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煌教授主講
宗密大師的禪教一致思想
宗密大師的禪教一致思想
禪源諸詮集都序講記
宗密大師講完了中國禪宗分成三宗以後就引用三藏如來的教法,來證明中國的禪宗,雖然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可是他的源頭都是如來的開示,這三種教:
第一教叫作「密意依性說相教」。密意就是說某種意思;依性說相教。這裡的性指的是心性、佛性。是依著佛性、依著心性、依著我們眾生本具的自性;說相,一切相、一切的萬法都是依佛性而顯現。而佛性是畢竟空,只要因緣和合,不變就可以隨緣。
密意依性說相教,是說有一些教法它在說相,現象、表相,可是它的密意,它隱含的意思是依著真如性、依著真心而有的。譬如說人乘法、天乘法或者是小乘法,或者是法相唯識宗,都是在講法相。人乘、天乘講五戒十善,裡頭並沒有談到自性、佛性;二乘,聲聞、緣覺修四諦十二因緣,也沒有講到佛性;唯識學,唯識,中國的唯識學叫作法相唯識,廣說一切法相,唯識學也沒有講到真性、佛性。唯識學雖然講種性 - 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這當中都沒有提到佛性,它只是說相。可是,宗密大師以如來藏的思想為基礎:“即使是說相教,都是密意依性”,密意,它隱含的意思是說,所有的相都是依著真如性、佛性而顯現的,這個是對於下根機者而言。
對於中根機者而言,就是「密意破相顯性教」,能空所也是空,一切皆是虛妄。破相,要破一切法相,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無一切的法相,無過去心、無未來心、無現在心,一切皆無,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叫作破相。密意破相,它目的是在顯性,顯性不是只顯空性,顯空性是直接的,不是密意,它是顯,很明顯地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無一切法相、不住一切法相”,這個都是顯說,就是直接說出來。可是密意呢?密意是在說性、在顯性,在顯這個真如心,這個稱之為密意破相顯性教。
第三種教叫作「顯示真心即性教」,顯示,就已經不是密意說了,而是直接說,直接說真心即性。什麼叫作真心?不變的心叫作真心,楞嚴經稱為無生滅心。楞嚴經稱我們的凡夫心、阿賴耶識為生滅、不生滅河,也就是說在不生滅心中,有了顛倒無明就有了生滅心,因此生滅心是假的心,只有不生滅心才是真心。在楞嚴經中佛告訴阿難,為什麼久遠、久劫修行而不見功夫、還沒有成就?是因為不知道有不生滅心、有一個真實的心。真實的心它不變化的,就像空它是不變化;但是妄心,妄心不是說沒有,是有那個心,只是它是有為的心、是虛妄的心,會變化、會生滅的心。所以小乘行者是不接受有佛性的,真如心只有在大乘教。三教的第三教,最高的一教叫顯示真心即性教,就是直接明言真心就是性,就是如來性、佛性。
這三教是經論裡面所說,是佛所說的言教;相對於中國的禪宗祖師、各大師所說的教法,我們稱為禪三宗,這兩者是可以互相披被。佛所說的第一教,叫作密意依性顯說相教,這個是等於中國禪宗禪師所說的息妄修心,這兩者是相等的;第二教是密意破相顯性教,這等於中國禪師所說的泯絕無寄宗;經論裡面所說的顯示真心即性教,等於中國禪師所說的直顯心性宗,三宗三教是相應的。講完這些,宗密大師他就作了一個結論:三教三宗是一味法。一味就是只有一個味道,只有什麼味道?只有佛性的味道,只有真如性的味道,只有一真法界的味道,三教三宗是一味法。
「故須先曰三種佛教證三種禪心」,緊接著三教三宗是一味法,宗密大師說故須先曰三種佛教證三種禪心。既然三宗三教是一味法,修行者就先要依著佛所說的三種佛教、佛所說的教法來證三種禪心,禪師的心法。
然後「禪教雙忘,心佛俱寂。」禪跟教既然是相應,以三種佛教證三種禪心之後,禪教雙忘,心佛俱寂。就可以禪也忘、教也忘。
禪教雙忘,已經是到達了任運自在,法爾如是,不必可說佛語,不必作意要修行,觸類旁通一切皆是,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心佛俱寂。心也不存在,佛也不存在,因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佛離不開心。
心雖然有八識的妄想顛倒心,可是八識的妄想顛倒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妄心是依真心而有,心佛俱寂,講真如心,究竟而言,也是假名安立並非真實,只是為教化眾生而說而已。成佛也是方便權說,因為佛就是心,既然佛就是心,哪裡有佛可以成?哪裡有心可以修心?哪裡有心可以成佛?因為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此哪裡有說,我現在是可憐的凡夫,我要去學佛,要去成佛,沒有啦,因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所以談佛、談心、談眾生,都是假名安立,一切當下即是。
「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心佛俱寂也就是說不要以心來修佛、以心來學佛、以心來成佛,因為心就是佛啦,你還要作什麼?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因為心就是佛嘛,心會有念,因此念念皆佛。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因為念是從心而來的,心是不可捉摸,心是體,相用是念頭。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沒有一個念頭不是佛心。雙忘,前面講的是禪教雙忘,因為禪就是教、教就是禪,離開了分別對待。雙忘即句句皆禪,這個每一句話都是禪。因為佛所說的教,可以相對應於中國禪師所說的 - 教外別傳、直指人心。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沒有一句話不是禪教的。
這樣子,就說明了宗密大師的思想創見 - 禪跟教是一致的,中國的禪宗,雖然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可是卻是佛所說的教法。佛所說的教法,前面小乘教、大乘始教,通通沒有講到佛性,但卻是密意說,到最後呢,就是直接說了,顯示真心即佛的教法。佛所說的教法就是禪師們所立的修行方法,一切皆不二 - 禪教一致。那就打破了教下的研究經論者,指責禪宗教外別傳不是佛法,同時也可以熄了修禪的人認為研究經教沒有用。研究經教可以幫助修禪,而修禪也不離經教,這是宗密大師很重要的見解,就會通了當時宗門、教下衝突。
宗密大師還寫了一部「原人論」。主要就是在討論人的源。修行的目地就是回到老家,就是找到人的源頭。而人的源頭是什麼?如果依小乘教法,人的源頭是指我們所造作的業力 - 善業、惡業,善業就是好人,惡業就是壞人,以業力來詮釋。中觀般若認為緣起即性空,不必去討論人的源頭。唯識學就說人的源頭是依阿賴耶識而有,阿賴耶識有集的功能、有起的功能,集的功能把業力收集下來,起的功能,收集的業力會顯現為不同的眾生 - 正報、依報。但是在真常唯心系呢,就說小乘教所的業力,也是依如來藏性而有;唯識,虛妄唯識所說的阿賴耶識,也是依真常心而有。一切有、一切的萬法都是有為、會變化,有是依空而立,心性是空,心的性是空,心是假有,心的性是真空。所以宗密大師以如來藏的思想為基礎,寫了原人論。這裡講人的源並非善惡業,也非阿賴耶識,而是自性、心性、佛性、真如心。因此修行的目的就是回到源頭,也就是回到所依,回到所依等於回到老家,回到老家就最安全、最安心了,這個就是原人論裡面論說的依據。它就是在追究人的本源是什麼?而修行就是回到人的本源,而這個本源就是佛性。
原人論總共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破迷執」,破迷妄的執著。破什麼迷執?因為宗密大師是中國人,不是印度人,所以破迷執主要就是破中國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派的思想,最大的就是儒家跟道家的迷執。儒家是肯定世間法為有、為真,是在世間法裡面努力的,等於佛家的人乘法;道家是追求無為、虛無的,等於佛家裡面的天乘法,所以破迷執,就是破佛教之外的儒道二家。
第二部分,就是「斥偏淺」,斥就是喝斥;偏,有所偏;淺,就是太淺了、不深。破偏淺,主要就是在破學佛只學不了義教,在這個地方了義教,指的就是如來藏、真心、佛性的教法才是了義教,其他的都是不了義教,其他的佛法呢都是淺的、都是方便權教。斥偏淺就是在破學佛可是卻執著不了義教,而這些不了義教,當然就包含了佛家自己本身的人天乘的法、二乘的法、大乘的法。大乘的法,尤其是破唯識跟般若這兩個。唯識是屬於法相教,般若是屬於破相教,所以斥偏淺呢就是在斥人乘法、天乘法、大乘法性教、大乘破相教,而彰顯出一乘顯性教。一乘顯性教也就是前面都是不了義,只有一乘,一乘當然是佛乘,顯性教就是直說佛性,這個才是真實的了義教。
第三部分,是「直顯真源」,就是直接講出來人的源。直顯真源指的就是以一乘教來指眾生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一真心體或是真如心,才是佛的了義實教,這已經與圓教的佛性論來當作學佛的最高目標。
第四部分,最重要的就是「會通本末」,會通本末有圓融的思想在,也有法華經十如是本末究竟等的意思在裡頭,也就是圓融無礙,這個也是華嚴的特色。華嚴的特色是講無礙法界圓融的,也就是將前面所破斥的儒道二家,所喝斥的不了義教,會歸於一真法界,會歸於一真佛性,用這樣子來彰顯華嚴一乘的教旨。
同時宗密大師非常推崇「靈知之心」是一切萬法、一切眾生的本源,靈知就是靈敏的覺知。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到,宗密大師深受神會荷澤宗的影響,因為他是神會的徒孫,再傳弟子。神會他說過一句話“知為眾妙之門”,你要知道實相,你要知道人生宇宙的本來面目。知為眾妙之門,透過知,你就可以展現無量功德,佛性的無量功德都是透過知而來,宗密把它稱之為靈知,靈知之心是一切眾生的本源。
宗密循著神會的理路,強調這個靈知。可是,有沒有人說,這個知是不應該有的?有啊。比如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個是永嘉大師的證道歌。他一開頭就講“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至道,你想要成道、成佛,不是佛的境界並不難,唯嫌揀擇,有所揀擇,那你就有了分別,你就無法體會佛的境界。但是,神會就說“知為眾妙之門”,當然這裡的知,不是有分別的知,而是講一切皆不二的知,他卻強調這個知。宗密大師也受到了神會這一句話的影響,他就認為“靈知之心就是眾生的本源”,靈知之心就是指的佛性。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佛教的經論,有很多表面上看來都是互相衝突的。我們不可以被這些經文所惑、所迷,應該要知道一切的言教都不是真實,一切的言教、法門都只是方便,都只是適應不同眾生根機而開演的,最重要要了解那個義,要了解理,這個才最重要。如果強調這個教,不要忘記理,如果在修禪、在修行,也不要離開教,因為修行,你怎麼知道你所修的是佛法而非外道?你怎麼知道你所修的是偏淺方便的權教而非圓頓的、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這個就必須要靠教來證明。教禪是一致的,這個就是天台所強調的教觀一致,不可以一味的強調修行,也不可以一味的強調教理,這兩者,如鳥之雙翼必須要平衡。
第一教叫作「密意依性說相教」。密意就是說某種意思;依性說相教。這裡的性指的是心性、佛性。是依著佛性、依著心性、依著我們眾生本具的自性;說相,一切相、一切的萬法都是依佛性而顯現。而佛性是畢竟空,只要因緣和合,不變就可以隨緣。
密意依性說相教,是說有一些教法它在說相,現象、表相,可是它的密意,它隱含的意思是依著真如性、依著真心而有的。譬如說人乘法、天乘法或者是小乘法,或者是法相唯識宗,都是在講法相。人乘、天乘講五戒十善,裡頭並沒有談到自性、佛性;二乘,聲聞、緣覺修四諦十二因緣,也沒有講到佛性;唯識學,唯識,中國的唯識學叫作法相唯識,廣說一切法相,唯識學也沒有講到真性、佛性。唯識學雖然講種性 - 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這當中都沒有提到佛性,它只是說相。可是,宗密大師以如來藏的思想為基礎:“即使是說相教,都是密意依性”,密意,它隱含的意思是說,所有的相都是依著真如性、佛性而顯現的,這個是對於下根機者而言。
對於中根機者而言,就是「密意破相顯性教」,能空所也是空,一切皆是虛妄。破相,要破一切法相,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無一切的法相,無過去心、無未來心、無現在心,一切皆無,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叫作破相。密意破相,它目的是在顯性,顯性不是只顯空性,顯空性是直接的,不是密意,它是顯,很明顯地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無一切法相、不住一切法相”,這個都是顯說,就是直接說出來。可是密意呢?密意是在說性、在顯性,在顯這個真如心,這個稱之為密意破相顯性教。
第三種教叫作「顯示真心即性教」,顯示,就已經不是密意說了,而是直接說,直接說真心即性。什麼叫作真心?不變的心叫作真心,楞嚴經稱為無生滅心。楞嚴經稱我們的凡夫心、阿賴耶識為生滅、不生滅河,也就是說在不生滅心中,有了顛倒無明就有了生滅心,因此生滅心是假的心,只有不生滅心才是真心。在楞嚴經中佛告訴阿難,為什麼久遠、久劫修行而不見功夫、還沒有成就?是因為不知道有不生滅心、有一個真實的心。真實的心它不變化的,就像空它是不變化;但是妄心,妄心不是說沒有,是有那個心,只是它是有為的心、是虛妄的心,會變化、會生滅的心。所以小乘行者是不接受有佛性的,真如心只有在大乘教。三教的第三教,最高的一教叫顯示真心即性教,就是直接明言真心就是性,就是如來性、佛性。
這三教是經論裡面所說,是佛所說的言教;相對於中國的禪宗祖師、各大師所說的教法,我們稱為禪三宗,這兩者是可以互相披被。佛所說的第一教,叫作密意依性顯說相教,這個是等於中國禪宗禪師所說的息妄修心,這兩者是相等的;第二教是密意破相顯性教,這等於中國禪師所說的泯絕無寄宗;經論裡面所說的顯示真心即性教,等於中國禪師所說的直顯心性宗,三宗三教是相應的。講完這些,宗密大師他就作了一個結論:三教三宗是一味法。一味就是只有一個味道,只有什麼味道?只有佛性的味道,只有真如性的味道,只有一真法界的味道,三教三宗是一味法。
「故須先曰三種佛教證三種禪心」,緊接著三教三宗是一味法,宗密大師說故須先曰三種佛教證三種禪心。既然三宗三教是一味法,修行者就先要依著佛所說的三種佛教、佛所說的教法來證三種禪心,禪師的心法。
然後「禪教雙忘,心佛俱寂。」禪跟教既然是相應,以三種佛教證三種禪心之後,禪教雙忘,心佛俱寂。就可以禪也忘、教也忘。
禪教雙忘,已經是到達了任運自在,法爾如是,不必可說佛語,不必作意要修行,觸類旁通一切皆是,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心佛俱寂。心也不存在,佛也不存在,因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佛離不開心。
心雖然有八識的妄想顛倒心,可是八識的妄想顛倒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妄心是依真心而有,心佛俱寂,講真如心,究竟而言,也是假名安立並非真實,只是為教化眾生而說而已。成佛也是方便權說,因為佛就是心,既然佛就是心,哪裡有佛可以成?哪裡有心可以修心?哪裡有心可以成佛?因為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此哪裡有說,我現在是可憐的凡夫,我要去學佛,要去成佛,沒有啦,因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所以談佛、談心、談眾生,都是假名安立,一切當下即是。
「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心佛俱寂也就是說不要以心來修佛、以心來學佛、以心來成佛,因為心就是佛啦,你還要作什麼?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因為心就是佛嘛,心會有念,因此念念皆佛。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因為念是從心而來的,心是不可捉摸,心是體,相用是念頭。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沒有一個念頭不是佛心。雙忘,前面講的是禪教雙忘,因為禪就是教、教就是禪,離開了分別對待。雙忘即句句皆禪,這個每一句話都是禪。因為佛所說的教,可以相對應於中國禪師所說的 - 教外別傳、直指人心。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沒有一句話不是禪教的。
這樣子,就說明了宗密大師的思想創見 - 禪跟教是一致的,中國的禪宗,雖然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可是卻是佛所說的教法。佛所說的教法,前面小乘教、大乘始教,通通沒有講到佛性,但卻是密意說,到最後呢,就是直接說了,顯示真心即佛的教法。佛所說的教法就是禪師們所立的修行方法,一切皆不二 - 禪教一致。那就打破了教下的研究經論者,指責禪宗教外別傳不是佛法,同時也可以熄了修禪的人認為研究經教沒有用。研究經教可以幫助修禪,而修禪也不離經教,這是宗密大師很重要的見解,就會通了當時宗門、教下衝突。
宗密大師還寫了一部「原人論」。主要就是在討論人的源。修行的目地就是回到老家,就是找到人的源頭。而人的源頭是什麼?如果依小乘教法,人的源頭是指我們所造作的業力 - 善業、惡業,善業就是好人,惡業就是壞人,以業力來詮釋。中觀般若認為緣起即性空,不必去討論人的源頭。唯識學就說人的源頭是依阿賴耶識而有,阿賴耶識有集的功能、有起的功能,集的功能把業力收集下來,起的功能,收集的業力會顯現為不同的眾生 - 正報、依報。但是在真常唯心系呢,就說小乘教所的業力,也是依如來藏性而有;唯識,虛妄唯識所說的阿賴耶識,也是依真常心而有。一切有、一切的萬法都是有為、會變化,有是依空而立,心性是空,心的性是空,心是假有,心的性是真空。所以宗密大師以如來藏的思想為基礎,寫了原人論。這裡講人的源並非善惡業,也非阿賴耶識,而是自性、心性、佛性、真如心。因此修行的目的就是回到源頭,也就是回到所依,回到所依等於回到老家,回到老家就最安全、最安心了,這個就是原人論裡面論說的依據。它就是在追究人的本源是什麼?而修行就是回到人的本源,而這個本源就是佛性。
原人論總共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破迷執」,破迷妄的執著。破什麼迷執?因為宗密大師是中國人,不是印度人,所以破迷執主要就是破中國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派的思想,最大的就是儒家跟道家的迷執。儒家是肯定世間法為有、為真,是在世間法裡面努力的,等於佛家的人乘法;道家是追求無為、虛無的,等於佛家裡面的天乘法,所以破迷執,就是破佛教之外的儒道二家。
第二部分,就是「斥偏淺」,斥就是喝斥;偏,有所偏;淺,就是太淺了、不深。破偏淺,主要就是在破學佛只學不了義教,在這個地方了義教,指的就是如來藏、真心、佛性的教法才是了義教,其他的都是不了義教,其他的佛法呢都是淺的、都是方便權教。斥偏淺就是在破學佛可是卻執著不了義教,而這些不了義教,當然就包含了佛家自己本身的人天乘的法、二乘的法、大乘的法。大乘的法,尤其是破唯識跟般若這兩個。唯識是屬於法相教,般若是屬於破相教,所以斥偏淺呢就是在斥人乘法、天乘法、大乘法性教、大乘破相教,而彰顯出一乘顯性教。一乘顯性教也就是前面都是不了義,只有一乘,一乘當然是佛乘,顯性教就是直說佛性,這個才是真實的了義教。
第三部分,是「直顯真源」,就是直接講出來人的源。直顯真源指的就是以一乘教來指眾生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一真心體或是真如心,才是佛的了義實教,這已經與圓教的佛性論來當作學佛的最高目標。
第四部分,最重要的就是「會通本末」,會通本末有圓融的思想在,也有法華經十如是本末究竟等的意思在裡頭,也就是圓融無礙,這個也是華嚴的特色。華嚴的特色是講無礙法界圓融的,也就是將前面所破斥的儒道二家,所喝斥的不了義教,會歸於一真法界,會歸於一真佛性,用這樣子來彰顯華嚴一乘的教旨。
同時宗密大師非常推崇「靈知之心」是一切萬法、一切眾生的本源,靈知就是靈敏的覺知。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到,宗密大師深受神會荷澤宗的影響,因為他是神會的徒孫,再傳弟子。神會他說過一句話“知為眾妙之門”,你要知道實相,你要知道人生宇宙的本來面目。知為眾妙之門,透過知,你就可以展現無量功德,佛性的無量功德都是透過知而來,宗密把它稱之為靈知,靈知之心是一切眾生的本源。
宗密循著神會的理路,強調這個靈知。可是,有沒有人說,這個知是不應該有的?有啊。比如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個是永嘉大師的證道歌。他一開頭就講“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至道,你想要成道、成佛,不是佛的境界並不難,唯嫌揀擇,有所揀擇,那你就有了分別,你就無法體會佛的境界。但是,神會就說“知為眾妙之門”,當然這裡的知,不是有分別的知,而是講一切皆不二的知,他卻強調這個知。宗密大師也受到了神會這一句話的影響,他就認為“靈知之心就是眾生的本源”,靈知之心就是指的佛性。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佛教的經論,有很多表面上看來都是互相衝突的。我們不可以被這些經文所惑、所迷,應該要知道一切的言教都不是真實,一切的言教、法門都只是方便,都只是適應不同眾生根機而開演的,最重要要了解那個義,要了解理,這個才最重要。如果強調這個教,不要忘記理,如果在修禪、在修行,也不要離開教,因為修行,你怎麼知道你所修的是佛法而非外道?你怎麼知道你所修的是偏淺方便的權教而非圓頓的、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這個就必須要靠教來證明。教禪是一致的,這個就是天台所強調的教觀一致,不可以一味的強調修行,也不可以一味的強調教理,這兩者,如鳥之雙翼必須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