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機逗教
  1. 觀機逗教
若見諸相非

若見諸相非

詳細介紹
若見諸相非相
問:【若見諸相非相】,那是否只有到觀照般若,而還沒有實相般若?是否還沒有到達究竟道?
金剛經很多人說只破不立,是空性思想,可是我有點疑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應該破中有立,這個【生其心】不是在立嗎?而且這個好像也有佛性的思想在裏面。無所住而生的其心不是真如心、佛性嗎?
答:佛在《金剛經》對須菩提云:[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徳。是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因此,[若見諸相非相]是觀照般若,是菩薩因,是道;而[非相]是實相般若,是佛果,是第一希有功德,是如來。
佛對須菩提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應,是菩薩行佈施時,對於六塵應當一無所住,毫無所著。而生其心,是以清淨無住之心行佈施。無住生心,乃真俗混融、中道第一義諦。是教住心菩薩,心無所住,住亦非住;生即無生,無生而生。但涉一念,便成有住,不名淨心,便成染心。雖終日生而無生,終日住而無住。不生之生,任運而生。無住之住,隨緣而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破顯立,破而不破曰立,立而不立曰破。【生其心】是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何有一法可立?金剛經並無佛性思想,因為佛性思想也必須破,才算是佛性思想。六祖因聽聞五祖解說金剛經至此句而大悟,無所住而生的其心是真如心,是佛性;這是惠能的創意。但依金剛經,真如心即非真如心,是名真如心;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若有真如心或佛性可立,即非清淨心,故不立而立,立而不立,一切皆不立,不立亦不立,才是金剛經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