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1-四念處觀與四無量心觀

四念處觀與四無量心觀(一)


鄭振煌教授主講

第一章 四念處觀與四無量心觀


一、禪修的重要性
「教」和「觀」是理論與實踐;有教而無觀則罔,有觀而無教則殆。有教而無觀則罔,有理論而沒有實踐,如同說食數寶;食物好吃,沒有親自品嚐,永遠得不到利益。反之,有觀而無教則殆,只有片面的做,不知原理,這是非常的危險。只知理論而不知實踐,或者只知實踐而不知理論,均為偏頗。
(一)心的訓練與開發
中國佛教的禪是空性的智慧。我這次介紹的「禪」,不是指中國佛教的禪,而是心的訓練與心的開發。訓練是不斷地操作與練習,心透過訓練,讓心更加的安定、更加的完美、更加的善良。心的開發是開發心的潛能,讓心的能力充分地展現。身體的訓練和開發潛能有其極限,身體的生命終歸結束,然而,心的能量是無窮的,它的能力在不斷地開展,只不過某些因素使得心沒有充分發揮。
釋迦牟尼佛觀察:眾生為什麼會煩惱和痛苦,除了環境的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眾生的身心。環境可依心而改變,譬如提倡環保能令國土更加的好,因而產生動力願意改變環境。更重要的就是身心,身體健康,免除身的煩惱;心健康,可以免除內心的焦慮不安、恐懼、無明;二者又以心最為重要,因為心不像身,有壽盡之時,它有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能力。身體有生老病死的煩惱,這是永遠無法避免的,然而有一些煩惱是可以透過心的訓練而改善,比如,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五陰包括身心,若五陰熾盛,則讓身心焦慮不安。除了身體的訓練外,心的訓練最重要,讓心不要焦慮不安、浮躁、躁動。這是釋迦牟尼佛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透過心的訓練、心智的開發而免除我們的痛苦。
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我們的身心和環境都在不斷地變化。人生無常,因為無常,帶來壓迫性;我們不能夠預測下一秒鐘、明天、明年、十年後的情況,心沒有安全感,就有種種的不安。釋迦牟尼佛更知道快樂是無常的,所以也是苦,甚至不苦不樂也是苦。當你的心沒有訓練好、心智沒有開發,你就沒有智慧,因而執著快樂,這時的快樂就變成了苦。即使禪修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等很深的禪定,但釋迦牟尼佛說:「這還是苦,快樂不是永遠的快樂,它是無常、改變的。」即使不苦不樂還是苦,因為不苦不樂也是無常,也是會改變的。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不要苦,也不要追求快樂,同時不要追求不苦不樂;重要的是智慧,了解身、心、世界、萬事萬物的真理。了解真理,就能隨順一切的情境,不受情境的影響,不受自己身心變化的影響。
(二)明察真理
有一個譬喻,我們這個世界到處都是石頭,坑坑洞洞,很多障礙物,你要全世界都鋪滿地毯,不讓腳受傷,不讓身體受傷,這是辦不到的。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只要穿上鞋子,跑遍全世界,腳都不會受傷。鞋子代表什麼呢?就是我們這一顆心。人生、世界是心所創造、心識所展現的;心開的人一定開心,心障礙的人一定痛苦而煩惱。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開啟智慧的方法,能夠究竟解脫一切,不再受環境、身心影響的方法——禪修。禪修包括兩部分:第一、心的訓練;第二、心智的開發。
心的訓練是讓我們心不浮動、心不散亂,心能夠安住在當下,當下是什麼就是什麼。心智的開發,是訓練我們能夠得到心智的清明,能夠看懂人生宇宙的真理。活在真理之中、活在自然之中,與真理、現實打成一片,融合在一起,我就是現實,現實就是我,我和現實沒有兩樣。心,百分之百的接受現實,當然就沒有煩惱、沒有壓力了。因此禪修就變得很簡單,第一步,只求心的訓練,讓心能夠不散亂,能夠專注在當下的身心環境。第二步,保持心的清明,能夠洞現在的現象,是過去無始以來種種因緣相續變化的結果,而現在的現象,也就是現在的心會影響無窮盡的未來。當下的情境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過去種種因緣相續演變得到的結果;而當下的心也會相續,產生很多的因緣條件影響到未來。這就是禪修。
禪修一點也不神秘,是每一位眾生都要去做的。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信不信佛教都沒有關係,但你一定要禪修,因為禪修是訓練心能夠安定,能夠接受現況,更能夠顯發自己的智慧,了解到人生宇宙的真相。
禪修當然要有理論基礎,也要有實踐。教和觀,好像一隻鳥的兩個翅膀。兩個翅膀平衡了,才能夠飛得快、飛得平穩,能夠翱翔於天際,能夠享受翱翔的樂趣,享受自由自在的美。禪修帶給我們人生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