平時就要練得如如不動,在任何境界中,都能夠保持正念。這樣的力量最可貴、最重要。我們要有正確的學佛心態,不應該因為畏懼娑婆世界太苦,或是畏懼業障現前,所以趕快要逃避,這樣的心態永遠去不了極樂世界。
修持淨土法門必須生起大菩提心,發成佛度眾願。度化眾生、幫助眾生,才是學佛的終極目標。成佛並不是終極的目標,如果成佛而不度眾生,成佛就沒有什麼大用,況且自私自利也不能成佛啊!一定要透過四無量心,六度萬行,廣度眾生,自利利他才能夠成佛。在六波羅蜜當中,前三個波羅蜜 (佈施、持戒、忍辱)是在度眾生,後面兩個波羅蜜 (禪定和般若)是在自度,而精進是遍於五個波羅蜜。自度要精進,度他也要精進。[般若如眼,五度如足],以般若引導前五度,才算福慧雙修,一定要自度和度他並行,才有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問:成佛至少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答:時間是虛妄的!痛苦時則度日如年,快樂時則度年如日。時間是人們妄想分別出來的,入定或去除妄想就超越了時間。唯識宗主張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華嚴經》和《法華經》認為不一定,禪宗和密宗認為不必,而《大品般若經》則認為要超過三大阿僧祇劫。其實小乘《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載,菩薩於三無數劫 (三大阿僧祇劫)中修各種菩提分法及波羅蜜多行,復於百大劫中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福業,永斷染污及不染污等一切之癡,覺了自利利他而成佛。
大乘《解深密經》卷九載,菩薩經三無量劫斷諸粗重而成佛,世親菩薩釋、三藏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一載:[有五種人,於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圓滿,或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劫。]天台宗認為[別教]必經長時年月始可漸進成佛,[圓教]則主張於初發信心住即可成佛。華嚴宗依勝身、見聞、一時、一念、無念等,而有五種疾得成佛之說,密教有理具、加持、顯得等三種[即身成佛]之說。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六祖在《壇經》中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天台宗依[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密宗依[六大緣起皆入阿字],主張無情亦可成佛。日本淨土真宗,主張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同時即成佛,日蓮宗則認為唱念[妙法蓮華經]即可受持成佛。《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四說:[以眾生自不知諸法如幻如化,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於無量阿僧劫行六波羅蜜,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經常聽老師說緣起性空,般若空性智慧,但是碰到境界一來,很容易就被考倒。要怎麼樣才能夠真正證得般若空性的智慧?
答:很簡單。第一要聽聞正法,第二要如理思維,第三要如法修行。像你就很精進,一日禪來參加,念佛共修也都來參加,今天早上又去參加助念,這就是在修行,就是在培養正念。我們可以發現,剛剛七點鐘來這裡共修的時候,大家的心還是有點浮躁,但是慢慢地、慢慢地,心就安定下來。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要經常磨鍊,經常參加共修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要接受一切的考驗,考驗愈多,成就愈大。要怎麼做?每次境界來了,就要小心應對。這是一種磨鍊,磨鍊來自承擔,承擔很多弘法利生的工作。譬如說你承擔小朋友中、英文讀經班,你還幫忙謄稿、校稿。那些都是很大的磨鍊,以後你要來承擔領眾的任務,那將是更大的磨鍊。譬如說你來當維鬘學會的理事長,這個時候你就有更多、更大的成就機會。你將會曉得,統領一個團體、統領一個組織、主持一項工作的時候,會有多少的考驗!
像我們共修團團長,聽說當團長給她很大的壓力,她絞盡腦汁思考要怎麼把共修團帶上來,帶得很辛苦。這就是一種磨鍊,承擔愈多,磨練愈多,三大阿僧祇劫[咚]的一聲很快就過了。如果不接受磨鍊,如果跑到山裡面離群索居,那麼三大阿僧祇劫就真的是三大阿僧祇劫!因為沒有考驗的機會,沒有人跟你抗衡,沒有人跟你挑戰,沒有人刺激你,所以,成就是從日常生活中磨鍊成就的。
問: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並不是真的三大阿僧祇劫?
答:一切萬法都是虛妄的。經論上提到成佛的時間各有不同,故知時間是虛妄的,什麼叫做時間是妄想的?因為每個人的心境不一樣,有的人三大阿僧祇劫一下子就過了,有的人三大阿僧祇劫是很長,很長,很長。就好像你在學校教小朋友一樣,小朋友要背誦課文,有的人背得很快,有的人背得很慢。一個小時的英文課,喜歡上英文的學生,一個小時很快就過了,可是不喜歡英文的人,一個小時有多難過!時間是虛妄的,空間是虛妄的,所有的妄念也是虛妄的,所有的法門也都是虛妄的。但是虛妄是有的喔!正因為它是虛妄,所以才是緣起。為什麼虛妄?因為根據每一個人不一樣的心態,境界就不一樣。一入定,三大阿僧祇劫彈指就過去了。
最近三、四個月,我在新店瑞音佛堂講淨土法門,有很微細的分析,最終來講,淨土在哪裡?心、土不二,心跟法是不二的,法是由心所生的,也就是淨土是由心所生的。極樂世界也是阿彌陀佛的心所變化出來的,它除了阿彌陀佛的心變化出來以外,也要眾生的心去化現。因為它是阿彌陀佛的心化出來的,你只要有願,有清淨心,就可以現出一個淨土。阿彌陀佛的清淨心現出淨土,我們的清淨心也可以現出淨土的。不要怕,有智慧就不怕三大阿僧祇劫了。三大阿僧祇劫似乎很長,但只要心一清淨當下即過。
當然如果臨終能夠一心不亂,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是很不錯的。我們一方面在禪修,一方面在練習觀音法門,一方面在持念阿彌陀佛聖號。這是有道理的,禪淨是可以雙修的。如果沒有禪修的基礎,念佛時就妄想多多!有了禪修的基礎以後,就可以融通,禪淨不二,掌握念佛的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