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3-般若空性禪觀

般若空性禪觀(四)

鄭振煌教授主講
【般若空性禪觀第三支香】
一、有無伎倆
《六祖壇經》臥輪禪師的修行偈語:「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臥禪師有法門能斷百思想,這個就是止觀法門中的「止」,能夠把各種的妄想截斷。「對境心不起」,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不產生任何的心;沒有任何分別、執著、妄念生起。「菩提日日長」,菩提,意為覺悟;智慧一天又一天的增長。六祖惠能大師卻説:「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惠能大師不斷百思想,並不把各種的思想截斷。「對境心數起」,面對一切境界,不斷的思惟。「菩提作麼長」,菩提就是這樣子長出來的。
這兩位禪師的修行到底哪一個對呢?臥輪禪師有伎倆,惠能大師不用伎倆。要伎倆是因爲他是小根器者,必須用一種方法才能夠安住妄想心。惠能大師因爲通達一切相不可得,通達一切相畢竟空,因此他不必用任何的伎倆。有任何的伎倆等於違背諸法的實相,一切諸法畢竟空,那麼還需要我們多修什麽法門嗎?
面對一切境界時,我們看到這個是果,要去了解果的種種相,也要思惟已生果的因和緣,看到生起的原理法則。我們看到種種萬有,也要知道有是依空而立。所以惠能大師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有伎倆或沒有伎倆,要不要對境斷心,或者對境要不要心生起,要不要斷一切的思想呢?這完全決定於每一位修行者的境界。大乘法門因爲要自利、要利他,以大悲為上首,因此要對境心數起。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要不斷的用腦筋慎思、明辨,而篤行之,這就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如果心不作意,心無用的話,如何能夠自度而度他呢?怎麽能夠知道自己的貪、瞋、癡毛病哪個比較嚴重,哪一個必須先對治呢?如果不了解衆生的根機與問題,如何能夠拔苦予樂呢?所以大乘的法門不斷百思想,大乘的法門對境心數起。
這裡一定要有般若的空性智慧,才能夠不斷百思想時,不會被思想帶著走;對境心數起時,能夠心不亂,而安住於體性,安住於慈悲喜捨,安住於佛性菩提。這就是大乘法門殊勝的地方,也是它爲什麽強調以度他為先,以度他來自度的原因。
二、受想行識無相
這一支香繼續思惟,不僅色是無常相、無非常相,也就是常相、無常相不可得,苦相,樂相不可得,我相、無我相不可得,淨相、不淨相不可得;而且,受、想、行、識,四陰也是如此。
所謂受,意指領受。根和境相觸,我們領受了境界,開始思惟用眼根在看東西,用耳根在聼聲音等等。用大腦思惟一切事情的時候,本來沒有覺受,但對境生起眼、耳、鼻、舌、身、意識,因此就有了覺受,就有了領受。因為有領受的影響,產生苦受或樂受。
從現象來説,常、樂、我、淨四相不可得。可是,無常的現象是依常而有。苦的現象是依本來不苦的現象,而現在感到逼迫,所以現苦。無我相是本來皆常一主宰、皆空,而現在有了因緣、無明,就有無我的現象產生。不淨的覺受、領受,也是依本來是沒有領受的體性,生起因緣假合、無明所影響。
思惟想陰、行陰,起心動念。我們從小到現在的種種志願,種種的願望,想要做的事情,也是一切相不可得。識陰,指六識,或者更深入,亦可指整個八識,心意識作用、心法、心王法皆不可得。
一一的就自己的受、想、行、識,思惟一切相皆不可得,因而體會般若的空性。我們能夠體會要理,能夠雙照因果、空有、理事,而達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不異不一,圓融無礙的境界。下座之後,用大乘的般若智慧觀照一切的體相用,清清楚楚一切的因果、空有、理事關係,而達到解脫自在的佛境界。
我們現在就依這種方法思惟:受、想、行、識一切相對的相不可得。
【般若空性禪觀第三支香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