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2-止觀雙運念佛法門

止觀雙運念佛法門(九)

三、究竟解脫
(一)證入無學阿羅漢
佛法雖然有先後的發展,但是後期大乘仍然可以看到《阿含經》的思想。
《雜阿含經》,雜是相應的意思,把各種各樣的禪修方法收集並列,從五陰相應、界相應、因緣相應等等。雜阿含九一八經主要內容是講無修之修,無依之依,等於大乘的不二法門。修行之初是有所依,依於教法,依於所緣境的觀照,修到任運以後,心境一如,如此無修而修,修而無修,一切無所依,於三界出入自在;入三界,不為三界所困;出三界,不為涅槃所執。證入無修的解脫者,在《阿含經》中稱為阿羅漢。
1. 修真實禪
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
禪修的人要修真實禪,不要修強良禪。強良禪有神通,有很強的定力就有如一匹強壯的、跑得很快的馬一般,雖然把牠關在馬槽之內,可是牠並沒有思惟應該做些什麼、不應該做些什麼,只有想到吃穀草。禪修也是一樣,如果只是修強良禪,就是在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上修,不知道出離。
比如,不了解四禪八定或九次第定的過程及內涵,就會貪欲初禪的離生喜樂,只會停留在初禪,不能離初禪而入二禪。即使入了二禪的定生喜樂,或三禪的離喜妙樂,如果我們有所貪著五陰(色受想行識)所產生的禪相,就會變成五十陰魔。如果沒有正見,禪修的過程也會著魔,譬如上一次禪修有禪相出現,現在為什麼沒有禪相出現,心裡著急而易起瞋心。所以要棄五蓋才能入初禪以五蓋的心來思惟求定是不可得
世尊繼續說:
詵陀!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果是一匹真實的馬,不會只想到吃,會想到如何把車子拉得平穩而且走得快。同樣地,如果是真正的修行者會出離五蓋,不以五蓋的法求禪定,能夠如實知才是走對路。禪修不是求強良禪,而是要止觀雙運,如此才是真實禪。
2. 無修之修
緊接著,世尊說: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
本來修禪是有所依的,依著地水火風、青黃赤白,或依著虛空、光明,或依著日、月,或依著見聞覺知,或依著初禪而有二禪,依著二禪而有三禪,乃至依於無所有處定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可是,世尊在這個地方卻提到真正的禪修,不依任何的所緣境而修,這一句話就是無修之修。換言之,要了知一切所緣境只是方便,只是踏腳石,是藉著所緣境讓心安止,同時要起觀,而不是抓著所緣境不放。如果抓著所緣境不放,只有止而沒有觀。然而,觀才能生起智慧。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禪,而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禪定?云何比丘禪?」
他不清楚什麼是比丘禪、真實禪?以前世尊教導禪修,是依著地水火風空識等所緣境,可是現在又說不依這些所緣境來修禪,所以請佛能夠說明。
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禪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
伏是放下,就是不執著、不貪。依著地大來修觀、修止,入於禪定,但是又能不貪地想。於地而離地,依著這個想而離這個想,有如六祖惠能禪師所說「於相離相,於念離念」的意思。雖然是從專注地遍而入定而入觀,但是還要再超越,要觀到地遍不是地遍,地遍是眾緣和合,它是緣起的、無我的、空性的。「於地想能伏地想」,進入無想、無念,這就是空性的智慧。
「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
在覺觀的當下,了知一切皆是方便,一切皆是眾緣所生。雖然是依地水火風等遍而修,但是知道地水火風等遍不是真實的,是緣起而性空的,滅所有的想,滅所有的分別心,不再執著萬法為真實有。
「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
先說修禪要有覺有觀,後說無覺無觀觀的智慧生起以後,了知一切法無自性,無修而修,證入無學、無修的阿羅漢果位,解脫自在。
如果還有所修,就不得解脫自在,仍被法門困住。當然隨時都要修行,但是不要被修行所困。比如禪堂外面種聖誕紅,「聖誕」名詞是源自基督宗教,有些佛教徒不敢提「聖誕」兩個字,也不敢祝福他人聖誕快樂。學佛前有寄聖誕卡的習慣,學佛後不敢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前寄了,要到十二月二十六日才寄「祝新年快樂」的卡片,這就是被法所困住。又比如每天定修行的功課,但是工作很忙,身體已經疲累不堪,如果回到家硬撐著把功課修完,只其相而無其心,就是被法所困住了
世尊教導我們不可被任何的法所困,甚至於不被阿羅漢的果位所困,不被佛的果位所困,一切都是心的想法而已,重要的是心的解脫自在。
(二)如實正觀
《雜阿含二0八經》提到「正定」和「禪思」,正定和禪思一定是止觀雙運。所謂止觀雙運,指極深度的冷靜思惟,如一切諸法之實相而正觀。
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
「禪思」是觀,「內寂其心」是止。修行者要勤於用各種方法觀和止。為什麼一方面要「禪思」,一方面又要「內寂其心」呢?惟有「方便禪思」,以及「內寂其心」,才能夠「如實知顯現」。顯現是指已經出現的五陰、種種的身受心法,都能夠如實知其實相。
「於何如實知顯現?於眼如實知顯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如實知顯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此諸法無常、有為,亦如是如實知顯現。」
詳細分析,眼根對色塵生起眼識,眼根、色塵、眼識三者和合稱為觸。因為觸,所以有領受,如果不如實知顯現,會產生苦的受、樂的受、不苦不樂的受,同時對於諸法的無常、諸法的生滅有為,也不能夠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眾生的內六入對境界的外六入產生眼耳鼻舌身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稱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觸,因六觸而生眼耳鼻舌身意六受,因六受而生愛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蓋,因愛而生取,因取而生有,這是凡夫眾生的輪迴過程,稱為五陰熾盛。禪修者對於五陰、一切萬法能夠如實知顯現,也就是徹底知道它們的實相,因而不執著,觸證涅槃寂靜。
    這就是一方面止,一方面觀。
(三)一切行滅
無為是一切顛倒夢想、我是、我能、我見、我癡、我愛、我慢的止息,《雜阿含四六三經》提到修行解脫的方法。
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禪修不離止和觀。止觀的修行法才是正道、正方便,其他的是屬於異方便。比如念佛是異方便觀想曼達拉是異方便,這些是止和觀的延伸。觀一切的現象——陰界入或蘊處界,觀五陰、十八界、十二,或觀六界(地水火風空識)、六內處(眼耳鼻舌身意),觀與自己生命有關的事物。不論在什麼地方或什麼時候,不要忘記止和觀這兩種法門。止是讓心不亂,觀是了解實相。所以上座答覆阿難:時時刻刻「專精思惟」;專精是止,思惟是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修止修久,是不是這樣就夠了?或修止之後,是不是還有應該要修的呢?反過來說,修觀到一個程度,是不是還有其他應該要修的呢?修止就好,還是修觀就好呢?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如果只修止而不修觀,這樣不能算是成就。同樣地,只修觀而不修止,也不能算是成就。一定要止觀俱修,才能夠得到種種的解脫界。
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
解脫界有斷、無欲、滅三個意思。阿難又問上座:「斷、無欲、滅是什麼意思?」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斷一切行,稱之為斷界。所謂行,變動之義。欲界的一切法都在變動,色界、無色界的一切法也都在變動,即使住定,還是有一個期限。比如,五百大劫入於無想定,但過了五百大劫,還是會變動。
凡是有為法必然是變易的。如何能斷一切行?了知一切行的實相,能斷一切行。了知一切行不是真的行,了知欲界的一切不是真的。比如,黃色百合花不是黃色百合花,綠色葉子不是綠色葉子,白色桌子不是白色桌子,它們是眾緣所生,只是目前這個時空條件之下,顯現黃色、綠色、白色的顏色而已,但它們並不是真的黃色、綠色、白色,那是人們給它的名言,是光線等各種的因緣呈現,假名為黃色、綠色、白色,或假名為桌子、椅子、山河大地而已。因而欲界的一切都是眾緣假合,只是假名安立。
同樣地,雖然有色界、無色界的變化,一切都是行,可是它們不是真正的行。我們會稱之為行法、變易法、生滅法,是因為有生住異滅的改變。「自性執」因為我們的無明,沒有觀到目前情況的過去,以及目前情況的未來,因為無明以為一切行是真實的。如何了解一切行、一切生住異滅都不是真實的?我們以一朵花為例,它是由若干的花瓣、花蕊、花梗所組合成,同時是由水分、陽光、土壤讓它成長開花,它並不是真,只不過是這些緣合在一起,我們才假名說花開。
一切的因和緣都是行法、變易法。一切無常的法,其實不是無常而是常空性、無我是常,不會變壞;行才會變化。了解諸法實相,有智慧斷一切行。斷一切行,不是讓生住異滅的法不再生住異滅,而是了解一切的無常法都是緣起緣滅,都是假名安立,因而能夠斷一切行的執著。
斷我執、法執、自性執,為「斷界」。因為一切行都是無常,斷除貪著愛欲,是「無欲界」。貪著會產生心的罣礙,不能夠自在。一切行滅,滅五陰諸行;不是五陰不再運作,而是終於看到五陰諸行是緣起緣滅、是性空、是無自性;因而一切行滅,名為「滅界」。
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五百比丘所說。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阿難讚歎世尊及世尊的諸弟子:「同法、同句、同義、同味」,了解的都一樣,體證的也都一樣。因為五百比丘已經證阿羅漢果,所以都能了知佛所說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