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四加行

四加行
鄭振煌
2008/06/23

大禮拜在藏傳佛教裡面是很重要的功課,它屬於四不共加行。
一個人在修行前一定要先修八樣功課:四共加行、四不共加行。
 

一、四共加行:
這是所有佛教徒共同功課。
1. 思維人生難得
2. 思維中國難生
3. 思維佛法難聞
4. 思維人生無常
要思維多少次呢?每一樣都要思維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次,打坐一次算一次,打坐一次大約是一支香(一個小時)。
首先,思維人生難得,一定要思維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次以後才算圓滿,因為思維人生難得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次了以後,就有很強烈的信念,得人身是很難得的,不要浪費人生。
同樣,思維中國(有佛法的地方)難生,思維佛法難聞,思維人生無常,可以激起我們精進修行的心,各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次之後,就進入了四不共加行。
 

二、四不共加行:
每一個宗派各有不同的觀想對象,我們用簡單的方式,可以適用一切修行人。
1. 皈依與發菩提心
大禮拜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次,每一拜都要誦三皈依。藏傳佛教是六皈依,皈依三寶:佛(覺)、法(正)、僧(淨)及皈依三根本:上師(加持根本)、本尊(修持根本)、護法神(事業根本)。這項修持可以令行者棄暗投明,改邪歸正,離苦得樂,並堅定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2. 淨除業障的金剛薩埵百字明
淨除業障就是消除我們無始以來的業障。修行一定會有很多的干擾、很多的障礙,我們要把這些業障淨除掉,如何淨除呢?就是唸金剛薩埵百字明,金剛代表空性智慧,薩埵代表眾生,金剛薩埵就代表了空有不二的悲智雙運。金剛是空,薩埵是有,象徵空有不二、真空妙有,不要執著於有邊,不要執著於空邊。凡夫眾生執著於有邊,就用金剛去破。可是破了[有]的執著以後,不要又執著[空],應發菩提心,這叫做薩埵。淨除業障就是唸金剛薩埵咒的一百個音,一直持誦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次。漢傳佛教中,可以持誦大悲咒或楞嚴咒。
3. 圓成福慧二資糧的獻曼達
曼達就是madala,意思就是本質的成就,所謂[本質],就是一切諸法的本質都是空性,[成就]是真空而妙有,真如隨緣而生起一切萬法,在修行者來說,是以真如心、佛性為本,而生起弘法利生的大菩提心。這個時候修行必須具足福慧二資糧,必須要修獻曼達,曼達就是檀城,檀城上頭總共有37個寶,行者要觀想,第一個寶是什麼?第二個寶是什麼?譬如說,首先觀想第一寶須彌山,其次觀想第二寶東勝神洲、第三寶南瞻部洲、第四寶西牛賀洲、第五寶北俱蘆洲等。然後觀想四大部洲上面有什麼山、水、海,一個一個要觀想出來,再觀想王寶、宰相寶、君寶、象寶、馬寶、兵寶等,總共有37個寶,37個寶代表了整個的宇宙,把宇宙最珍貴的一切獻供,供給誰呢?就是獻給上師、佛、法、僧、本尊、護法神,意思是用最恭敬的心,把我們所擁有最好的來供養師長,供養一切眾生,如此可以累積修行所需的福慧二資糧。
4. 迅速賜予加持的上師相應法
上師相應法也要修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次。修上師相應法就是我們要發願跟上師一樣,上師是佛、法、僧的代表,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身、語、意清淨,發大菩提心,來這個世間廣度眾生。我們要跟上師相應,以師志為己志,以師心為己心,以師行為己行。相應的意思就是相關,就是學習,把自己觀想、轉化成上師,因為上師是我們的依止和學習的對象。上師相應法修行的方式就是持上師咒,也就是嗡阿吽班雜咕嚕貝瑪悉地吽,嗡阿吽就是代表身、語、意的清淨,班雜就是金剛,咕嚕就是上師,就是證得空性的上師,也就是成就智慧、慈悲不二的上師,貝瑪就是清淨蓮花,西地是成就。在漢傳佛教中,可以修大勢至菩薩六根都攝法身。
藏傳佛教的修行者,為什麼那樣子的踏實,那樣子的認真,就是他們有規定:四共加行總共要修四十四萬四千四百四十四次,完了以後,再修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也要修四十四萬四千四百四十四次,這一套程序修持完了以後,才可以接受灌頂,開始修行,身、語、意三密相應。身就是手結本尊的印,語就是誦本尊的咒,意就是觀想本尊的功德形相,這叫做三密相應。在這樣子札實的功夫之下,一個修行者很容易有成就。
顯教沒有密教要求那麼嚴格,若不老實修行就會顯得浮誇,基礎不穩。密教確是很呆板,就是這樣子的嚴格要求。沒有做完這些,根本不能夠修密法,也就是不能夠接受灌頂,不能夠開始修身、語、意三密相應法門,即使接受灌頂,也只是結緣而已,不能產生綿綿密密的修行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