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3-般若空性禪觀

般若空性禪觀(十)

三、《金剛經安心法門
所謂修行,無非是在追求心安理得而已。可是,如果認爲一切萬法是有,必然不能心安,理也不可得。有,一定會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認爲一切萬法空,也必然不落實,感覺心虛,因爲少了一個依靠。所以,執著有,不可能得到安心,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真理;執著空,心又不能安,沒有一個倚靠處。真正能夠心安理得的是——空有不二。
有即是空,擁有而不執著。一切萬法因緣而有,可是自性空,當中能夠體會到空性,因而不執著有,能夠享受有而不會因為有的異、滅而感到不安;同時空中有「有」。空中有「有」讓修行者能夠離開一切煩惱、痛苦,卻又能夠觀照現實人生。解除自己的煩惱痛苦,也幫助衆生解除煩惱痛苦。唯有空有不二,一切萬法是有,當體是空,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講解空有不二的就是《般若經》。
《金剛經》是《般若經》當中,很重要的一部,文字不多。現存的《金剛經》有六種譯本,翻譯者除了鳩摩羅什大師是屬於三論宗,專於中觀以外,其他的五位翻譯者,都是屬於瑜伽唯識行派,這也證明瑜伽唯識學不是談有,而是從有入手,廣說一切諸法相,再導入一切諸法是空。
玄奘大師翻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就有〈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目前流行最廣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來談談《金剛經》中的安心法門。
(一)萬有即空
《金剛經》的安心法門是講空有不二。
善法、善行的當體是空。如果在行善的當下沒有空性智慧,等於是人天的福報。行善越多,利益衆生越多,如果沒有空性的智慧,來世往生欲界天。往生欲界天反而不如做一個人,雖有苦、有樂,但有機會聼聞佛法,進而修行。因此,《華嚴經卷四十二》才會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不發菩提心行諸善業,即同魔業。如果不發起證悟一切智智的心,不發起大悲心行各種的善事,都有如魔業(天子魔)一般,反而在六道之中不能解脫輪迴。所以《金剛經》提醒大乘的修行者,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當中,一定要以空性智慧來實踐,否則落入人天福報。
1. 析空法
《阿含經》對一切諸法是從現象分析,從一切諸法的時間、空間、距離、因緣等等,證明一切法是無常、是苦、是無我。證悟到無我,就可以不執著,得以解脫。有解脫知見,對一切諸法如實知、如實見而證得涅槃。
析空法是就現象的緣起而談無自性。現象林林總總非常多,我們無法一一分析各種現象。也許我們所分析的現象之外,還有一些是非無常、非苦、非無我的,比如涅槃。所以《阿含經》只是分析現象是無常、苦、無我,沒有去分析非無常、非苦、非無我的生死解脫的涅槃境界,就不知道涅槃也是空性。
2. 體空法
《般若經》就不再用這種析空法。《般若經》的當機眾是大乘行者,是屬於通教的教法,通小乘,通大乘;引導小乘根機者進入大乘的教法而究竟成佛。《般若經》是用體空法,掌握一切諸法最重要的原理是空性,就可以解脫一切煩惱。在行菩薩道利益衆生的當下,以空性來解脫人天福報的束縛;三輪體空,圓滿菩薩道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在《金剛經》中,以須菩提來作當機眾,須菩提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世尊引導須菩提用體空法。所謂的體空法,當體即空的方法,悟入佛道,一聞而千悟。
 掌握佛法中最重要的空性,就等於掌握所有的佛法。理解一切佛法而不理解空性,或者誤解空性,等於不懂佛法,等於誤解佛法。體空法是巧度觀,巧妙的度過一切見思惑。它是直接的、當下的、當體的,只要以空性來面對一切境界,不論是逆境的,或是順境的,是有為的,或是無為的,都能夠從假入空,能夠破界內的見、思二惑。
體空法的意思是直接體達「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的觀照法門。因緣所生的一切現象,沒有自己的性質,當體即空,不待分析。了知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了知一切法的虛幻不實,所以一切緣生法是空,非緣生法的自性本來就是空。因而有為法、無為法皆是空,不待分析,當體就了知一切萬法如幻、如空。
體空的觀法,是大乘菩薩的觀法,而菩薩有利鈍二種根機。鈍根的菩薩(漸修),依析空法而證空寂之涅槃,所以和小乘的覺悟是一樣的。利根的菩薩(頓修)就不同,能夠直接體達一切萬法當體空,證悟空有不二的中道實相。
(二)安住當下
《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聖,是指須陀洹以上,已經了知一切法「空無自性」,開始破見惑,慢慢地進一步破思惑。一切賢聖不再是世間凡夫,不再執著有爲法是有。凡夫不懂得無爲法,只了解有爲法,執著有爲法是有。如果了知有爲法是無我、是無自性,這稱之爲賢者。由賢而修道,以無爲空性繼續修行,小乘行者證人無我,可以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而證悟阿羅漢;如果是大乘行菩薩道,就可以證悟佛道。賢聖皆是證悟空性者,而證悟空性有層次的差別,所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我們看一切現象在虛空中不斷變化,不斷輪迴,可是虛空本身並沒有改變。因緣有的現象不斷在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可是空性是不生不滅,沒有任何變化的。  
《金剛經》的安心法門是安住於當下。當下是什麽情況,就依此情況而安住。所謂的知足常樂,了知自己是什麽現狀,就依現狀而生活。比如一個月三萬元的收入,要以三萬元量入爲出,千萬不要以四萬、五萬元的方式過日子,這就是安住於當下。
英文有一句話:Live on life’s terms. 這是Ziglar寫的一本書書名Living Life  on Life’s Terms生命本身的條件是什麽,就以此生命過日子。生命一定有生老病死,一定有起有伏,一定有變化;生命一定會遭遇到挑戰,會有快樂得意或痛苦低潮的時刻。在每一個當下,依現況,接受現況過日子。
《金剛經》開始就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就是安住於當下。很少有經典描寫世尊的日常生活,祂與大比丘眾在該用飯的時候,平靜的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次第乞食。次第乞食回來用餐,用完餐,收衣缽,洗好腳,敷座而坐。
《金剛經》一開始以此為序分,是在表達「有即是空」、「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不要以爲一切萬法是空,就忽略了有。不要以爲一切無自性,就否認因緣果報的存在。越體證空性,越深信因果。《金剛經》一開始世尊就作了示範。
(三)云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是為大乘行者而提問,大乘行者已經發心要利益衆生,甚至已經在行善服務衆生。須菩提的問題是:既然世尊善護念、善付囑諸菩薩摩訶薩,如果有諸菩薩摩訶薩願意行菩薩道,而且已在行菩薩道,這個時候該如何不讓菩提心退轉,不讓利益衆生的行爲打了折扣,而且如何降伏其心?
1. 諸相非相
大乘行者在行善時,如果沒有空性智慧,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傲慢,我執越來越強大,反而落於人天福報;甚至貪、瞋、癡、慢、疑生起,更是墮落下三道的原因。所以須菩提代替大乘行者問:行菩薩道的大乘行人,如何能夠安住其心,不讓心產生傲慢?如何降伏其心,才能夠成就佛道?
佛在《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第三》中說: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如何降伏我在行善、度衆生、利益衆生的心呢?菩薩摩訶薩發願要度盡三界的一切衆生,欲界的衆生是卵、胎、濕、化;色界的衆生是有色;無色界的衆生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指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及無所有處天;若非有想非無想,指非想非非想處天。總之,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衆生我都度盡了,「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也就是令他們證悟涅槃寂靜,度過生死輪迴河。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能夠如是的度盡三界一切衆生,心中不執著有這麽多三界的衆生被我度盡。如此,心就是降伏的,就是安住的,心不會起傲慢,不會起貪。
    如果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就不是菩薩,而是世間善人。我相:我是度盡一切衆生的人。人相:三界一切衆生都被我度盡,入無餘涅槃。眾生相:卵、胎、濕、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些是三界眾生相。有我相產生,人相也就產生;我相、人相產生,衆生相也就產生。有生必然有老病死、住異滅,因此壽者相也就產生。所以,佛法以證我空為第一要務。我不空就是執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菩薩在行利他、度他事業之時,即使一切的衆生都度盡,入無餘涅槃,但心中不認爲有一個衆生被我所度。
衆生是所,我是能,能所是同時存在的。所既不立,能也就不存在。換言之,事相上先不執著有衆生被我度盡,因此能度衆生的我也就不存在。能所不存在,能所之間度衆生的方法也當下證悟是空性,了知不存在。如此才能三輪體空,即所謂畢竟空,究竟證悟佛道。
2. 捨非非法
《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在這一段經文當中,世尊告訴須菩提,在佛的法即將要滅之前的最後五百年,如果有持戒修福,能夠深信《金剛經》者,就表示這一個人,已經在無量佛之前修行,親近諸佛了,因此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同時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取法相等於是凡夫,取非法相是取空性,執著涅槃,是小乘行者;所以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才是大乘的真實義。這裡以交通工具竹筏做譬喻,渡過河到彼岸,要放下筏,才能登岸。所以,法尚不應取,何況非法!
 在《金剛經‧一相無相分第九》中,世尊也說四果都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總之,在修行過程中,不取任何的法相、非法相,才能夠不斷進步,最後證得畢竟空性。
(四)如是無住生心
世尊又開示如何才能夠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而不退轉。在《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中,世尊說: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菩薩應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如此才能有如虛空般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就是無住而生其心。如果有所住而行六度,就不是波羅蜜多,僅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已,並不完美,仍然落於人天福報。
世尊在《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中也這樣說明: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不僅菩薩道的行者,以空性自利利他,同時連佛在說法,都是不可得的。佛説法是依衆生的根機而說,因此,無有定法;衆生不同,佛所說的法就不同。佛所說的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它是非法、非非法。非法是指空性,非非法是指不空。世尊在說法的時候,針對衆生的根機而說法。眾生如果執著有,佛就説空;眾生如果執著空,佛就説有;眾生如果執著亦有亦空,佛就説非有非空;眾生如果執著非有非空,佛就説亦有亦空。這就是佛說法的善巧。
    如何才能夠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呢?以無住色、聲、香、味、觸、法。不安住才是真正的安住,一有所住,便成世間的人天福德而已,而不是成佛的功德。
    這就是《金剛經》教導如何安心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