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3-般若空性禪觀
般若空性禪觀(二)
【般若空性禪觀第一支香】
中國儒家講求做學問的方法,分成五個階段: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首先是博學而後審問,審問還要慎思,即好好的思惟,思惟後就明辨,能夠清楚明白,最後在生活上就要篤行之。
大乘佛法也是如此,在修行的時候要精進,因此這一支香,修大乘般若的修行法——思惟修。大乘佛法的三個核心重點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大家一起來思惟這三句話。
第一、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思惟我們在工作上、生活上,有沒有走極端?有時候抓得很緊,很積極的努力讀書用功,因而自己的身體支撐不住;有時候又覺得很疲倦、很累、很消極,什麽事情都不想做,又走向另外一邊。我們思惟佛陀對億耳的開示,一把琴弦太緊,容易綳斷;琴弦太鬆,又彈不出美妙的聲音。所以,思惟我們在學習上、在工作上、在佛法的修持上,有沒有走極端?是不是太緊或者太鬆?能不能維持平衡的狀態?事情一件一件的思惟。
第二、大悲為上首
思惟從小到大,我們對待家人、朋友、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有情衆生,甚至於一隻貓、一隻狗,我們曾經傷害過嗎?是不是永遠都在幫助衆生拔苦予樂?更重要的,我們有拔除自己的和衆生的苦因嗎?我們有給予自己快樂嗎?有給予一切衆生快樂嗎?更重要的,有沒有給予自己、家人、一切有情衆生快樂的因?更擴大至對於山河大地、草木萬物,我們以慈悲心對待了嗎?我們愛護大自然、愛護地球資源嗎?等等,一一的思惟。
這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行。從自己開始,擴及到家人、親戚朋友、有緣的衆生、無緣的衆生,對自己好的衆生、對自己不好的衆生,擴及到六道的衆生、無情的器世間。對每一件事情,每一位衆生,都思惟以大悲為上首了嗎?拔苦予樂了嗎?拔苦因予樂因了嗎?這是第二句的思惟。
第三、無所得為方便
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我們在學習中有所得嗎?譬如要得到良好的成績,考上好學校,找到理想的工作。如果存著有所得的心,當達不到目標時,我們是不是傷心,是不是失望呢?我們如果能夠無所得,是不是能夠解脫自在呢?我們能不能只問耕耘,而不問收穫呢?一切皆無所得。世間法、出世間法,生活上、工作上,我們是不是以無所得為方便?
我們這一支香就不斷思惟大乘的三個支柱:「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等到思惟了以後,確實給自己打分數,如果得一百分就是佛,如果得九十分是十地菩薩,如果不及格,六十分以下或五十分、四十分,就要加緊精進的修行。
從此以後在生活上、工作上,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要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不落兩端,不執著相,也不執著體,同時觀照體相用。
如果不夠慈悲心對待自己、對待一切衆生,加緊改善,要以大悲為上首。
學習行善布施,或者弘法利生,要以無所得為方便。在學習的過程中,看看自己是不是一直在求進步?不要滿足於現狀,要一直學習,等到我們一切皆無所得時,也就是與佛相同的境界。
以後在平常的時間中,不要忘記這三句大乘佛法的核心教義。
開始思惟修。如果心還不能專注,還有點散亂,先觀呼吸,觀察呼吸的出入。如果心安定不散亂了,就開始思惟《大般若經》的三句話。
【般若空性禪觀第一支香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