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機逗教
  1. 觀機逗教
贊成中國佛教還是印度佛教?

贊成中國佛教還是印度佛教?

詳細介紹
贊成中國佛教還是印度佛教?
Q:老師!您的看法是贊成中國佛教還是印度佛教?
 A:我的看法是: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是貓就是好貓。中國佛教有中國佛教的特色;印度佛教有印度佛教的特色。印度佛教的特色重思惟、重論辯;中國佛教的特色就是圓融,且單刀直入,也就是直接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觀自己的內心,安住於真如之中,都有它們殊勝的地方,可是也會有它們稍不小心就會產生的流弊。因為印度佛教特色就是重思惟、重學問,卻將所有經典只放在思辯上,而忽略了實修;而中國佛教雖然不重思辯、不重學問,卻很講求實修,將所有學問都放在實修之上,放在非常高、非常抽象的真如心、真心、佛性之上。但是如果沒有印度佛教為基礎的話,就會好像在虛無飄渺間,在太空裡面飛過來、飛過去,一點根都沒有。如果不是很細微的研究唯識學或般若中觀學,根本看不懂六祖壇經,無法體會六祖壇經所談的那種意境,根本看不懂無相頌。無相的理論很難懂,那種理論完全是中國佛教的理論,是一種道、一種圓融思想,必須要以印度佛教的紮實為基礎。印度佛教的功夫非常紮實,而中國佛教卻又能夠很簡單、易行且俐落的,不過一定要上上根器,沒有上上根器就很少有著力點。
講淨土法門,大家談希望死後到淨土世界去,這種講法到底有沒有用,如果對年輕人、活活潑潑的人,這是很抽象的概念,西方極樂淨土到底存在嗎?是很難令人相信的,可是諸位想想看,當一位得了重病的人或是臨終的人,你跟他談理論邏輯是沒有用的,他最希望有一根草可以抓。
昨天共修,有一位有腫瘤相當嚴重的朋友參加共修,共修完了她只跟我講:我這輩子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什麼得癌症?現在我不管過去所造,只是想:希望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給我希望就好了。有沒有好處?還是有它的好處,不能說完全沒有好處。有的,至少讓她心裡有一個執著的對象,這個時候跟她談理論都沒有用。平常沒有印度佛教思辯的練習,到臨終要談理論,是談不來的,只好丟一塊浮木讓她能夠抓著,讓她的心能夠安定。
這兩個宗派之間的爭辯,一直到今天。前天我看到有兩人在爭辯,其中有一位台大哲學系教授,他是站在印度佛教的立場來談,所以他否定中國佛教;可是另外一位台北大學教授,他又是站在中國佛教立場在談,兩個人辯過來、辯過去,當然是就義理學問在談,我們都不是學者,所以我們都是佷實際、很現實的,這其實有好處,管你學問那麼多,只要能夠讓我安身立命、多一點智慧、讓我多一點自在,這樣就好了。
浩瀚佛法大海,到底要抓哪一塊浮木、抓哪一條根?有很多木頭可以抓,如果能夠通達學問與佛法的理論,心很容易就可以安。
昨天又收到新加坡光明山道場的電子郵件,我每年都會去講課,今年講[從唯識看心理治療]。問明年(2009)是不是可以在同一個時候再來,可是所講的內容不要那麼深,希望講淺一點,可以談一談正念。講唯識的內容很深、這種微細的分析,大家的程度還沒有那麼高,講太高深的理論,大家不容易理解,因為眾生的根基各有不同。
我們要採取什麼樣態度來面對這麼深奧的佛法?在很多學者之間辯過來論過去,因為宗派不一樣。我們比較務實,要在現實的生活中,每一個當下都能提起正念、正知、能夠解脫自在,不受任何束縛。最好的策略就是:儘管在可以盡情吃、喝、玩、樂、跳舞、唱歌的情境中,雖然在那個時候沒有正念,這沒有關係,當下盡情把自己本性給流露出來,但要在戒、定、慧中,且不傷害眾生的立場,讓自己的身心不要受到傷害,在這種情況之下可以盡情去爬山,可以跟鄭振煌在一起經常遊山玩水。
在現代的社會,身心靈都要健康,不要再墨守成規,可從不同角度詮釋道理,並沒有哪一個才是絶對的。種種法門都是因材施教。
為什麼佛性論會變成中國佛教的主流?如果就思想的發展過程來講,歷史上的發展就是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開始,這種都很注重思辯,後來進入了大乘佛教,公元前的第一世紀大乘佛教首先出現般若思想,其次是所謂唯識的思想,最後就是佛性論思想,這是有它發展的原因。根本佛教就是佛陀在世的佛教;圓寂之後進入所謂原始佛教,大多屬於佛陀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就是佛滅後一、二百年間;來到佛滅後二、三百年,由上座部、大眾部,各分裂成上座十部、大乘八部,總共十八部,這些基本上重思辯;來到般若經由部派佛教的緣起思想深化為空性思想。
為什麼要談空性?因為大乘思想以菩薩道,也就是以利益眾生為前提。以利益眾生的前提,就要講空性思想或是大乘的修持法門,解深密經是一定要讀的。不讀解深密經對大乘的修持法門根本不懂,都很籠統。透過金剛經、心經去看大乘的修行法門,也講得非常籠統,摸不著邊,這在解深密經裡邊才有很詳細的說明。
大乘初期般若空性思想,由部派佛教、原始佛教緣起思想發展。為什要發展成空性思想?空性思想集一切萬法為自性空,即有為空,如此才能夠空有不二,才可以不必離開現實的社會,跑到深山裡面、廟裡面才算修行。本來佛陀在原始佛教時還是人間的佛教,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必須托缽,他的衣食住行、生活資具都是靠眾生而來,靠托缽而來的,在托缽的當下就有互動,修行人也能夠為眾生解答所有的問題,這是人間佛教,我們稱之為人間比丘。每一個人的個性不一樣,另外少部分不喜歡跟眾生互動的,就變成森林的比丘,遠離人世間,而躲在山洞,在山裡面修行,即使如此,他們還是要到人間托缽,還是要跟眾生互動。
來到部派佛教以後這種情況改變了,那種托缽制度幾乎沒有了,為什麼呢?佛教的教團受到國王的護持,受到貴族、有錢人的護持,因此就有很大、很大的寺廟出現,譬如說:那爛陀大學極盛時期是一萬二千人,那麼多的人要吃飯,怎麼去托缽?不可能托缽,到外面托缽,那些老百姓、四周村莊都承擔不起,因此大寺廟就產生,這些大寺廟都由國王、王宮貴族來護持,所以就遠離了人間,就變成了部派佛教,落入於非常繁瑣的哲學,過於講求學問,不像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那樣子的實際,從此變成繁瑣哲學的時代,道場比丘出現,也就出離了社會。
婆羅門教是很入世的,婆羅門教的知識階級都是在家人,他們很入世的在跟眾生互動,生老病死都跟婆羅門教有關,佛教卻不是,太過於強調解脫、說在家人的一切都是染污,在家人談戀愛、結婚、生小孩、工作都是煩惱的來源。沒有錯,可是沒有這些社會活動,人類怎麼維持下去,難道整天關起門在象牙塔裡面自我陶醉嗎?不可能。所以佛教受到衝擊,大乘佛教才出現。
大乘佛教本來就是人間佛教,其實也只是恢復到人間佛教,從寺院式或是離群索居的森林修持方式回歸於中國佛教,所以就強調空性,意思是一切萬法皆空,只要有智慧知道一切萬法皆空,現實的日常生活工作裡頭,就不會有任何的繫縛,而這才是佛教真正含義。般若是用空性、蕩相遣執,並沒有安立什麼東西。一直到唯識學思想出現了,以後就安立了一些法,當然它是用不同角度,它先境無唯識,先否定外在情境,從心所認知對象的實有性,把它回歸於自性,然後從自心去分析。
我們心可分為八識,解深密經安立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會收集業力,也會生起業力,如此來圓融解釋過去、現在、未來的關係。這樣子阿賴耶識轉識成智為四種的智慧,在唯識學還沒有提出佛性論,只提智慧、提出真如性。
阿賴耶識轉為大圓境智是一種最微細的心識作用而已,讓我們知道最微細心識作用,最基本的心是過去業力積聚所成並不是常一主宰,或是一個我如此的認知,這個智慧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或是一切智智都是佛所具足的、佛具足了一切種智、佛的智慧就是一切種智,能夠破除粗中粗、粗中細、細中粗,直到破除細中細根本的無明才能成佛,來到這個地方,佛性論當然也就出現。我們要知道,思想發展並不是說::,很可能都是同時出現,只是某種思想變成顯學,變成流行思想而已,大約是這種的發展過程。
唯識學講轉八識成四智,取基本的心可以轉為一切道種智、佛的智慧,後來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婆羅門教有大梵天神,是一切萬法的起源,這種思想影響到大乘思想。就是說:有人認為大乘佛教是佛教的梵化,有一點點影子,但理論是不一樣。因為大乘佛教佛性論,絶對不是婆羅門教的梵天神,只是引用了這個東西,可是含義卻有所不同。因為在婆羅門教裡頭的梵天思想,祂是常一主宰,有一個大我的思想,這個大我創造了無量無邊的小我,無量無邊的眾生。可是大乘佛教的佛性論,因為有空性思想為底子,因此不能把佛性當成是常一主宰,既不能講它常一主宰,也不能講它非常一主宰,衍生出佛性的理論,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只能從它的體、相、用來談,這是受到大乘起信論的影響。
佛性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事情,因為有了法華經的出現,有了涅槃經的出現。而法華經就講: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佛只說一乘法,就是成佛之法,不是說二乘法、三乘或是五乘,所有的一切教法到最後都導歸於成佛,只有講佛乘而已,這是很重要的佛性思想。
北傳佛教的大般涅槃經裡面講,佛雖然現在要入滅了,可是實際上他沒有滅,他是不生不滅,因為他在久遠劫前就已經成佛了。他示現為釋迦牟尼佛只不過是一個化身,只不過是一個慈悲的顯現,他現在活過了八十歲就要圓寂了,那也不是真的圓寂,他只是示現生、老、病、死的相,在警告眾生無常的事實,眾生一定要精進的修行,這是很重要的法華經、涅槃經的思想。
法華經、涅槃經大約是在公元第二、三世紀就已經出現,由於受到這兩部經的影響,法華經說: 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聲聞弟子都可以迴小向大,佛只説一乘教,其他的教法都是權教、方便教,因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同時提出十如是,一念三千法界的這種事情。而涅槃經講:佛實際上並沒有在世間出生、在世間消失,沒有空,全只是他的大慈大悲、教化眾生,他的示現而已,這樣就出現佛性論。
佛性論的意思,我們方便說:它是常、樂、我、淨,但你不能執著佛性是常、樂、我、淨,一執著常、樂、我、淨,就不是真正的佛性。我們假名佛性,假名它是常、樂、我、淨,我們說常、樂、我、淨,只不過為著跟妄想心來相對照,因為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以一切眾生一定都有佛性,如果沒有佛性的話,你如何成佛?好像礦石裡面沒有黃金的成份,再怎麼提鍊,都不能提鍊出黃金;如果眾生沒有佛性,再怎麼樣子修為都不可能成佛。法華經明明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法華經:佛只說一佛乘,其他教法都是方便,都是化城,用七種譬喻在解說其他教法不是佛的本懷,佛的本懷告訴大家,眾生皆有佛性。而涅槃經告訴大家:佛出現在世間都只是權教,佛實際上是不生不滅,因此就有了佛性論。
佛性論就是由阿賴耶識有一個如來藏藏識,因而演變出如來藏藏識的理論;也就是只要阿賴耶識的種子淨化,成就一切種智,那種智慧就是佛性。這樣子,就有了佛性論的出現,這是在理論上的發展。
佛性論的發展,到中國為什麼變成中國佛教的主流?有很多的因素,如果就思想上講,是受到儒家大一統的概念。儒家是很講求大一統的、圓融的概念,一拍即合,佛性論就被士大夫所接受。
道家清淨無為的思想又變成了佛性的體的理論基礎。如果從中國歷史文化背景來看,唐末進入了五胡亂華,有了很多的戰亂;宋朝是戰亂時代,南宋、北宋實際上沒有大一統;而後元朝、明朝也是積弱不振,來到明朝思想上也沒有什麼突破,因為國家實際上並不怎麼安定;到清朝更不用講。而且中國科舉制度束縛了士大夫的思想,如果想要翻身,只有透過考試,在四書五經題庫裡一直背,思想就整個束縛住,也不鼓勵有自由思想,中國在戰亂之中,皇帝希望大家都不要有太多的思想,都希望大家能夠大一統,在儒家思想背景之下統一。
武則天當上皇帝,在武則天授意之下出現【大雲經】,跟中國皇帝思想有關。總之,政治、社會、經濟由於動亂的原因,大家期待希望能夠統一安定,統一圓融思想就建立在佛性論之上。因為佛性論具有圓融的特色,用佛性來統一一切、圓融一切。
佛性具足一切。佛性是什麼呢?因此就有了法華經的性具思想。性具:佛性具足三千法界,這樣就得到了大圓融、大一統,也是反應中國人的人心。一方面科舉制度讓士大夫沒有自由思考的空間;一方面又是社會大動亂,嚮往大一統,大一統就必需要靠佛性。中國佛教生根發展以後,佛教寺廟就擁有大塊的田地,佛教寺廟的田地、山林非常多,台灣的寺廟、在中國也是一樣。傳統的寺廟有王宮貴族護持、有信徒護持,土地就慢慢多了,寺廟就把土地放租給農民收田租,而又慢慢走向禮懺、拜懺,法會、趕經懺,因為這是很實際的。經懺只有一套,每次唱誦都是同樣,做的都是同樣東西,不像上課,解深密經上了老半天,還是一團泥漿;經懺只有一套,很快就背會了,而且現實利益很多,超度消災,消除無始以來業障。唱誦很簡單,經懺也有修行的功德,只要體會它的道理,其實都在講人生宇宙的道理,還是有它的功德在,不能完全否認。但是如果不懂佛法,在趕經懺,做了很多經懺還是沒有用。
中國佛教在這種複雜局面之下走得很辛苦,一直到清末民初,由楊仁山這批人的倡導,成立支那內學院,太虛大師也是他的學生、歐陽境無也是楊仁山的學生,後來太虛大師變成武昌佛學院的這個主流傳統的概念。因為太虛大師他是儒家出身,儒學有很深厚的造詣;而歐陽境無這一派研究法相唯識學很細膩,從事義理的分析,義理的體證,走來相當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