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1-四念處觀與四無量心觀

四念處觀與四無量心觀(六)

(三)觀受念處vedanānupassanā 受隨觀念處)
念處練習純熟,就了了分明自己身體的一切,而且知道身體的一切現象都生住異滅的。簡言之就是生滅,不斷在輪迴,不斷在改變,這個時候可以進一步比較微細觀察自己的受。
受比身來得深入,身是身體,受已經有心的成分在裡面了。受包括二個層面,第一個層面覺知,第二個層面感受。第一個層面覺知時,還沒有感情的作用,要到第二個層面,就有了感情、情緒。
1. 覺知
首先會覺知環境。用眼睛看東西,當你看到東西時候就是知;用耳朵聽聲音,當你聽到聲音的時候是知。所以當鼻子、舌頭、皮膚在嗅、嚐、觸時,或是腦子在想某個東西,首先是知。
1-1. 釐清邪知
知,前面過可以分為邪知和正知。
邪知是我看到佛像看到花,我執著這個現象是真實的。這盆栽這麼的莊嚴、這麼的美,是這師姐巧手慧心,以她的智慧、慈悲插好,辛苦從家裡捧過來供養諸佛菩薩、供養諸位的。我們用眼睛看到了,用我們的心知道了,可是不要陷入邪知。邪知還是一種知,就是執著現在所知覺的、所看到的為真實。
正知是知道:當下的這一盆花與過去無窮盡的因緣條件是息息相關的。如果過去這位師姐沒有學插花,沒有發心要供養諸佛菩薩、供養諸位,她不會這樣地細心插花,從家裡捧來這裡莊嚴道場這是與她過去的發心有關。然而,這些花又與太陽有關與土壤有關與農夫有關與賣花材的人有關……當然最主要的關這位插花的師姐。
每一個當下的現象,都與過去無窮盡的因緣條件有關而且要知道每一個現象都是生滅——生住異滅。現在下午的花與上午不一樣,明天與今天的花絕對不一樣,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後,這盆花就枯萎並且扔掉了。
這是正知,這是智慧,如此才能解脫自在。如果執著當下的現象是真實的、不可改變的,那是邪知邪見,你一定煩惱痛苦不已就像林黛玉一樣,病奄奄的多愁善感,連花謝了,還要把它剪下來,哭哭啼啼做花塚,當然這是寫小說的編排,看小說的我們也很過癮,尤其少女情懷的感動,世間居然有這種細的人。
傷心、傷感是自己沒有智慧如果有智慧知道一切都是生住異滅,每一個現象都不是真實的,每一個現象都與過去有關、與未來有關,每一個現象都與無窮盡的現象有關,這個才是正知正見。
1-2. 生起正知
受念處是訓練我們在第一個階段覺知感官接觸環境時,要知道所接觸的環境是什麼,這個稱作「知」。
一般的人認為事情這樣子就對了、這樣子就夠了、這樣子就很好了,學校老師教我們的不都是這樣嗎?如果學校的老師,包括我們的長輩在內,沒有學佛、沒有正知正見、沒有禪修教觀,教給我們的都是煩惱痛苦的來源,因為他們沒有教我們正知正見。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正知正見,他告訴我們一切先從覺知開始,當你在覺知的時候要小心,不要落入邪知邪見,要生起正知正見。
2. 感受
受的第二個階段,即是感情作用,也就是感受。
2-1. 不受情緒影響
我們看到了東西,聽到了聲音,就從「知」落入邪知邪見,也落入感受,落入情緒;喜歡、不喜歡的感受,快樂、不快樂的情緒。執著快樂是真的,執著不快樂是真的,執著漂亮的這盆花是真的,執著自己的倒楣運是真的,執著別人講一句我不喜歡的話是真的。這個時候的感受稱為情緒。
受念處訓練我們在第一個階段「知」的時候,不要跑到邪知,要生起正知。第二個階段是要我們不要對所知的對象產生情緒反應,因為情緒反應讓我們內心不自由。
受念處讓我們了解「心」動得非常快,如果沒有禪修,我們在知的第一個階段,立刻掉入第二個階段情緒——有苦、有樂反應因此在禪修的時候練習,當有苦的感受時,知道自己有苦的感受,觀察苦的感受,原來苦的感受也不是真實的,因為它也在生住異滅。再來觀察我們現在有樂的感受,與好朋友見面快樂吃好吃的東西很快樂來到山上禪修很快樂,當這個情緒產生的時候,我們觀察它、注意它,發現它也是生住異滅。
大家剛來禪修的時候,感覺非常新鮮,一切都很好一天禪修十個小時,坐著不能動、不能講話,這時看看煩惱有沒有生起,觀察自己的覺受不斷地生住異滅即使經歷到不苦不樂的感受生起,也一定要去觀察現在的不苦不樂,保持清醒,自己的任何覺受都要清清楚楚,但是不要掉入邪知邪見所帶來的情緒反應。安住!我們會發現不是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它們都是生住異滅,任何的感受都是如此。
2-2. 心定觀受
觀察生滅,心就可以安住。
我看到這麼美的一盆花,當然可以很高興,但是不要執著,一執著就痛苦了,等到花漸漸凋謝,不像今天這麼鮮艷美麗,就會像林黛玉一樣傷感、煩惱、痛苦不堪,就太不值得了。
如果碰到苦的感受,比如打坐,腰痠背痛,很苦的感受,不要懊惱、後悔都是某某人害我的,騙我說來這邊有多好,結果讓我來受苦。禪修能夠生起智慧,當你發現禪修中,身體腰痠背痛有苦的感受生起的時候,去觀察它,原來這種感受也是不斷在生住異滅,發現這感受也不是真實的,這時就是解脫自在。
當我們認為有所感受的時候,立刻觀自己的感受,發現感受不斷在變化,慢慢地我們就放下對感受的執著,我們就有了正念正知,這就是智慧。
智慧生起是從觀察自己的身、自己的受而來的,每一個當下都可以觀察自己的受。禪修一開始從身開始,心細膩的,當心安定的時候,就可以觀察自己的受。我們再繼續練習如何觀自己的受,這是受念處的修行。
3. 養隻正念的貓
老鼠正在偷吃我們的快樂、偷吃我們的幸福、偷吃我們的美滿,到處都是老鼠。感受身體裡面養了好多的老鼠,心、情緒、世界裡裡外外都是老鼠,老鼠掏光了我們的幸福、快樂、智慧、慈悲。我們該怎麼辦呢?養一隻貓就好了。這隻貓把牠養得好好的,訓練這隻貓有正念、正定、正知;只要有正念,這一隻貓足以嚇跑所有的老鼠。正念太重要了。
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從一開始的四念處到八正道,都必須要有正念心是散亂的、無明的、起伏的,透過正念的練習——禪修,而禪修是心的訓練、心智的開發。如果沒有這些小老鼠,我們的智慧是圓滿的、是覺醒的,但是因為有小老鼠,我們的智慧不見了,我們的慈悲也不見了,必須依靠這隻正念的貓,趕跑所有的老鼠。
身念處是教我們覺知與身體有關的一切現象,不要價值判斷,不要認為這個好那個不好,不要貪也不要瞋,保持覺醒。如何才能夠覺醒呢?Relax but alert. Relax是放鬆,絕對的放鬆;Alert清醒、覺知,清楚身體的每一個現象,活在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上,進而觀察身體每一個現象的生住異滅,簡單而言,就是生滅。手舉上來,這個是生;舉上來了,手不可能永遠是舉著,一定會改變,一定會放下,這就是滅。走路、坐下、睡覺、躺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現象都不斷生滅,就發現身體其實只是生滅而已,並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身體,稱之為身無我。
身體不是恆常如一的,為什麼會生呢?為什麼會滅呢?因緣。有因緣某一個動作、某一個現象就生了,因緣不斷在改變,致使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現象也不斷在改變。沒有任何一個動作、一個現象是永恆不變、獨立存在的,它是與其他的因緣條件息息相關
4. 受念處修行法——觀受生滅
由身念處有了功夫以後,更進一步覺察到微細的感受,感受來自於覺知,先有覺知才有感受。透過我們的感覺神經覺知某一個現象事物的存在,可是由於我們的無知,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和習氣,讓我們覺知某一件事情之後,立刻情緒反應,以自我為中心——我喜歡或我不喜歡。
受念處是訓練心要安住,能夠在任何的覺知生起的時候,清清楚楚。看到一個現象就是生,有個聲音把看到的注意力引走,看到的現象就滅了,而聽到聲音就生了。有另外一個現象把聽到聲音的覺知引走,聽聲音也就滅了,另外一個心理因素——感受,也就生了。只要觀察生滅,不要貼標籤,不要說這個好或這個不好,一貼標籤很容易引起情緒反應。因為是無知的關係,所以就有了情緒的反應。
受念處是教我們不要有任何情緒反應,進一步在覺知時就了了分明,我們就成功了,我們很清楚地「知」一切現象,但是不會起情緒,《楞嚴經》稱之為「捨識用根」,只用根,只是自性的分別,不要起隨念的分別、計度的分別,只要知道就好了,不要起情緒,這是受念處。
修行就是要知道任何的覺知生起,而且不貼標籤,觀察到覺知的生住異滅,首先觀察到覺知的滅,而後異,而後住,而後生。
重點是看到某人的第一剎那就要覺知,一覺知的時候就stop,不會再引起情緒,因為我覺知:看到某個人是緣起而性空的。本來沒有看到他,但是在很多的因緣和合下,讓我注意某個人的存在,這就是覺知。能夠觀到這個地步,就知道看到某個人這件事情是因緣所生、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這只是很多條件所構成的。本來沒有覺知到某個人存在而現在覺知了,我們就不會被覺知某個人、看到某個人的這個現象所影響。聽到別人說我們好話的聲音或不好話的聲音也是一樣,覺知我聽到了聲音,這樣就夠了;觀察我覺知的這個聲音,這種功能不斷在改變——生住異滅。如果能夠觀察到還沒有產生覺知之前,能夠安住在那個現象,那個時候稱作「法住、法次,能夠現法樂住,住於任何當下的情況,這就是受念處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