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禪修鳥瞰

禪修鳥瞰
鄭振煌居士主講
古晉佛教居士林彌陀院
2005/11/04

 
修行不是一日的事情,也不是一輩子的事情,而是直到我們究竟成佛之事。一切事物皆不生不滅,凡夫卻以狹隘心認為有所謂的生、住、異、滅,但終究是無生、住、異、滅的。
今天的一日修,蔡林長指示以禪修為主,以一日禪修是不夠的,至少要有七天、十天、兩個星期,如此才能嚐到禪修的味道。我們為何要禪修?《雜阿含經》五百九十九經記載有位天神曾說:[內結與外結,人為結此結;瞿曇我問汝,誰當解此結?][內結與外結]意指我們本身身心的結,還有外面世界的結。身體的結包括了生、老、病、死、情緒的變化等等,尤其是生理的疾病,會影響我們身心的自在。不只生理的結,還有心理的結,即受、想、行、識這四蘊的結,緊緊的綁住了我們。我們覺得快樂,有了結;覺得不快樂,也有了結。我們的想法、意願,比如想要修行、想要…,也是個結。最終,心結的來源就在我們的心,然而我們的心又在何處?
 

識破妄心
佛陀對阿難七處徵心,逼得阿難找不出其心在何處,其實[心]並非真實存在,其存在是種妄心。佛陀開示阿難,妄心是生死的根本,人為何會輪迴痛苦,那是因為人相信妄心、假心、分別善惡的心為自己,不知道自己本具有不生滅的佛性、真心,所以禪定、禪修或整個佛法的修行都是讓我們識破妄想心、分別心、散亂心,回復到真心、如來心、真如,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要領。
[內結與外結]身心的內結,將我們綁得不得自由,每個人面對生、老、病、死的結,非常痛苦,而人際關係的結、情緒的結也都解不開。此外還有外結,這世界的結,譬如說天氣的變化,好的環境、不好的環境都是個結,把我們綁得不得自由。天神言[誰當解此結],到底是誰能解這些結呢?各宗教都有不同的詮釋,其他的宗教都認是魔鬼綁的結,因此要挑戰這個魔鬼。還有些宗教、哲學家則說不是魔鬼綁的結,而是地理、風水、生辰等等所綁。總之,都是以外來的力量當作結的來源。如果相信這些說法,就永遠不得解脫、了生死。
深信佛法的人認為只有了解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脫、了生死。了生死即是究竟打開此結。其他宗教、學問是可以打開部分的結,但並不究竟。譬如世間的學問幫助我們賺錢,解決貧窮的結;醫學幫我們打開生病的結,在現代化的醫學治療下生命可以延長,但還無法讓人不死,無法避免不生病,故只是打開一小部分的結,還是不究竟;健康、飲食、哲學、文學、美學的追求等都可以打開部分的結,一樣無法打開究竟的結,即生死的結。這些理論都認為[結]是來自於外在的力量,而這些又是超乎我們所能控制,如此[結]將永遠無法打開。
因此要究竟解決生死問題,將[結]打開,只有佛法。天神是已修了很大的福德,也修了禪定,能到天上去,已解決了墮落到下三道痛苦的結,在天道享受一切快樂。覺察到快樂又是個結。痛苦是一種束縛,但享受或快樂的情境又是另一種束縛,但諸位在有福報的情境下而能覺醒(有福報亦是結),是非常可貴的。所謂八無瑕,瑕滿的人生而能學佛的人太可貴了。[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明師難遇],遇見能講授真正佛法的人,的確是非常可貴的。諸位能在一位深入佛法、修持佛法的蔡林長帶領下而邁向覺悟之路,是諸位累生修來的福報。
是誰綁住我們呢?接著[瞿曇我問汝,誰當解此結],瞿曇(Gotama)即是佛名,即釋迦牟尼佛。你既已了生死,不受後有,我請問你是誰能把內結、外結、千千結打開?釋迦牟尼佛說:[我不能打開你的結,你的結是由你自己打開。]這是很重要的開示,也就是說佛法認為結不是外來的,束縛我們的種種因素,如天氣的變化,生、老、病、死,物理的、生理的結等等,這些都只是緣而已,是次要的條件,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我們的[心]。
而我們的心在何處?它又是如何表現的?所有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在解釋這個[心],心既不在任何一處,然而又在一切處。當你身體任何地方有所覺知時,你的心就在該處;當你覺知外境,心就覺知外境去。但當你沒有任何覺知的當下,心又在何處呢?佛法就在解釋這個心。釋迦牟尼佛開示天神說:[不是外面的力量、外面的魔束縛自己,而是自己束縛了自己。]換言之是心在束縛我們。心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束縛我們的又是怎樣的心呢?是妄想心、妄心在束縛自己。[妄]即虛妄,有生有滅、有改變、有來有去、有分別執著、未看到真理的心。不是地理、風水、魔鬼、生老病死、生理的因素束縛我們。
修行者也會生病,但他當下接受生病,欣賞生病,參透生命、感恩生命,當下看到生命的實相。修行者面對老、病、死都能當下接受,安住於其變化中,同時也會繼續來[生]。佛菩薩千百億化身,處處祈求處處現。故修行者照樣會來出生,也必須經過母親懷胎、嬰兒出生、成長的過程。如果他展現神通力,眾生需要幫助,他就立刻化生出現。他也會生病,如維摩詰大士,他是個在家人,他照樣生病,他對前往探病的菩薩、阿羅漢說:[眾生有病,故我有病。]若一生都不生病,會被誤認是萬能的,為救渡眾生,故示現病的情況來救度眾生。
修行者一樣會生、老、病、死,種種的生理需求與一般人都一樣,惟其不同在於[心]。他曉得[妄心]是束縛我們的罪魁禍首,使我們在生死中輪迴,不得自由。雖然在生死中走動、變化,但他去除妄心,體證了真心,就從生死中解脫。所謂了生死、解脫,並非離開地球到外太空其他的星球去,釋迦摩尼佛解脫成佛後,並未離開印度。照樣走路,並不會飛;每天照樣走路乞食,照樣會感覺痛,一樣會生病,會老,會死。過程與凡夫都一樣,只不過他體悟真心,去除妄心。因此佛法認為妄心是讓我們煩惱痛苦,若想了生死、離開煩惱痛苦,必須掌握修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了解妄心。
 

戒、定、慧的修行
釋迦牟尼佛開示天神,若想解開此心、此結,必須要透過戒、定、慧的修行。佛說:[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所有的[戒]都是在規範我們的身、語、意,而最重要的是規範[意],即[心]。身與語的表現來自心,因此[戒]即是透過身、語的規範來約束心,目的是讓心能定下來。了解這個道理後,我們就不怕守戒了。未守戒前,我們的心是徬徨無助沒有依歸,妄想紛飛、散亂往外攀緣。守戒後,[身]不殺、盜、淫;[語]是不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心也就有了規範,接著不貪、不瞋、不癡,這就是十善。身還包括酒戒,舉凡一切會麻醉我們神經作用的物品或毒品都包括在內。身、語、意能夠安定下來,必然身心健康,就能得身和心的解脫自在,但最終的輪迴還是未能解脫,也就是靈性的開發還不完整,此時就要靠[慧]來解脫了。
一般社會道德、倫理規範都有提到[戒]、[定],其他宗教亦然,卻沒有提到究竟的智慧,因此也就無法得到究竟的解脫。禪定的目的是從[戒]得到一部分的[定],之後由[定]再發展到更深層、更廣泛的[觀慧],因而得到身心靈整體究竟的解脫。
如何修習禪定?禪定若要深入講解約需一、二年的時間,因此只能就其重要的課題作介紹。[定]的目的是讓[戒]更加堅定穩固,最終是要用定的心來觀照人生宇宙、身心五蘊,因而得到智慧,故[定]在修行上是居於樞紐地位。佛法修行者,如果不修[定]是得不到智慧的,即使淨土宗執持名號的修行法門,如果沒有禪定的工夫,在念佛當下還是一直打妄想。林長剛提過,若沒有禪定功夫,淨土修不好,其他的法門也修不好,故禪定非常的重要。
[禪]是由印度話音譯而來,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禪有[祭祀]和[傳位]二個意思。後來將梵文 Jhana(巴利文是 Dhyana)音譯為[禪那](福建音)。中國人好簡,將[那]省略,並加入[定]字,合稱[禪定]。其實[禪定]並非[Jhana]這個字的全部意義,很多人誤以為禪定就只是修[定]而已,這是錯誤的,[Jhana]的意思不僅是[定],而是包括[定]、[慧]二部分,因此修[Jhana],是得到定、慧。
所謂[戒]就是五戒、八關齋戒、出家戒等等,目的是培養[定]的工夫。所謂[定]就是心住於一處,即[善心一境性],而且必須是能夠開展智慧的。而[慧]則是法抉擇的能力,[法]是一切萬事萬物,[抉擇]是清楚了解。了解一切萬事萬物包括物質、心理、靈性的、有為法、無為法等等,這就是[慧]。在禪修的過程中,既可達到[定],又可達到[慧],要有智慧必須修習禪定。所謂禪修是包括戒、定、慧三學的修行。
禪修時三皈依、念佛等儀軌即是[戒],先調伏內心,緊接著再練習[定],當下不僅要求[善心一境性]、更要求開智慧,否則修[定]就不一定要禪修。譬如畫畫、寫字、唱歌、打牌、聊天等也是一部分的[定],但那是邪定,不是善的心。正定是能夠開智慧,也就是八正道所說的正定。開智慧是法抉擇,了解一切萬事萬物的真相,整個禪修的過程是戒、定、慧一體的。如此[戒]、[定]、[慧]就具足了。
 

禪修法門
禪修分為[南傳佛教的修行方法]、[中國佛教的修行方法]、[西藏佛教的修行方法]。南傳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明白四念處,[四]指身受心法,[念]是專注,[處]則是對象。四念處真正的義涵不是指身受心法而是 Satipathana,也就是念處。sati 是[念],pathana 英文解釋是 build(建立)或是 incline to (傾向於),Satipathana 就是能夠建立念,所以四念處非指身受心法,而是指我們的心專注在身受心法上。南傳佛教的修行方法以四念處為主,把心專注在身上的某部分,最普遍的方法是把心專注在呼吸上,數息或觀察呼吸的出入。當然身念處的修行不只是呼吸而已,也有所謂[動中禪],這是把心專注在身體各種行、住、坐、臥等動作的過程。透過把心放在身體上而達到念(sati),即[正念],心不浮動、散亂而最後產生智慧。[身念處]有很多的修行方法,南傳佛教所修的,都是從[身念處]開始,不管行、住、坐、臥都不離[身念處],透過身的專注而達到[正念]。有了基礎後,再觀察自己的覺受。
覺受可分為[身的覺受]與[心的覺受]。首先觀察身的覺受,即肉體受到影響所產生的反應。人很容易被移動的東西所吸引住,不移動的比較少被注意,故大多數人喜歡看電視,跳舞等。心專注以後就容易覺察到肉體的感受,如冷、熱、流汗、痛、痠、麻等感覺。打坐時會有痠、痛、麻等感覺,那是因為和過去的習氣相抗。習氣的養成是一有欲望,我們就立刻滿足它。如坐久了不舒服,就躺下;肚子餓,趕緊找東西吃,立刻滿足欲望,就養成習氣。修四念處就是把心拉回自身之上,不要再往外攀緣,覺察到細微的身的變化,緊接著覺察心的變化。心的憂、悲、愁、苦與身的痠、痛、麻是不同的。想到過去快樂的事、痛苦的事,想到明天要考試、要做工,心裡就不舒服;想到要玩,心裡就快樂,此即心的受。
[受念處]有了基礎後,就開始修[心念處],覺察心的生滅。寧靜的心,很容易觀察到自己念頭的生滅、來去,會發現念頭非常多,如閃電般剎那生滅,佛經上亦載如四十里瀑流般,來去力量強大,使我們的心一直散亂、動盪,不得安寧。一下子快樂、一下子苦,一下子高興、一下子討厭,一下子過去、一下子未來,心不得定。有身念處、受念處的基礎後,就可以觀察自己的念頭怎麼生、怎麼滅,如何來去,此即觀察心。
接著修[法念處],觀察念頭的內容,念頭很細微,雖如閃電般來去,但寧靜的心是可以觀察到的。泰國禪師佛使比丘於其所著《觀呼吸》一書中,就四念處的修行有詳盡的解釋,認為透過呼吸的觀察修習四念處,所指的[觀]包括[觀]及[念],[念]即是指[定],將心定在一處,[觀]是讓心來觀察、分析、了解呼吸的狀況。書中說明如果修行[身念處]成就可證得[須陀洹果]即第一果;[受念處]修行成就可證得[斯陀含果]第二果;[心念處]修行成就可證得[阿那含果]第三果;[法念處]修行成就可證得[阿羅漢果]第四果。所以如以證阿羅漢、了生死為目標並不難,只要[觀呼吸]即可。
潛心修習[四念處],短則七天便可證得阿羅漢果,因為七天就可將[四念處]修習完畢。當然,這需要充分了解佛法與禪修的要領,了解後才能修、才能證。為什麼沒有證量?是因為修得不夠,修得不得法,或著沒認真的修,或根本沒修。若知道修的方法,用功去修七天便可證得阿羅漢。
為什麼修得不好?因[解]得不夠。[行]不好,當然沒有證量;[解]不夠就不能[行],[解]不夠是因為[信]不足;[信]不足是因為對佛所說的法,信心不夠堅定。佛給予我們最終的承諾,只要修佛講的法就可以成阿羅漢,成佛。我們號稱學佛,行大乘菩薩道要成佛,對佛所說法應該完全信服,並堅信自己也有成佛的能力。佛不能解脫我們,不能打開我們的結,只提供藥及藥方,就看我們是否對佛有信心願意服用,否則只是讚嘆佛的能力,五體投地的拜佛,而不去服藥,是無法成佛的。信解行證主要的目的在解與行,不必擔心證量不夠,只要有解與行就有證。
南傳佛教[四念處]的修行可以讓我們達到十六種特勝(很特殊勝妙的境界),[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各有四種特勝讓我們分別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及[阿羅漢果]。所以要證[阿羅漢果]並不難,短則七天的時間,但是要成佛並不容易,需要三大阿僧衹劫,如是禪宗方法[當下成佛],密宗方法[即生成佛],淨土宗方法[當生成就]。
佛能了解更多的事情,證悟到更多的真理,幫助更多的眾生,能讓眾生究竟解脫。而阿羅漢只有解脫[我執],並未解脫[法執]。我們學大乘菩薩道是要更進一步解脫[法執],也就是法的結。
 

大乘佛教的禪修方法
南傳佛教是以[四念處]為主要修行方法,而大乘佛教的禪修方法是什麼?大乘佛教也是要修[四念處],因[四念處]是最重要的基礎,進而修習大乘禪。[四念處]的修行可讓我們得到世間定,也可以得到出世間定。禪修、修習[四念處]的利益很大,讓自己心不散亂,容易專注,做自己想做的事。禪修的功能是將心調伏,能駕馭自己的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禪定力之人,不做噩夢,臨終時不恐懼、不散亂、能夠決定自己的去處,心能安住於死亡過程,了解死亡過程而不恐懼,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下一世要往何處去。
大乘禪法是以[四念處]為基礎再往上修行,[四念處]的修行是[戒]、[定]、[慧]次第修行。[定]是止,[慧]是觀。但大乘禪法的修持則是[戒]、[定]、[慧]合而為一,大乘禪法觀照的範圍和修行的範圍較廣,不僅限於靜坐,行、住、坐、臥皆可修行。於持[戒]時就要[定]、[慧]等持,在定時有慧,定慧同時修。換言之,大乘禪法即是不定法,沒有一定的修行方法,大乘的禪定不只是在禪堂,不止在椅子上,於生老病死任何時刻,都是大乘的禪法。大乘禪法最重要的就是實相般若的觀照。
 

實相般若的觀照
什麼是實相般若呢?實相就是真實相,指一切現象的真實面貌。那麼,真實相又是什麼呢?我們如果用英文來表達就是 really real reality,真正的真正真相。比如說這是一枝筆,它的 reality 就是筆。但只是 reality,並非 real reality。
四念處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從 reality 進入到 real reality,一般凡夫都只停留在 reality 的階段。什麼叫做停留在 reality 的階段呢?Reality 就是現實的現象,也就是說我是我,你是你;我在痛苦,你在快樂,這都是 reality。眾生只停止在 reality 上,而且執著 reality,並沒有去了解 real reality, 因此永遠痛苦。因為 reality 一直在改變,生、老、病、死,痛苦、快樂,冷、熱,被罵、被恭維等等一切都是隨時在改變,就會讓我們感到痛苦。為什麼會痛苦呢?因為眾生沒有提升了解的層次,沒有透過佛法的修行去認知到 real reality。
實際上 real reality 就是四念處的修行,也就是阿羅漢道的修行。透過身受心法的觀照,就會發現過去所執著的 reality 其實是 unreal。譬如[我]一點都不真實,我們的細胞、血液、肉體、想法分分秒秒都在改變,而心也是浮動、散亂的,我們過去所認為 reality 的東西,其實都是 unreal reality。Unreal的 reality 其實才是真正的 real reality。這就是南傳四念處的修行方法,讓我們體悟到過去認為是 real 的 reality 其實是 unreal,因為一切都是無常變化、苦空、無我,因此過去我們所執著的 reality,其實是 unreal。過去我們未修行前,執著生病是真的,生病是如此的痛苦,怎麼可能不是真的?透過禪修我們就能夠了解病是假的,病是有原因的,我們就會發現 reality 是 unreal,這個時候,我們就證悟到 real reality〈真實的真實〉。這就是原始佛教的修行法。
大乘禪法則不以此為滿足,進一步觀[有]和[空]之間的關係。四念處的修行是從[有]觀[有],而後體悟到[有]其實是空性的。所以四念處的修行是觀照過去我們執著為不變、為真實的[有],其實是 unreal,其實是空性。從[有]進入[空]之後,如果對佛法或佛陀所開示之解脫法門沒有真正的暸解,就會執著在[空]上,認為一切都是 unreal,因此不相信因果、懈怠、無所依歸或一味的想要修行不肯工作賺錢,這就是落入偏空。大乘禪法的修行是不僅證得[空],還要證得[空空]。所謂[空空]就是畢竟空,進一步了解[空]、[有]不二,[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有]當體即[空],[空]不是沒有,而是蘊涵著一切萬法。大乘禪法就是要證得[空空],也就是要證得[實相般若]。
依天台宗的教法,要如何證得[實相般若]呢?首先要從[文字般若]開始,也就是從聽聞教法、讀經來了解經義,或是聽聞開示而獲得文字的智慧,也就是知識上的理解。接著,就要[觀照般若],深入觀察、分析、理解自己的親身體驗,以身受心法體驗,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就能得到觀照般若。而後就能證得[實相般若],也就是了解到 really real reality,也就是真正真正的真實。這就是得到最高的證明,體悟生與死不二,有與空不二,如來就是如去,不來就是不去,來就是去,一切都是不二,如此就能完全解脫自在。此時就不會認為工作就是沒有在修行,也會了解到只要我在工作時正念分明,把心安住在佛性、真心上,工作就是修行。所以一位好的修行者,工作是非常努力的,他是大企業家,是非常會賺錢的。一個好的禪修者,他會把所有事情都做得盡善盡美,完全為眾生,不會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自己的解脫而已,也會考慮到一切眾生的解脫,而能幫助一切眾生得到解脫。大智慧者就是如此,於是就生起了無上正等正覺。
 

大乘禪法方便有多門
四念處的修行法門很多,但是都離不開四念處;大乘禪法方便有多門,但都不離[實相般若],也就是要找回自己的真心、佛性,所有的方法都是導歸於佛性顯發,證得真心。《楞嚴經》記載佛陀對阿難開示:[眾生之所以輪迴痛苦是因為以妄想心為自己,以妄想心為真,不了解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皆有真心。]換言之,透過大乘禪法,我們才能理解到 really real reality,此時我們對痛苦、生病、老、死就不會排斥,因為生與死是不二的,健康與生病也是不二,但要避免落入[空],我們不否定有生病、煩惱、死亡等現象,只不過在煩惱、老、病、痛苦的當下能夠觀照這些現象,因此發現它們是 really real reality,而不會只停留在 reality 中而痛苦不堪。我們如果能證得[我空],就能證得 real reality 而解脫自在。但我們不應以此為滿足,應再進一步去體證 really real reality 無上正等正覺。
希望今天下午我們能夠來嘗試看看,如何修大乘禪法?如何去理解 really real reality?當我們體驗到 really real reality 就是佛了。也許我們只是一秒鐘的佛。在禪修時,能夠體證一分鐘 really real reality,我們就是一分鐘的佛,體證五分鐘就是五分鐘的佛。這就是[修]。透過今天的修,回去之後就要[行],於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吃飯、睡覺、如廁、走路、生病、煩惱、痛苦、快樂、工作都是在修行。在《維摩詰經》中所載:我們的淫、貪、瞋、癡,任何的當下都是 really real reality,都是修行。
大乘禪法的修行使我們不會排斥工作及在家生活,諸位都是在家居士,佛教的未來繫於諸位身上。如果各位能夠時時刻刻安住於佛性中,時時刻刻都能體會really real reality,那是最好的功德。你們就是最好的父母、最好的兒女、最好的祖父母、最好的孫子、最好的人類、最好的眾生、最好的生命、最好的現象 。因為時時刻刻安住在 really real reality 中,即安住在實相般若、不二的佛性當中。
 

禪修指導
頭部放鬆, 頸部放鬆,肩膀放鬆,手腕放鬆,十隻指頭放鬆,前胸放鬆,後背放鬆,腰部放鬆,臀部放鬆,大腿放鬆,膝蓋放鬆,小腿放鬆,腳踝放鬆,腳掌放鬆,腳指頭放鬆,整體放鬆,現在全身已經放鬆過一次;緊接著將心放鬆,因為現在要體悟無上大乘禪法,就是[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用觀照的方法,觀照妄心,將妄心觀透,自然顯現真心。妄心在哪裡呢?妄心在我們的起心動念,當下如果有任何念頭生起,就是妄心。我們觀照妄心的來去,把它觀透,觀照出它的 really real reality。萬一妄心很強,觀照力量不夠,我們就要藉助另外一種力量,強力的提起[阿彌陀佛]佛號。如果因稱念[阿彌陀佛]讓妄想的心消失之後,就應放下[阿彌陀佛]之念,接著觀察身體上任何一個地方的覺受。如果[u1] 身體任何部位的痠、麻、痛、癢等覺受都沒有時,你可以再回來[觀]妄想,觀你的[起心動念]。我們的心非常忙碌,想到昨天,想到明天,想到早上。此時你就觀它,發現它原來是生滅不已、空有不二的。
如果觀照的力量不夠時,再提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佛號,如此就可代替妄想心。俟妄心消失就不再念[阿彌陀佛],再[觀]身體的覺受。如果心還是無法安住,又有妄想,你就開始觀妄想心,如果觀照的力量小於妄想的力量,你就念阿彌陀佛,現在先試幾分鐘。(止靜)
這個方法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的話,繼續坐!萬一此法使不上力,諸位可以再嘗試其他方法。如果你的心很散亂,比如被週遭麻雀的聲音帶走了,我們可觀想在胸部約心臟部位畫一吋大小的圓圈,當中有一[阿]字,觀想心輪部位圓形行中的[阿]字。心就定於此處,去嘗試看看心是否還會被帶走。當你發現心不再妄想時,就不要觀想[阿]字,繼續再觀全身的受、想、行、識。[受]就是身體或心的感受,[想]是念頭,[行]是很微細的心的改變,[識]就是起心動念。萬一妄心太強又無法[觀]時,再開始觀想心輪處有一清楚的[阿]字,以[阿]字為所緣境,直至妄心消失,再繼續觀身體的受、想、行、識。
《西藏生死書》一書所述的修持方法是大圓滿的教法,接受一切的現象。我們將手放在膝蓋,眼睛張開,專注前方一處,嘴巴呈圓形好像念[阿]字,如此可幫助攝心。此時妄想心停止,真心顯現,也就是佛性顯現。眼睛凝視一點,就可集中注意力在該點上,將妄想穿透。修行方法雖有很多,但其要領是注意力不可集中在腦部,否則容易妄想,走火入魔。
在心輪處觀[阿]字,目的是要將注意力放在此處,腦中妄念就會減少。當觀[阿]字時,可將[阿]字慢慢擴大,因為字愈小愈容易執著。剛才這位師姐觀[阿]字時,此時若感覺該字好像在旋轉,同時會有光出現,這雖是善的境界,但要小心不可執著,因為這也是虛妄的。
[阿]字在旋轉的反應,依密宗的教法認為我們的生命中樞在心輪,也就是我們投胎時,[阿賴耶識]就進入心輪。小孩在成長時,[阿賴耶識]就存在[心],所以在死亡過程中,紅菩提上昇,白菩提下降,在心輪處結合而後離開心。[阿賴耶識]就在心輪間。我之所以要大家觀[阿]字就是要把注意力拉離大腦,因為大腦是我們起妄想之處。心專注在[阿]字僅是修[止],我們還是要繼續修[觀]。在修[止]之時立刻會有煩惱出來,就有轉動的現象,感覺[氣]在走動,同時會看到光。打坐的時候很容易看到光,黃色光、白色光、紅色光、綠色光,這是地水火風帶來的光。如果你看到藍色,那是空大的光。你看到光是必然的,因為我們的肉體是地、水、火、風、空五大所構成,此時如果能將地大觀成黃色、水大觀成白色、火大觀成紅色、風大觀成綠色、空大觀成白色,表示你已把地、水、火、風等物質層面照透而呈現各色的光。但是很多人卻執著並且生起傲慢之心,其實這只是代表心有善的境界,一切仍是虛無的。
[氣]在心輪間轉動的現象,代表妄想的力量在滾動。看到光表示心夠專注,已能將地、水、火、風、空觀想成如前所述黃、白、紅、綠、藍各色光。但何時才是真正開悟呢?把妄想心打破,恢復自己的真心,找回自己的佛性安住其中。如何打破妄想心呢?繼續用觀照的力量,直至氣動的心輪或地水火風空五大所呈現的五種顏色頓時被觀破,也就是禪宗所謂的[疑情爆破]。我們對於觀破過程所呈現的各種景象不必感到害怕,這就是《楞嚴經》第五章第十卷所提到的五十陰魔的變化,對自己的妄想心沒有真實的了解就會產生魔。所謂著魔就是我們看到一些境界,自以為很厲害。所以《楞嚴經》有云:[但去妄心,不作聖解;若作聖解,即受群魔。]
禪修必然有身心反應,然修行只不過是將分別心去除,若有任何好的境界產生,也不要以為自己己經是[聖]。譬如說禪修時感覺氣動、看到光、聽到聲音、看到佛菩薩的影像等等,如果作[聖]的境界來解釋,就會受到種種邪魔的傷害。同樣地,因將注意力放在心輪觀[阿]字,注意力在這裡,自然會在心輪間產生身心反應,氣在滾動,表示五蘊一直在動,看到光、聽到聲音或其他境界產生表示身心開始反應,不可被現象迷惑,不要害怕或喜歡,不作聖解。因為實相般若就是照破一切畢竟空,一切皆不二,有現象等於沒現象;反之亦然,心放下安住於佛性上,所有現象都要視為緣起性空,不要執著,否則[若作聖解,即受群魔]。
比起誦經、念佛、持咒,禪修時的身心很快會有反應,一定要有善知識或朋友一起共修支持、引導如何修行,放下一切境界。此時身心變化越來越多,一直在改變,改變得越來越好,原本是地、水、火、風四大物質層面,轉成光、氣,五蘊開始消融,很多變化要小心。還是要放下,繼續觀[阿]字,或任何方法繼續修,直至妄想心消失。用大圓滿修行方法很有力量,任何事都不必做,只是凝視虛空,一二分鐘妄想心就沒了,那是真心、本覺、佛性。一分鐘沒妄想就是一分鐘的佛,一秒鐘沒妄想就是一秒鐘的佛,成佛不難,當下我們就成佛,只不過我們是成一秒鐘、一分鐘的佛而已。我們希望永遠成佛,才是究竟解脫。否則一分鐘的佛,下一分鐘又成六道的人、地獄、惡鬼、畜生。我們要繼續努力,讓一分鐘的佛變成一點一分鐘、一點五分鐘、二分鐘、五分鐘的佛,此時要有實相般若,也就是信、解、行、證繫於一身,非常重要。
[解]是了解般若智,般若智是實相般若不二的智慧,看到花,聽到聲音,看到佛菩薩、魔鬼、地獄、仇人等都當成空性,有當成空,空當成有,對於禪修時出現的各種現象都視為空性,空有不二,並以此禪修經驗於日常生活中如是觀照、如是行止,不做分別,不被善境所誘惑,於逆境也無所恐懼,當下我們就是佛了。佛就在實相般若的境界中。
 

止觀雙運
佛法的修行不是要入定幾個小時,這是沒有用的。因[定]中容易使身心反應而有喜樂產生,禪定五個內容,即所謂的尋、伺、喜、樂、一境性(善心一境性或專注)。入[定]時喜樂即生,至第二禪、第三禪時喜樂的感覺最強烈,故世間最快樂的是修禪定進入第三禪。第三禪是離喜妙樂,完全是樂的境界,混身舒暢,每個細胞、毛孔都充滿了喜悅,令人非常快樂,但這也易使人掉入的陷阱,甚至走火入魔。因為不可能永遠在[定]中,尤其是在家人,還得上班,有家庭的工作,因此這不是佛法(大乘佛法)的修行,大乘佛法要修實相般若。外道的修行,修到四禪八定,即使到非想非想定都未了生死,還在三界,仍然有煩惱、痛苦、執著,不得自由。外道的修行只修[定],只修[止],所以佛陀改變外道的修行方法,要修[觀]以產生智慧。[定]了以後立刻[觀],不是一直停在[定]中,這點非常重要。
 
何時開始觀呢?當能將心專注在一對境(所緣境)上而無妄想、妄念時,就可以觀。如剛所提,觀想[阿]字在胸前出現就是修定,心無雜念後心就要開發,不必繼續觀[阿]字。或第一次所介紹的方法,當放鬆身心後定下來就立刻觀[身上覺受],[腦中妄念],[想法來去]。萬一被妄念帶走,被麻雀的聲音干擾,立刻念[阿彌陀佛]幾聲,將心拉回[阿彌陀佛]後,再放下[阿彌陀佛]之念,又繼續觀自己的受、想、行、識。換言之,[止]、[觀]要交互並用。當心散亂時修[止],止後就修[觀],因為止後很容易昏沈,被某境界、念頭帶走而不自知。[觀]久後會散亂、掉舉,又要回到[止]。[止]、[觀]要互相配合應用。
接著介紹[觀]的方法,修行有二種,英文是 exclusive meditation 及inclusive meditation。exclusive meditation 就是止,即是心專注,排斥外緣專注於一點上;修觀,稱之為 inclusive meditation,是將專注範圍擴大,如此就能看到更大範圍的變化。修[止]後,注意力放在覺受或任何起心動念上,觀其變化來去,慢慢可以得到苦、空、無我三法印的智慧,很容易覺察到過去所執著[我的身體是我]是錯誤的,因為身體一直在閃爍變成 vibration,過去執著[我的感覺是我]、[我的想法是我]、[我的意識形態是我],會發現念頭、覺受、見聞覺知一直在改變,一切都是性空、緣起而能放下,體證佛性。
若是一直修[止],修一個禮拜、一個月、二個月都沒有用,那是外道,沒有解脫。[觀]的方法就是擴大專注力的範圍,當擴大範圍之後,又很容易受到干擾而散亂、掉舉,這時就趕緊回到[觀]。譬如觀[阿]字專注在胸前,若無妄想後就擴大[阿]字,擴大需要專注力,如專注力不足,擴不大或心又散亂,專注力不易維持。此時立刻回到胸前之很小的[阿]。俟妄想心消失,又再擴大、擴大,如此修行。
佛教的禪修的方法有九十多種,即使是觀呼吸的方法就有二、三十種,每一種方法都很好,但要知道什麼是[定],什麼是[慧]。故要從 exclusive meditation到 inclusive meditation,從 inclusive meditation 到 exclusive meditateon;[止]而後[觀],[觀]而後[止],要交互運用。如有氣動,身體會搖晃,我們只要將眼睛張開即可,如還繼續晃動,可站起來走動,只要提起正念回到專注的所緣境上,其他現象即會消失。禪修很有趣,很容易有身心變化。
 

觀慧
修行想要得成就,最快就是禪修。看經、讀經、聽經只是幫助我們了解如何修行而已,都是利用眼識、耳識、第六意識的作用,而第六意識還是妄想。生死輪迴的根源是第六意識,因第六意識會打妄想。修行是要將前五識與第六意識分開,不起第六識。凡夫看見一樣東西後,第六意識立刻跳進來,加上喜歡不喜歡就開始輪迴,打妄想,貪瞋癡慢疑開始了。所以[觀慧]就是不用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去分別前五根的見聞覺知,也就是證量的境界。第六識的作用是認知這隻是筆,這是花;這是好,這是壞;這是我,這是你,一直起分別妄想。而前五識的作用是看到,聽到,這樣就夠了。看到什麼,不起分別;聽到什麼,不起分別。此為證量境界,智慧就從這裡產生。即使[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其[思所成慧]雖是用第六意識來[思],但還必須[修所成慧],亦即要離開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別,看到諸法實相(realy real reality)。當第六意識、第七識跳進前五識的而妄想、分別,而起貪瞋癡慢疑即輪迴的開始 ,業力從此產生。
修行還是要見聞覺知,尤其是大圓滿與禪宗的修行,眼、耳、鼻、舌、身、意都要開放,但須學習一有見聞覺知立刻放下,無分別心。[思所成慧]是對法的意義加以思惟,認識佛法的真正意義未加曲解,但這還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因為真正的實相般若是沒有佛法與非佛法的差別,佛法的講解只不過是種方便,任何的方法都是教導我們如何修行。
大乘禪法的修行方法就是契入實相般若,契入一種不分別的心,任何的修行方法都是讓我們達到[止定]立刻進而[觀慧],二者交互運用,智慧自然開展,可以做一秒鐘的佛、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的佛,慢慢的再將修行的體驗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則時時都是[佛],也就是沒有分別心、見到畢竟空性。碰到痛苦、煩惱、不如意的事,當下就過去了,這就是[佛],完全的解脫自在。修就是練習,練習面對境界時,心如何不受影響。
問:[止]、[觀]交互運用,什麼時候可以不修?
 
答:很好的問題,這位師兄佛法很深入了。[止]、[觀]交互運用,當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不二時,就已經不修而修,修而不修了。即當止觀雙運,一直修到能所不二、能所雙泯時;就像學開車,剛開始時要第一步驟、第二步驟…,但熟練之後,可以一邊講話,一邊開車,眼耳鼻舌身意同時作用,而且很平安的開車。要領即是持續的修,很熟練後,自然就在修,修與不修沒有差別,此即實相般若。不只坐在這裡才是修,吃飯也可是在止觀,走路工作,都是在修,任何境界都是在修。成佛的境界不離慈悲與般若智慧,大慈大悲不惱害眾生,尊重一切眾生,止觀交互應用一直訓練到熟能生巧,很自然時就是修行成功。不然要當回鍋油條,過一段時間再回來!或者參加每週一次的共修,一週後功力沒有了,回來再充電,回去工作又開始行,如此一週一週的訓練。最好是能夠集中訓練,一週、十天或半個月以上,身心變化很容易。就如短期出家感受非常好,是因為在修戒定慧。早上說過一週可以證阿羅漢果,因身心立刻起變化,人整個開朗有智慧,而且不受任何境界影響,所以修行回去,覺得人整個可以飛起來。
 
破除法執
接著要大家修行,切勿有法執。因為執著一定的法,容易排斥其他的法,一切的法皆是不二的,法無定法,非法即是法,法即是非法,是名法,此即《金剛經》最重要的要領,要體會真實不二的實相。所以用另一個方法,《西藏生死書》內的[觀呼吸]的法,現在不用數息,只要覺察氣息的出入就好。當覺察力被帶走,立刻回來覺察自己的呼吸。
首先端身正坐,身體不要靠椅背,眼睛微張(九分閉、一分開;或三分開、七分閉),放鬆身體,放下妄念、罣礙,覺察氣息的出入,不要改變氣息,就好像《大念處經》所載[觀出息,出息長觀出息長,出息短觀出息短;入息長觀入息長,入息短觀入息短]。出入息呈現自然狀態,那就是真理。(止靜—-週遭只有麻雀聲音)
有什麼指教嗎?掌握到要領嗎?
問:覺得自己的呼吸好像海浪一般,老師告訴我們不要執著境界,雖然很舒服、很愉快,可是沒有執著於它,所以我回來了,這是進入妄想了嗎?
 
答:師姐說她在觀呼吸時,覺察到自己變成海浪的感覺,是不是這樣?(是)對的,一定會有那種現象,因為身心五蘊都在波動。換言之,您已經觀察到身心五蘊的細微處,身心五蘊一直在變化,一波來一波去,呼吸像波浪一般時,代表身是波浪一般,若觀察到呼吸像這樣起伏,是呼吸比較順了。不必執著,可以繼續。一般人在觀呼吸時會緊張,想要改變呼吸。但一切要放輕鬆,不要改變自然,不要改變真理。呼吸快、慢,長、短,是波浪、不是波浪,統統是因緣所生法,是空性,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不二。當下去觀,放下就對了。只有一個原則,如果是用觀呼吸為修行方法,則注意力沒有離開觀照呼吸就對了。不管呼吸呈現任何情況,都不要理會,因為凡是有情況的都是生滅,都是有為法,都是三界六道的輪迴。繼續觀呼吸,不管任何變化,慢慢的你就能接受呼吸一切的變化。不管呼吸是長、是短,是冷、是熱,都是緣起性空,都是不二,整個都放下。本體都是緣起性空、畢竟空性。不要執著,智慧自然生起,將之應用於日常生活上,一切順境、逆境變化都接受,都是緣起性空,都是本來如是,都是大自然,都是真理。
最後用一般呼吸的方法再練習十分鐘,現在外面人聲吵雜,是很好的因緣來練習心如何不散亂,心永遠觀察自己氣息的出入。現在端身正坐,坐椅子的人不要靠椅背,將注意力專注在呼吸的出入上,觀察其變化,此即[止觀雙運]的修行法。即使有聲音,也是緣起性空,體會真理才能究竟解脫。
什麼是時間?時間是假的,是妄想,是分別心,只要體悟到真心,剎那即永恆,永恆即剎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早上剛來時要打坐十分鐘,好像有點長。但幾次的經驗後,覺得很容易,一下就過去了。但如果有妄想,十分鐘很難過,時間即是有,如果沒有妄想,時間就止息了;空間亦同。當無妄想、契入真心,體悟到實相般若的佛性智慧,空間就不存在了,此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一切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一切皆是真如、如來。時間、空間的產生是因為妄想,當修行越來越有成就時,妄想越來越少,時空、人我相、分別相、生死鴻溝、一切的苦樂煩惱都超越了,當下就是佛了。諸位成佛難不難?不難!諸位今天成了多少次的佛了?繼續用功!
(休息)
 

遠離煩惱痛苦的竅門
在日常生活中有煩惱、痛苦時,應如何面對?所謂的煩惱、痛苦,不是外境、魔鬼、風水地理、天氣、環境給我們的,是我們心(受、想、行、識一直在打轉)的作用,是妄想心一直在轉、在分別,而痛苦不得解脫。要解脫,就得離開妄想心。妄想心在何處?妄心在根、塵相接觸,內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觸外五塵(色、聲、香、味觸)加上第六意識(無始以來的業力習氣太重)的作用,開始連鎖反應,所以心一直在滾動、妄想,這是造成煩惱、痛苦的原因。
心就是在大腦中滾動,以現代醫學的研究而言,右腦是用於思惟,也就是說妄想是從右腦所生。有關心、意識的作用,可參考《意識的歧路》,是我翻譯的,是佛法與現代腦科學、心理學及精神治療學的比較研究。生理病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因心理有病,心理不健康所以生理才疾病。譬如說一般人都怕鬼,尤其七月份,很怕到墳墓去。在台灣,我很喜歡晚上帶大家去墳墓禪修。面對所謂的鬼,如此訓練後,其實並沒有看見鬼。鬼由心生,自己心中先有鬼,所以才有鬼的。心裡沒有鬼,一切都沒有鬼。
一切是假有,是因緣暫時有,甚至佛法也是假的,佛法只是眾生有病,治療眾生的葯而已,病好了,就毋庸再服藥,否則久藥亦成病。這些假的妄想、造作是來自阿賴耶識的業力習氣,無始以來執著為真,顛倒妄想,沒有看到 really real reality。只看到 reality,有時甚至連 reality 也沒看到。看到現象(reality)之人已是世間的智慧者,但依然輪迴。繼續修四念處,可證得 real reality,進一步修大乘的禪法則可證得 really real reality。
《意識的歧路》中談佛法與意識的比較,思考、妄想都是右腦的作用。如何遠離右腦?遠離第六意識在腦中的妄想,離開它越遠越好。現在有個要領,觀察一下!身體的部位離右腦最遠的是哪裡?是左腳,離開右腦最遠。因此當你煩惱痛苦至極,生病佛號無法提起或無法提起正念時,將注意力放在左腳大拇指上,就可遠離右腦的妄想。
現在大家練習,這也是修止觀的方法,坐著、站著、躺著、任何姿勢都可以,將注意力放在左腳的腳指頭上,現在大家專注在腳指頭!……是不是比較沒有妄念?如此就拉開了妄想。訣竅非常簡單。平常在走路時,無法觀呼吸也可用此法,將專注力放在腳指頭。煩惱來時,也是回到腳指頭就可以。
其他的法門也是一樣的道理,念佛、觀想、持咒法門都一樣。我們可依自己的根器、習氣,選擇契合的法門來修行,比較適合修的法門就是自己最好的法門,選擇那個法門持續的修。任何法門都可讓我們成佛,可是成佛的條件要發菩提心,否則只可證阿羅漢。同一個法門,沒發菩提心,修到成就是阿羅漢;發菩提心,修到成就是成佛。菩提心就是心量開闊,就是當不請之友。即眾生需要我,不必眾生來求我,我即去幫助,這才是空性。幫助眾生而不做幫助眾生想,三輪體空。修行之前先發菩提心,我已得到佛法的利益,要盡己所能,分享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因為一切都皆是不二、平等。
 

法報化三身的修行
是誰在綁我們呢?不是風水地理恧我們,是個人被自己的業力、習氣、妄想、無明、分別心緊緊的綁住,使我們不得解脫束縛。唯有自己才可打開內結、外結,即在任何當下都自在解脫,不受干擾,即使不能掌控環境也能掌控自己的心。西藏佛教有句話:世界各地不是有石頭,就是佈滿了荊棘,我們不可能把全世界都鋪上皮革、地毯讓我們走起來沒有痛苦,但我們可以剪下一小塊的皮革做成一雙鞋穿在腳上,走路就不會被石頭、荊棘刺傷,所以不要去管世界是什麼,只要管自己的內心有無契入佛性。佛性即法身佛的性、報身佛的性、化身佛的性。所以禪修就是契入法、報、化三身的佛性。
法身佛的佛性是清清淨淨一切皆無分別。
報身佛的佛性是展現清淨莊嚴的身與意,讓一切眾生都能歡喜。修報身佛就是讓自己變得清淨莊嚴,即修慈悲喜捨,有慈心、有悲心、有喜心、平等看待一切眾生的人一定是清淨莊嚴。
 

慈悲喜捨的修行法
練習時,端身正坐,身體不要靠椅背,放鬆身體,從頭頂一吋一吋開始慢慢放鬆至腳底,放鬆身外、身內,放下一切罣礙,既來之則安之,成佛就在當下。深呼吸,可以放鬆,調節心情,再回到呼吸上,以呼吸為媒介來修報身佛。心情平靜後,觀想吸氣時吸入宇宙能量、日月精華、一切世間善的事物,我們很有福報,能夠有因緣聽聞佛法、修持佛法,吸入一切善念、正念。呼氣時,將沮喪、煩惱、痛苦、無明、無知、壓力、不如意、挫折呼出。此為修慈的方法。
吸氣時吸入正面的、光明的、真理的能量;呼氣時呼出負面的、黑暗的、妄想分別的能量。如此反覆觀想,待內心淨化,[慈]心充滿時,呼氣觀想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友及眾生、一切對我們有傷害的眾生、冤親債主、有情、無情等,將[慈]心、關懷輸送給他們,如此我們就可得一分的報身佛佛性,清淨莊嚴。
修[悲]心, [悲]心從自己修起,願自己無始以來的無知、無明、業力透過呼氣、吸氣消融。呼氣時,將無始以來的煩惱障、所知障呼至虛空中,融化於空性。千年暗室一燈明,雖然無始以來在輪迴痛苦,但當下有了佛法,有了佛性的呈現,所有業障都消除了。罪性本空,罪性、業力儲藏於我們的內心(阿賴耶識)中,只要將這些負面的、無始以來的煩惱障、所知障呼出,罪性本空,業障當下消除。先淨化自己的業障,接著幫我們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友等一一消除他們的業障,將我們所理解的佛法、真理,透過呼氣輸送給他們,將他們的煩惱障、所知障吸進我們空性內心中。
如果有親友正在生病中,修此法門,功效特別大。吸進他們的病痛、煩惱,以自己的空性、悲心輸送給他們。不管是過去世、現世、未來世的父母,都與我們有甚深的因緣;乃至一切眾生、無情、器世界、善的、惡的,都滋養著我們的生命,願一切世間眾生離苦得樂,遠離煩惱無知。
[悲]心的修行完了,就修[喜]心的修行,從自己開始修起。我們多麼歡喜[人身難得今已得,中國難生今已生,佛法難聞今已聞,善知識難遇今已遇]。我們有瑕滿人生在此修行,多麼喜悅,即使有任何挫折、痛苦,也是幫我們消除業障。一切眾生、山河大地都在支持著我們,我們要歡喜並發菩提心,把歡喜送給父母、兄弟姐妹、親友、一切眾生、有情、無情,願一切眾生皆得歡喜。
修完[喜]心,要修[捨]心。[捨]心就是平等、放下,離苦得樂,最終連樂、喜、慈、悲也要放下,才是真正的[捨]、平等、三輪體空。
接著我們修化身佛的佛性,大乘的修行就是成佛,即證得法身佛的性、報身佛的性、化身佛的性。化身佛的性就是發菩提心,所謂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現在來修化身佛的性!如何體會化身佛的佛性,發自己的菩提心?菩提心是很抽象的,但是可以具體化,用[普賢菩薩十大願]來發菩提心。
大家請合掌,放鬆身心,以恭敬、真誠的心複誦普賢菩薩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請大家放掌。
化身佛的佛性難嗎?其實不難。只要信解行證夠了,了解化身佛的佛性,像普賢菩薩發大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時時刻刻不離普賢行願,就是在修化身佛的佛性。如此菩提心相隨,不管此生能否修行成就,往生後不管到任何地方,六道甚至西方極樂世界,普賢的十大行願都會跟隨著我們,而且以普賢願王領導著我們,一切受益,此為化身佛,不忘菩提心,常隨佛學。
今天一日修就到此結束,祝福大家精進修行,法報化三身同時成就!不難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