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1-四念處觀與四無量心觀

四念處觀與四無量心觀(二)


鄭振煌教授主講


二、《大念處經》修持法
禪修的方法無量無邊,簡單介紹幾種隨時隨地都可以禪修的方式。首先要介紹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大念處經》巴利文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梵文Mahā-Smṛtyupasthāna Sūtra
導言總釋
1. 釋經名
大:Mahā音譯摩訶,是大的意思。
念:即是正念,意思是能夠記住不忘。能夠記住某一件事情不會忘記,稱作「念」。要能夠記住某一件事情不忘記,就必須心在某一件事情之上,心能夠觀察、能夠注意某一件事情,才能夠憶持不忘。
處:《大念處經》的處,當動詞用,訓練我們的心如何在當下。如果當名詞用,念處就是指讓我們心能夠注意的對象
經:稱為「經」者,表示是真理,古時候適用,現在也適用;對印度人適用,對華人也適用,對所有一切眾生都適用,這稱之為「經」。
這個身體,眼睛可以看得到,手可以觸摸得到,我們感覺得到;產生情緒的心就很微細,比較不容易觀察得到。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訓練心之前,可以先從最表面、最容易觀察、最容易訓練的身開始,這就是「身念處」的修行。心定了以後,如果能夠一步一步觀察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以及產生感受、想法的源頭,我們就能徹知人生的真理。
2. 禪修為基
《大念處經》介紹四種讓我們能夠讓心得到訓練,以及心智開發的方法,稱為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前面三個念處是讓心安定,主要是心的訓練,有一小部分談到心智的開發。第四個法念處,重點是在心智的開發,生起智慧;這是生命的智慧、生死的智慧,永遠沒有苦痛、永遠輕安、永遠解脫自在的智慧。
修四念處的好處,可以眾生身心清淨,身輕安,心也不沈重、不罣礙;超越一切的憂悲,滅除一切的苦惱,成就修行的正道,體證涅槃。涅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涅槃的意思是「不生」,讓我們的心不生焦慮、不生憂愁,甚至於不生快樂、不生不苦不樂。因為只要是「有」就是無常,而無常就是苦。
所謂不生,就是讓心安定、心智開發,不再對任何的事物產生分別執著,不要產生妄想。因為體證到一切的事事物物緣起而性空,了解真理,一切皆是如是如是,所以心就輕盈,能夠知道一切現象雖然有,可是這些現是眾因緣條件和合而成,沒有本身不變的體性,心因此安定,不生起執著的心、不生起分別的心。不生,自然就不分別它、不執著它,心是解脫自在的。要讓我們的心永遠解脫自在,就必須禪修。
3. 概述身念處
安住於身是禪修的方法之一。正、正循著身觀察,離對身的貪欲與憂慮。讓心不要離開這個身,我們的身現在坐在禪堂,我們的心不要跑到自己的家裡,或者跑到其他某一個地方。你的生命是由身和心所構成,身在這裡,你的心就要在這裡。身在切菜、煮飯、掃地,甚至於大小便、吃飯、睡覺,心就不要離開切菜、煮飯、掃地、大小便、吃飯、睡覺。身到哪裡,你的心就要在那裡,怎麼可以離開你的身打妄想、胡思亂想呢!
身就在這個當下的時間。如果想到過去,有用嗎?它已經過去;想到未來,有用嗎?它還未發生;只有現在才最實際。循著這個身來觀察是不是有疼痛、是不是皮膚癢、是不是有不舒服,你都要很清楚。因為身是你的生命,你都要清清楚楚地觀察,這是「身念處」。
4. 概述受念處
更深的是感受、覺受。你清楚你的感受、覺受嗎?你現在憂愁,你知道你在憂愁嗎?你現在快樂,你知道你在快樂嗎?你現在不苦不樂,你知道你在不苦不樂嗎不要陷在憂愁裡面,還欺騙自己:「我很快樂」,強作歡顏,這是違心之論。這就是「受念處」。
5. 概述心念處
你知道你起了念頭嗎?你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嗎?你知道你現在生起了一個壞的念頭,或一個懈怠的念頭嗎?你知道你有一個貪欲的念頭,有一個瞋恨的念頭,有茫然無知、陷入愚癡的狀態之中嗎?訓練我們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稱作心念處
6. 概述法念處
如果了解自己的身心,就能夠知道身心的一切狀況。你走到庭院裡面,你知道庭院的真實狀況嗎?你駕著車在路上跑,你知道馬路的情形嗎?你與人講話、互動,心有放在與人講話上嗎?還是你不斷地講,沒有觀察對方的臉色,他的反應呢?你有沒有注意到今天是晴天?有沒有注意到周遭環境的改變?這就稱為「法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