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機逗教
  1. 觀機逗教
為何楞嚴經講五蘊、六根、十二處、十八界非因緣性,非自然性?

為何楞嚴經講五蘊、六根、十二處、十八界非因緣性,非自然性?

詳細介紹
為何楞嚴經講五蘊、六根、十二處、十八界非因緣性,非自然性?

非因緣性,非自然性?
問: 為何楞嚴經講五蘊、六根、十二處、十八界非因緣性,非自然性?
答:這個問題非常有意義,而且相當的深,一般來講,諸法都是緣生緣滅,緣生緣滅的意思是從現象看諸法實相,它是因緣生、因緣滅,即生即滅,一切諸法皆是空,本體都是空。會產生現象是因緣促成某一個假相,而所謂法並不是真的有法,這些法都好像是夢幻泡影,就好像mirage,是幻影。魔術師在變魔術時所化現出來的影子並無其物,有的只是那個緣,各種的緣合在一起,但這只是幻影,它並不是真實的。從這個現象來看,諸法是緣生、緣滅,諸法本性空寂,並沒有諸法。諸法就好像做夢一般,像幻影一般,就好像空中花,眼睛有飛蚊症的毛病,顯現出來的影像,其實,根本沒有這些東西。可是,對一個有飛蚊症的人來說,就會看到空中有很多蚊子,在那邊飛過來飛過去,這個是從現象來講,也就是從凡夫地執著有這個現象。
但是,佛陀告訴我們緣生是緣滅,而在楞嚴經裡面又說非自然非因緣性。什麼叫做非自然、非因緣性?非自然的意思是說非自然生,非因緣性也是非因緣生。一方面非自然生,一方面非因緣生,這兩者要把它放在一起看待。非自然生,意思並不是無中生有,非自然等於就是緣生。非因緣性,它又不是因緣性,這是楞嚴經或其他圓覺經,在講圓頓敎的教法,這是最高的中道實相。最高的中道實相,是不落二邊,亦即不落於空邊,也不落於有邊,不落於無因緣,也不落於有因緣,這是中道實相。楞嚴經它所講的是屬於佛性論的經典,它是屬於圓頓敎的經典。它是屬於最高最高的佛性,佛性是非自然性、非因緣性,是離二邊。這個意思就是一方面不能講沒有因緣生,又不可以執著是實有因緣生,因為,因緣是假名而已。假名安立是為著解釋世間人執著一切諸法有生有滅,佛陀就提醒我們:不要說一切諸法是有生有滅,諸法是非因緣性,可是,又不能講說一切諸法沒有生滅,因此前面才講非自然性,它不是無中生有,佛陀所講的有因緣生,這是對治執著於有邊,執著於斷邊的人才講有因緣生。
講非自然的意思,就是它是因緣生,有因緣的,並不是自然的,並不是毫因緣,毫無緣故,就這件事情來說是不可能的。一切諸法也是緣生的,因緣和合的。雖然講它因緣和合,這只是對治執著有邊、執著空邊、執著常邊、執著斷邊、執著自然生的眾生而說。
當我們講非自然的時候,它是因緣生、因緣性,但是又不可以讓眾生墮入於因緣生,因為墮入因緣生,就執著因緣生這回事,後面立刻講非因緣性。要我們離二邊,所有佛經教法都是要我們離二邊。當你執著一切沒有的時候,佛陀就說有,當你執著有的時候,佛陀就說沒有,當你執著常見、斷見的時候,佛陀就說因緣生、因緣滅。走完。所以,釋迦牟尼佛請文殊師利幫阿難選擇一個適合修行的法門。
當你說:因緣生、因緣滅的時候,佛陀就開示非因緣生,不可執著任何一端,完全是一種自內證的境界。敎我們要處於最高最高佛的圓滿境界,而圓滿境界是非空非有,非常非斷,不可執著因緣生,也不可執著非因緣生。它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是如來。如來如去,真如的境界,都不可以有任何絲毫的執著,佛法都不可以執著,一執著佛法立刻就形成了很微細的法執。當然,在一開始一定要執著有什麼教法,來到最高果位勝義諦時,一定要離一切的兩端,連因緣所生都不可以執著,連空性都不可以執著。空性不可以執著,所以才有如來藏,如來藏思想為著有一批眾生聽多了般若經,一直執著於空性狀態了以後就出現恐慌,認為一切皆空。恐慌一切皆空的話,做善事,一點活動都沒有,好不容易賺來的錢拿來佈施,結果你們卻說一點福報都沒有,一點攻得都沒有,毫無著落,修行到最後,無智亦無得,念佛幹什麼?要佈施、持戒、忍辱幹什麼?一聽到空就引起恐慌,因此,如來藏思想跟他講,是有佛性,是有如來藏、真如可得。
但是到後來講真如時,解深密經有三自性、三無自性。三自性是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三無自性: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才算是所謂勝義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