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3-般若空性禪觀

般若空性禪觀(九)

鄭振煌教授主講
般若空性禪觀第六支香】
一、實踐空性
學習一件事物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理」。
在數學、物理、化學上,稱之爲公式或定律。公式是一切諸法共通的方程式;定律是不會改變的法則。掌握理,掌握最重要的部分,掌握體性,就掌握一切的現象,一切的現象是不離開原理而有的。空性是佛法的根本大義,即使我們理解一切佛法的名相,理解四聖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如果不理解空性,等於都是白費的,等於不了解佛法。佛法不共其它宗教的就是——無我、空性。
無我、空性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見得到、體會得到的,並不是某些人的特別智慧才能見得到。我們觀察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空性,都是自性不可得。學佛而不實踐空性,仍然在生死輪迴中,仍然是屬於世間法。即使行善、努力的修行,如果還執著有,就不能成就須陀洹,更談不上能成就阿羅漢,或者成佛。不證悟空性就是在世間執著。
二、觀修重點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提到十八空。這十八空,我們可以一一的觀修,但也可以把它濃縮。濃縮成最重要的自相空、他相空、有爲空、無為空。我們這一支香的打坐,就以思惟自相空、他相空、有爲空、無為空,做為用功的下手處。
(一)自相空
或稱自性空。思惟自己難道是真的有嗎?我們難道是父母親所生的嗎?如果沒有自己的業力,沒有與父母親共業、因緣的關係,爲什麽會投生為他們的子女,而不生在其他的國家,其他的家庭裡呢?在母胎的成長過程,出胎以後的生長過程,是依靠多少的飲食、空氣、水分、陽光,以及父母親的呵護、師長的指導、兄長的提攜、社群的聯繫、國土的保護等,才能我們成就的。一一的思惟,我們是依待其它種種的因緣而有,因此是空性。
思惟我和十年前的我一樣嗎?二十年前、小時候的我一樣嗎?甚至於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一樣嗎?昨天的我在那個地方,而今天的我卻在這個地方。我今天和明天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是一樣的嗎?一一去思惟觀照,看看是不是有我?是不是常一主宰?是不是永恆不變的?如果不是,就是空性。同時也要體會空本身也是空。因爲有空,所以才有生死的輪迴,才有生老病死的變化,這是思惟自相空。
(二)他相空
或稱外相空。以自己的財產、房子、車子、金錢財物來思惟。這些財物、房子、車子,甚至於眷屬,難道本來就是屬於我們的嗎?等到我們擁有了,它們難道一直不變嗎?難道可以掌握嗎?我們就發現,金錢是自己工作努力所得,是其他的衆生供養我的。而且這些金錢必須繳稅金,要養育兒女,因為通貨膨脹而貶值,而且要消費,也可能被騙走,被水火所傷,死後都帶不去。我們用這一種方式來思惟「他相空」,思惟自己的財物、地位、名分或學問,屬於我所有的東西,它們是有嗎?它們是空嗎?遠離有、空二邊的執著。
(三)有爲空
我們可以進一步思惟有爲空。我們本身都是眾因緣所生,因此世間法都是空,有的本身就是空。雖說空無自性,可是因緣所假合現象仍然是存在的,有種種的分別、苦樂、得失、稱譏、毀譽、利衰等現象存在。因而一切有爲法也是離開有、空的二邊。
(四)無為
證得涅槃之後也是空性,而且這種空性也是空空、畢竟空。
無為法能夠永遠存在嗎?譬如肚子餓,必然會找東西吃。氣呼出去了,不能永遠停留在不吸氣的狀況中。一切的萬法不斷生住異滅,不斷改變。即使是無為法、涅槃,仍然會依空而生起萬法。由空而入有,由有而入空。空、有不斷地循環,而且有的當體就是空,空就蘊藏著有,空有是不二的,一切只是真如,如是的展現而已。
這支香把十八空簡化思惟:自相空、他相空、有爲空、無為空。濃縮思惟我是真實有嗎?我本身是不是當體就是空?屬於我的財產、名分、地位等,是真實有,或者當體空?當我們有煩惱的時候,是真實有嗎?煩惱是不是會改變,是不是有原因?沒有煩惱的時候,是不是沒有原因?我們能夠永遠保持沒有煩惱的涅槃境界嗎?如此的思惟,可以得知一切萬法皆空。
我們以這四種做爲這支香思惟的内容。
般若空性禪觀第六支香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