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3-般若空性禪觀

般若空性禪觀(十五)

鄭振煌教授主講
【般若空性禪觀第十支香】
這支香修《金剛經》的無相、無念、無住法門。如果諸位覺得有一點不容易,可改用《六祖壇經》的無念、無相、無住的修行法門。
如何修無念、無相、無住?先觀呼吸,讓心安住。而後提起觀照的心,也就是觀察三個對象,一個是念,一個是相,一個是住。
一、無念為宗
凡是意根生起的一切,包括惡念、善念、清淨念、無記念,都是屬於妄念。六祖惠能大師提出以「無念為宗」,無念者,於念離念。因此禪修時,當心安住以後,我們來修無念法門。
意根一生起任何念頭,我們就於念而離念。有任何念頭生起,立刻觀照這個念頭,這個念頭自然也就轉向,被我們能觀的心所取代,因此從心中生起的念,自然就不見。有了能觀的心,所觀的念就被能觀的心所取代,因此所觀的念也就不見。它是很容易修的,只要注意任何的起心動念,立刻提起觀照,這觀照的心就代替所觀的任何起心動念,不論是惡念、善念、清淨念、無記念,通通不見了。這個時候只有能觀——覺照、清明、正念的心,也就是佛性現前。
二、無相為體
無相法門如何修呢?凡是眼識上面生起的相分,於相離相。在禪修時,閉起眼睛,自然見到黑暗相。我們見到黑暗相,立刻起觀照的心來觀黑暗相,黑暗相就被能觀、覺照的心所取代。如果張開著眼睛,看到樹、看到人、看到山、看到任何事物,眼識中生起相分,生起似相,只要起一個覺照的心來觀眼識中的影像,那個影像也就不見了,只剩下觀照般若。
我們在禪修時,還可以聽到各種聲音,風吹的聲音、鳥叫的聲音、或車子經過的聲音、或鄰座同修的呼吸聲。各種聲音或大或小,聽到時,就是耳識上生起的相分,這相分蒙蔽我們的智慧。這個時候提起覺照的心,來觀所聼的聲音。覺照的心一生起,等於生起觀照般若,所聼的聲音也就被取代了。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上面生起的任何相分,都可以用這種方式,於相離相。
如何離相?生起覺照的心,相分也就不見了。有相分出現,而我們沒有覺照的心,真心和智慧被蒙蔽,被無明牽著走,就沒有觀到諸法實相。
無念為宗,於念離念。無相為體,於相離相。能觀照的心、清明的心、正念的心,也就是用般若智慧來觀,所觀的一切虛妄境界都會不見。
三、無住為本
心是本體,心是無所住的。要讓心永遠專注在某一個對象上,某一個所緣上,其實是達不到的,只能夠住一下子,那個心又移動了。心在移動、一直在變化的時候,不要喪失正念,就以覺照、觀照——觀察到心是無住的。不僅心是無住、不可住、不能住,連境界也是無住、不可住、不能住。心、境都是如此,心王法、心所法、一切色法也是如此。
真如心本來就是無住。真如心遍於一切時間,遍於一切空間,真如心不住於任何單一的法,它是真理,隨時覺照一切的事物。這是心性、佛性的特質,以無住為本。
六祖對於《金剛經》的體會,以非常簡單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三無修行法門來解說。
四、實相般若
修於念離念、於相離相、無住為本的真如心。在禪修中,如實的觀照一切念頭、一切相分,生起無住的真如心。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時刻提起無念、無相、無住。無念、無相、無住就是一切諸法的真相。
有為的心、心所、色法,以及無為法,都是畢竟空、本性空、自性空。因此提起觀照的能力而得到觀照般若,所見的就是實相,有觀照的般若必然可以得到實相般若。實相是所觀,般若是能觀。
如何以般若來觀實相?首先是文字般若。從聽聞善知識的開示,或研讀佛經,得到文字般若,了解觀的方法。了解法門以後,以觀照般若來觀照心法、心所法、色法、一切有為法,甚至無為法的涅槃境界。有觀照般若必然可以觀照到實相,這個時候的心,稱爲實相般若。
藏傳佛教大手印裡有根道果的理論,根是文字般若,道是觀照般若,果是實相般若;非常的直接,當下就可以證得中道實相,當下就可以成佛。如何能夠當下成佛?用觀照般若來觀一切有為法、無為法,觀到諸法的實相。有為法、無為法的實相,世間、出世間的實相,是非常直接的、有力的、積極的(positive)。
生心無住和無住生心,都是很有生命力的法門。生心無住是已經生起心,可是以清淨的心去對待。萬一還沒有開始修行,還沒有開始從事利他的事業,就要無住生心。也可以說無住生心是道,生心無住是果,有道必然有果,這種道是圓頓的道,是利己的道,是當下體空的道。因而有觀照般若,便當下具足實相般若。在無住生心之前,必須有根,也就是聽聞、思惟般若的教法,生起文字般若。接著無住生心,以般若觀照一切萬法,就是得到觀照般若。如果觀照到萬法皆空,就是證得實相般若而成佛。
我們現在開始禪修,先用觀呼吸讓心得定。以六祖惠能大師所教的方法,於念離念,於相離相,以真如為本體,當下一切無住,圓頓成佛。般若觀照,即相為體,即俗為真,即凡夫為聖賢,即輪迴為涅槃,即煩惱為菩提。
【般若空性禪觀第十支香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