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1-四念處觀與四無量心觀

四念處觀與四無量心觀(三)

觀身念處kāyānupassanā 身隨觀念處)
1. 安般念(ānāpānasati出入息念、觀息法)
身念處有很多訓練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稱之為「安般念」。安般,梵文ānāpāna直譯,用現在的語言稱之為「呼吸」。呼吸最重要了,而且呼吸與每一位眾生形影不離。
我們在母胎裡面就需要呼吸,一出母胎更需要呼吸。我們一個禮拜不飲食,也許還不會死,但只要五分鐘不呼吸,很快就腦死了,接著身體產生變化而死亡,所以呼吸最重要。從投胎的第一刹那,我們就開始在呼吸,但是很少人去觀察、研究呼吸,釋迦牟尼佛抓到了生命最重要的呼吸,就教導我們注意生命最重要的呼吸。
1-1. 如何觀呼吸
走路的時候、講話的時候、吃飯的時候,不容易觀察到呼吸,因此必須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例如可以在樹下、水邊、公園,或在自己的書房、臥室、禪堂,慢慢地把身坐下來,甚至站著也可以。如果眼睛張開會受到擾,可以閉起眼睛。你可以塞住耳朵,不聲音;但也可以不必塞住耳朵,只要眼睛微閉,七分閉、三分開,避免昏睡,也可避免自己受到外面情境的影響。身體坐正,氣才能夠暢通。這個時候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之上。
修開始的時候,首先要練習呼氣。觀察呼氣的時候,氣於我們的肺部,或於我們的丹田,或於我們的四肢,慢慢地來到鼻孔,由鼻孔出去;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氣息出去了。在吸氣的時候,也很清楚外面的空氣進來了。一呼一吸都很清楚,氣息到哪裡都很清楚,這樣就可以將心安定,同時可以長智慧。
當你的心沒有離開呼和吸,練習幾次觀察自己的呼吸狀況以後,就會漸漸清楚呼吸的相了。我現在的呼吸,比起上一次的呼吸長,我知道它長;比起上一次的呼吸短,我知道它短;不要給予任何的價值判斷,認為長呼吸就比較好,短呼吸就比較不好,因為給予任何的價值判斷,就是煩惱的開始。不必煩惱我不能像練氣功、練瑜的人一樣,一次的呼吸可以達到十五分鐘、一小時,甚至於可以長達到一天、兩天、一個星期。
氣息越長,代表心定、身體越健康。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不僅求身體的健康,更重要是求心的安定和心智的開發。這個時候,不要給予任何的價值判斷,只要清楚你的呼吸是長,你知道是長。你的呼吸是長,不要認為你的呼吸是短;你的呼吸是短,也不要認為你的呼吸是長。所謂的長、短,它不是真的,長、短是比較來的。你一口氣可以一分鐘,比起一口氣半分鐘的人來說,是長很多了;但是比起一口氣兩分鐘的人來說,你只有他的二分之一而已;比起能夠一口氣五分鐘的人來說,你只有他的十分之一而已。所以,長、短都是比較來的。
接受你的現況,一口氣只能夠一分鐘,就是一分鐘。練習久了,自然它就可以延長,延長到兩分鐘、三分鐘、四分鐘、五分鐘……如果能夠進入禪定,一口氣可以支持一天、二天或七天,甚至更久都沒有問題。呼吸長了,綿綿密密了,心就可以安定,心就可以綿綿密密,就可以越來越清明,越發展越有智慧。
1-2. 注意呼吸
智慧的開發不是外來的,外來的是知識;智慧的開發是身心的觀察。讓心安定,讓心觀察身心,才能夠了解生命的真相,所以對於你呼氣要清清楚楚,對於你的吸氣要清清楚楚。呼氣的時候,知道氣息通過鼻孔是比較熱一點,體溫比外面的空氣來得高一點;吸氣的時候,知道外面的空氣來到鼻孔時,你會感覺比較冷,清清楚楚地了知。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知道呼吸的長、短、冷、熱、通、塞、滑、澀,也就是呼吸的所有一切狀態,你都清清楚楚了。
你的心沒有離開呼吸,能夠觀照你的全身。很奇妙!當你的心注意在呼吸的時候,只要用對方法,你的心就像燈光、探照燈,它會整個開放。這個時候,你立刻知道身體的任何反應,可以清楚知道外面環境很微細的聲音,心安住觀察現在是吸氣、現在是呼氣,現在是生、現在是滅,清楚生滅的過程。當你有「生」的念頭的時候,立刻放下,立刻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所謂有生的念頭,指有「這個是我的身體,這個是我的呼吸」的念頭。)
佛教修行者為著證悟涅槃,永遠解脫自在,就要了解身、心是無我的,是空的;只有無我、空性,才是佛法與其他宗教、哲學理論不一樣的地方。因此世尊介紹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了解呼吸;擴而大之,了解身的行、住、坐、臥每一個動作,吃飯、喝水、講話、大小便、睡覺……每一個當下都注意自己的身體,你的心就不會散亂。心沒有離開身,智慧就可以慢慢生起。
2. 觀威儀iriyāpatha 觀姿勢)
佛為解脫眾生的痛苦煩惱,因此開示《大念處經》。《大念處經》沒有哲學的成分,沒有玄學的成分,它是非常真實面對每一個人的生命。
《大念處經》中的身念處,總共有六種方法,除了靜中修的觀呼吸之外,還有動中修,如第二種的身念處修行方法,稱作威儀。威儀是動中修,不論行住坐臥,任何一個動作,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比如,刷牙、吃東西、喝水、大小便、走路、開車、煮飯、種菜、畫畫、唱歌,任何的姿勢都可以應用於禪修。
原則是了了分明當下在做什麼,如實了知。所謂如實了知,指現在是什麼樣子,就很真實的了解它,不要對它起任何的價值判斷,是什麼就是什麼,如此把自己的心,住在任何的身體動作之上,心得到安定了。而且,為著讓自己能夠體會生命的真相,要觀察任何姿勢的生住異滅,任何姿勢的改變,任何姿勢的實相,慢慢就能勝解,原來一切的事物,包括自己的身、自己的心、自己所擁有的世間的東西,都是不斷在改變。
不斷在改變是不能改變的真理,永遠如此。你想要不變都不行、想要不老都不行、想要與愛人永遠在一起都辦不到,因為你所愛的、恨的、喜歡的、不喜歡的一切都會改變。你可從自己的經驗中觀察,一切事物都是不斷在生滅、不斷在改變,周而復始,沒有一件事情是例外的,你就接受一切事情都會改變的真理。住在真理之中,與真理打成一片;住在真理之中,自由自在解脫;不會抗拒任何東西,不會貪求任何東西,因為你知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如此。
3. sampajāna 明覺)
知道和正知是不一樣的。二者有什麼不同呢?比如,我現在坐下來,誰不知道自己現在坐下來。又如,我在走路,誰不知道自己在走路。自己在說話、自己在吃飯,這個是知道,只是一般人的知而已。這個不是正知。
正知能夠啟發智慧,要用心觀察。
以坐為例來觀察無常。坐下來是「生」,坐一段時間是「住」,坐不住了是「異」,換個坐姿,一直在改變,等到不能夠久坐,必須站起來,當你站起來的時候,坐的姿勢就「滅」了。
站起來,不可能永遠站著。站起來的姿勢「生」了,可是不可能永遠姿勢不動(不動是,也許你要走動,也許又要坐下或躺下,當站起來的動作在改變的時候就是「異」。當你躺下來的時候,躺下來的姿勢「生」起,站起來的動作就「滅」了。住是不動,異是改變。
只要仔細觀察,分分秒秒、每一個瞬間都在改變,沒有一樣事情可以兩秒鐘保持一樣的,甚至於二個剎是相同的,一切都變化。觀察到生住異滅才算正知。
知有兩種,一種名為邪知,一種名為正知。
3-1. 邪知
什麼是邪知?我坐下來很舒服,所以我要一直坐著我躺著睡覺很舒服,所以我要一直放鬆躺著,執著躺著的姿勢,不肯爬起來。這個就是邪知。
因為沒有體會到生滅,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恆不變的,當執著現在的青春美貌現在的財富地位現在的風光時刻,一有所執著就是邪知。世間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恆的,如果執著為什麼自己現在那麼倒楣、生病得很嚴重、命運很背、被人欺負、總是霉運當頭,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你就是邪知邪惡的知,沒有智慧的知。
3-2. 正知
什麼是正知?當你知道現在正在谷底很糟糕的時候,你知道它會改變,它只是生住異滅,不斷在輪迴。佛法是要我們充滿信心和光明,知道一切可以改變,只要我當下的心改變了,整個世界都改變,人生也就改變了。佛法就是空,空就是充滿希望、充滿潛能、充滿可能性。
我可以改變,但是不可以執著改變,一執著改變,痛苦就來了。知道因果關係,相信因果輪迴,只有在當下才能用功,當下提起正念,知道一切都是生滅不已、是無常,一切都是空性、是無我,這就是正知。
佛教是一個智慧的宗教,我們了解生命的真相。
3-3. 正知來自正教法
正知從哪裡而來?就是來自禪修。可是很多人禪修幾十年總是沒有生起智慧,那是因為執著禪修,這就是邪知。如果沒有用對方法,表示禪修的「教」基礎不夠紮實,執著一切禪修的現象,這樣很容易走火入魔。
我們要知道真理,一切萬法是無常的、是變化的、是空性的,觀察體驗到「知」有邪知正知,而禪修是為了要讓我們了解正知、增長正知。生命的一切、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都是生滅的,此後我們接受生滅,我們健康過去了,有病生起的時候,我們知道:「病是暫時的、是假的、是會過去的。」自己的煩惱也是如此,即使臨終要死亡時,也不會再怕死。怕死是因為沒有禪修,沒有知道真理,死不是真的,連生都不是真的,更何況死!一個現象「生」了,它不斷在改變,這種的現象「生」,又怎麼會是真實的呢?死亡當然也不是真實的,所以,為什麼要貪生怕死呢?倒楣也不是真實的、煩惱也不是真實的、痛苦也不是真實的,這樣子就生起了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