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源諸銓集都序》講記

宗密大師的禪教一致思想:禪三宗

鄭振煌教授主講

禪源諸詮集都序講記

宗密大師的禪教一致思想

宗密大師在禪源諸詮集當中提到他為什麼要編這一套書,總共有十個理由。
為什麼他舉十個理由?因為他是華嚴宗的第五祖,華嚴宗一定都是以十為滿數,你說十種理由,說成十二種、十一種,可不可以?可以,說成八種、九種、五種、三種,可不可以?也可以。不過華嚴宗就是以十為滿數,因此他就舉出了十個理由,為什麼要編這一套書。

最重要的理由是宗門看不起教下,教下看不起宗門。為什麼宗跟教彼此會衝突?教門是依著如來的經律論三藏而修行的,而宗門是依著教外別傳,也就是不要依如來一代始教來修,是教外別傳的、是不立文字的。不立文字是不依靠三藏,直指人心的,只有直接指這個心,指出這個心,以修心為唯一的途徑,跟修心無關的,宗門就不去理會了。譬如說讀經、
經、拜佛、持咒,如果跟修心無關,宗門一定不能接受,一定不會去作這些表面的功夫。它是不立文字,它是教外別傳,它是直指人心。直指人心是為著明心見性,只要見性就成了佛。見性不是見緣起性,見緣起性還是有為法;也不是見空性,也不是見圓成實性,都不是見這些性。因為有所見就不是真如心、就不是真如心。因此這裡的見性呢,是見到佛性、見到清淨性、見到一切畢竟空,一切皆不二;圓融無礙。這兩種的立論基礎完全不一樣,宗跟教完全不一樣。教,是中規中矩的,三藏怎麼說,就要依三藏來作。宗門呢?就完全撇掉三藏的教法,完全活潑的依著當下弟子的機用、根性而隨時點撥,隨時點撥都是直指人心,都是心地法門。所以宗門跟教門,這二門就一直在互相衝突排斥。

六祖大師,他出生於公元的六三八年,圓寂於七一三年。第七、八世紀,七一三年之前,六祖的禪法只有在嶺南、廣東一帶小地方。後來神會跑中原,跟教下的人辯論,才把南宗禪推廣到全中國。神會是第八世紀的人物,宗密等於就是神會的徒弟的徒弟。宗密的年代,七八零年到八四一年。宗密出生的時候,神會才圓寂不久,那個時候是由神會的徒弟在弘揚神會的教法。在宗密長大了已經是公元八百多年了,他所學有成之後,已經是八百一十年以後的時代。那個時代,中國的禪宗就有大,也就是中國的禪宗剛剛出來不久。惠能圓寂後,他的徒弟,號稱十大弟子,弘揚惠能的教法。其中神會是跑到中原,跟神秀門下來辯論的。我們把它往後推一百年,就是宗密的時代。在這一百年間,禪宗大盛,那就各種各樣的禪宗,各種各派的禪宗就出現了。

那為什麼禪宗找到這個機緣來出現?因為那個時候,唐朝的國勢已經走下坡了。外戚、內官,內官指宦官,的權鬥爭非常嚴重;同時有安祿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亂,天下已經開始在亂了。社會不安定,經濟走下坡,政府要花很多錢來打仗,國庫都被用光了。本來在盛唐時期所累積的國家財富都空虛了。經濟不行了以後,社會的動盪不安,連帶著寺廟、道場也受到影響。也就是說,這些寺廟、道場,沒有得到豐厚的供養支持,因此呢就無法安心的在那邊讀經、修持了,只能夠找最簡單、易行的法門來修。當時,禪宗在這種機緣之下,因為它簡單、因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因為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另外的就是淨土宗的興起,淨土宗跟這個禪宗一樣,都不是強調知識,不是強調讀經的。淨土宗是強調念佛求往生;禪宗只強調觀心、直指人心,這個是易行的法門,當然是難知,可是卻是易行的法門。理論很深、很難了解,難知難信,可是卻是易行的法門。就是社會的動盪不安,國家經濟的走下坡,就促使得禪宗變成了當時修行者所選擇的法門,淨土宗也是。

可是,傳統的講經說法的這些法師,卻認為禪宗的修行者不依三藏來修,等於就是外道、等於就是邪師。可是禪宗的修行者,就說我們是明心見性的,我們是依真如心而修的,其它的文字、知識、理論、儀式,通通是空談。那這兩門,宗門、教下必然起衝突。禪宗的修行者就認為教下的研經、研論的讀書人光說不練;而教下的研究經論的,就認為禪宗不依如來所說的三藏而修,等於是外道,宗跟教這兩門就衝突、毀謗、鬥爭。

宗密大師,他正好這兩門他都深入。在宗門,他是承襲著神會大師的法脈;在教門,他研究過金剛經、大乘起信論,尤其是圓覺經,後來專研華嚴經。所以,他教門也通,宗門也通,他就舉了十個理由,說明他的用心良苦,為什麼要編輯禪源諸詮集。為著要調和宗跟教這兩門的衝突,他就引用宗門的修行方法是怎麼說、怎麼說、是怎麼修,然後,再用三藏的教法來相比對。他就提出“禪教是一致的”,宗跟教是不離的,宗就是教、教就是宗,宗是為著證明教,教是為著修宗,才會有禪源諸詮集的編撰。

禪源,為什麼把禪源放在前面,諸詮放在後面呢?禪就是指宗門人、禪宗。禪宗從惠能大師圓寂,到一百年後宗密的時代,各種各樣的禪宗派別通通跑出來了。宗密大師就把當時中國的禪宗,把它歸類分成三,禪三。禪,在惠能大師時候呢,只有南宗跟北宗;南宗後來就大為弘揚,超過了北宗,所以禪宗主要是指南宗禪。
禪源就是禪的源頭,禪的源頭是什麼?佛法的一切都是只有談心,如果離開了心,那就是外道 - 心外求法;而這個心,可以有不同的心,肉團心不談,也可以有前五識的心,第六識的心,第七識的心,第八識的心。此外,更重要的是真如心、佛性。佛教發展到佛性論,已經是理論最高。而宗密大師他是依一真法界,也就是佛性、真如心為一切萬法的根本,所以禪源,這個源就是禪的源頭、禪宗的源頭是真如心。把心帶回家,就是把心帶回到真如,帶回到一真法界,帶回到佛性,這個就是禪之源。同時又隱含著禪的源頭並沒有離開世尊的教法,沒有離開三藏,所以,禪源的後面呢,才加上諸詮。諸詮就是各種的詮釋,有所詮釋就必然有文字、有語言、有經律論三藏的呈現。宗密大師就把當時中國的禪宗分成三宗。為著解釋禪的源,並沒有背離佛說法的經律論,因此在教這邊呢也就立了三教。

禪三、教三就互相PK,為著要證明禪宗就是佛的本心,就是佛說法的密意。雖然佛在三藏之中,並沒有講到中國禪宗的修行方法,可是宗密說是密意說。密意說就是說文字語言沒有明講,但是隱含著禪宗的意思,英文叫 imply,名詞 implication,它是隱含著,隱含著禪宗的法門,它最主要就是在融通、在會通宗跟教。禪三宗、教三 - 最淺的、中的、最高的,而禪宗也可以分成這三種層次 - 下品、中品、上品,那教也是分成 - 下品、中品、上品。本來法無高下,為什麼宗跟教各分成三品呢?這個不是法的問題,而是眾生根機的問題,為著適應下根機、中根機、上根機,教就有三種 - 下、中、上三種,修行方法也有 - 下、中、上的這三種。這些是眾生根機的問題,而不是真理的問題。真理是不變的,只有一種,我們稱為一真,稱為一真法界,只有一種,但因為眾生根機不一樣,粗分為上、中、下,當然你分成上下可不可以?也可以,你要分成五種根機、十種根機都可以,但是為著簡單起見,就分成下、中、上。

禪三宗,宗密大師把當時中國的禪分成三宗,第一宗,那就是針對下根機的修行者而言,第一宗叫作「息妄修心宗」。息就是息滅、停止的意思;息妄、妄想,要去掉妄想就必需要修心,就是在心地去修行,一步一步的修。簡單講起來的,如果是修四念處啦、三十七道品啦,當然這些不是禪宗,這一些是印度禪而不是中國禪。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等的止觀修行方法,有的是以六識為理論,有的是以八識為理論;但中國禪宗的禪不是以六識或是八識來修的,而是以真如心、佛性來修的,這個理論是不一樣的,一定要清楚。息妄修心就是要止息妄想,要在心地去修練、修心,最後就是體證真如,這個是最高的目標。換言之,這個是漸修漸悟,是有所修、有所修的,最有名的就是神秀大師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個就是息念修心宗。

比息念修心宗還要高一等的,叫作「泯絕無寄宗」。泯絕無寄宗就是說一切萬法皆是虛妄,心無所住,不要起任何的念頭,世間法的念頭固然不應該有,出世間法的念頭也不應該有,連成佛的念頭也不該有,這個叫泯絕無寄宗,這個是中品的禪宗。中品的禪宗比起下品的禪宗,當然不容易;下品的禪宗是息妄修心,是有次第的,是有階梯可以走的。但是泯絕無寄宗就是完全皆空,連空也空,世間法、出世間法皆是名言假立、皆不真實,都不應該住於任何一法,成佛也不可以住,當然空也是空,成佛不可以住,連成佛這一回事也不可以住。換言之,要保持清淨心,要無所住、要無所住,這個叫作泯絕無寄宗,泯絕無寄這是中品的禪宗。

上品的禪宗稱為「直顯心性宗」,直接指出心性、顯示心性。直顯心性宗就是最高的、上品的。它並不像泯絕無寄宗,連空也不住,連佛性也不住,連真如也不住,連清淨也不住;可是直顯心性宗卻是說一切皆是心性。泯絕無寄宗是用遮、用否定、用反面的方式,等於中藥裡面所說的,你就是要去除一切,你要斷掉一切,你要,把不好的通通掉,任何分別心,即使是微細的分別都要掉。
可是最高的直顯心性宗就是中藥所說的補,你用補的方式,也就是用表的方式直顯心性,一切皆是心性的流露。而所謂的心性是清淨性,當然跟一切皆空是有同樣的意思,可是,心性、真如心、一真法界是肯定它的存在。

佛在大般涅槃經裡面提到:“一切法皆有我”,可是佛說有我的我,並不是外道所說的我,也就是佛在說“常樂我淨”,說“有佛性、有真如心、有如來藏”,是有它的因緣。那因緣是什麼?有些眾生很害怕空,因為眾生都希望抓什麼東西,你跟他講一切皆空,他心就虛了,他就抓不到東西;抓不到東西,他心就不安,有沒有這種人?有耶。你叫他說不要拜佛,他啊心不安啦。佛,明明這麼莊嚴、佛這麼好,我拜佛就可以得到功德,你叫我不拜?!你教他說一切皆空啊,他就很恐慌,因為他沒有什麼東西抓,沒有什麼抓啊,他就恐怖不安。所以佛就方便說“有啦!常樂我淨就是佛性,你要抓,你就去抓這個嘛”,這個也是老心切啦,就是為著那些心怯懦,也就是這樣,那個心很沒有力量啦,沒有一個人抓,沒有一個東西抓,他就不安啦。叫他一個人走在曠野裡面,他就不安啦。

其實一個人走在曠野裡面是最自由自在的,你要大喊大叫,沒有人理你,你要胸露背,甚至於裸體走路狂奔,都沒有人理你的。魯賓遜在荒島,他需不需要禮教?需不需要規矩?不需要,因為他只有一個人,他還需要這一些嗎?其實在空之中是最自由自在的,可是絕大部分的人都這樣,你跟他講“一切皆空,你要解脫自在”,哇!他不安啦,你叫我解脫自在,我才不自在,我才沒有解脫,驚恐、驚慌、心怯懦。叫他說“一切法畢空”,哇~他心都不安啦,我那裡能夠體證一切皆空,明明一切皆有,所以佛才說如來藏,才說真如心,才說一真法界,才說佛性。這一些一真法界、佛性是不是真的有?其實沒有啊,它只是安慰劑。你失眠,我拿這個失眠藥給你吃,其實是維他命,吃了心就安,有的吃就心安,沒的吃就心不安。英文所說“addict”,已經成了癮,成了癮以後,你不喝荼、不喝咖啡、不做什麼事情、不拜佛,心裡就不安,心裡就很痛苦。不持咒,心裡都毛毛的,因為魔鬼到處都是,我持了咒就可以驅魔,就是這樣。

所以最上品的叫作直顯心性宗,直顯心性宗不是說真的有心性,不是說真的有佛性,心性、真性、一真法界是真,真就是不變啦。什麼東西真的不變?「空」才是不變啦,「有」一定會變啦,空是不會變的,空性是不變的。緣起有的話,一定生住異滅,一定會變,因此這個是安慰劑。一真法界也罷、佛性也罷、成佛也罷,通通是安慰劑,都是告訴你 “有、有、有這個東西,有佛可成”。等到你成佛了以後,才發現“啊!原來哪裡有佛可成?”空還是空,一真法界還是空性,佛性還是空性,真如心還是空性。

禪有三宗,息妄修心宗是下品,泯絕無寄宗是中品,直顯心性宗是上品。為什麼把直顯心性宗列為上品?因為這個是佛教理論最高的部分,尤其宗密大師,他是禪宗,禪宗也是依於如來藏、真如心;他是華嚴宗,也是依於如來藏、一真法界、佛性而安立的。我們就看得出來,他還是很忠於他的傳承。他把澤宗,也就是神會這一派,也歸於最高的直顯心性宗。還有另外一個南宗,就是由懷讓而馬祖道一而百丈,而後面南泉,或者是大珠慧海,這一些通通是南宗,南,就是在湖南衡山那裡。

那就是說,直顯心性就是直接顯示一切皆是心性,這個是禪的三宗,最高最高的。緊接著,他就引用佛所說法教有三種教。這三種教是在詮釋中國的禪宗,是有理論根據的,並非沒有理論根據。因此,你那些禪宗的人,不要看不起研究經論的人;你研究經論的人,不要說禪宗是邪魔外道,因為不依三藏、不依言教而修。他目的是在會通宗和教這二門。

第一息妄修心宗」,要修心,心要如何修?戒定慧來修。眾生因為是妄想就顛倒輪迴、痛苦煩惱,所以就必須要斷除妄想。斷除妄想的方法就是修心,讓心依著戒、依著定、依著慧而得到盡善。

第二宗「泯絕無寄宗」,一切萬法都是眾因緣所生。外境的事物是眾因緣所生,我們任何的顛倒妄想也是因緣所生,都是依無明而有。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山河大地皆是空,不住於任何一法,這稱之為泯絕無寄宗。

第三宗「直顯心性宗」。直顯心性宗就是說一切萬法都是我們的佛性,觸類即通、觸類即道、即為真,因為一切都是由真如而顯現。因此一切萬法都不要拒絕,任由此心自由的流露,任由此心自由的運作,平常心是道,不必造作。你只要心平常,心平常就是不昏沉、不掉舉、不左不右、不有任何的加進概念,心維持清淨,心不造作。一切萬法既然都是真如心的流露,一切萬法就不離真如,一切萬法不離佛性,接受一切萬法,這稱之為直顯心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