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4-般若中觀禪觀

般若中觀禪觀(二)

鄭振煌教授主講
【般若中觀禪觀第一支香】
大乘與解脫道的禪修方法,其實是一樣的,只是方法多了一些內涵,變成有無量法門,各種所緣都可以當作是大乘修行的工具。同時也與解脫道的智慧一樣,只不過更加地伸展。
天臺宗、華嚴宗、淨土宗、密宗、禪宗的原理,都是離不開定慧等持,也就是止觀雙運,但強調的是煩惱即菩提、輪迴即涅槃、世間法即出世間法。當我們心還不能夠止的時候,要有方法讓心安止、專注;不安止、不專注的時候,產生不了智慧。等到心安住,智慧自然呈現。
一、諸法根本——緣起
解脫道的智慧是如實觀照五陰,或者身受心法;它是什麼,就如實的觀照,就可以了。這是解脫道的修行者,先修止而後修觀的道理。大乘佛法強調空性智慧,而空性智慧則首要建立正知見。正知見是從禪修中得到的,如果不禪修,不能夠真正體會空性智慧。
緣起正見是一切佛法的基本,也是人本佛教、人文佛教、人間佛教的根本。緣起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大家都可以體會這個道理,而且朗朗上口。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起,那麼出世間法有沒有離開緣起,另外安立涅槃呢?就大乘來說,是沒有另外安立的。佛在講緣起正見的時候,也說如實知五陰、身受心法,就可以證涅槃。以呼吸來說,能夠如實知呼吸的實相,如實見呼吸的實相,內心生起智慧,了解呼吸的真相,去除無明,不再造業,不受業力牽引,從此解脫生死輪迴。
修行就是從緣起下手的。緣起是一切事物生住異滅的原理,事的理就是緣起。事的理沒有離開事,是就事本身來觀察的,發現一切諸法的生住異滅、人的生老病死,這些現象本身有一個「理」存在。
以現代科學來說,一切都要有理。譬如,要讓柴火燒起來,一定要有氧氣,可燃物一定是乾燥的等等因素。又如化學所說,水是由氫氧和合而成,因此化學方程式2H2+O2=2H2O,和合而為H2O。水是事相,方程式是理則。理沒有離開事,了解這個道理,就是明了緣起的正見。一明了,我們就知道世間一切皆緣起緣滅,皆無自性空。
《般若經》所要談的就是這一點,緣起故性空,性空故緣起而已。理依事立,事待理成,發現事物生滅變化的原理,就是智慧,就可以解脫。
二、思惟修
禪修的方法有無量,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方法。如果要選擇最簡單的,就是觀呼吸,觀出入息,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你不要去改變呼吸,如實地觀察呼吸的實相,你會發現,它有長短、冷熱、通塞、滑澀的種種不同,它一直在改變,你無法控制它。比如,我要一直呼氣,把體內髒的東西呼出去,這是辦不到的。山上的空氣特別好,要一直吸進來,這也辦不到。可見得它是無自性的,它是緣起而性空的,它是本性空的。
體會這個道理以後,再去體會身受心法,眾生所執著的生命體到底存在不存在?這就是般若的觀照。般若的觀照,是先從觀到呼吸的實相而產生了智慧。如果你的心已經不雜亂,可以直接修心法,就是直接觀心所法。心所法是觀腦子裡出現的概念。所謂的觀,就是看著念頭的生住異滅,看著念頭的變化,然後尋找這些念頭為什麼會變化?為什麼會走掉?走到哪裡了?一直觀,也就是一直尋找這個念頭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念頭是怎麼產生的?我沒有想到這件事情,可是這個念頭卻出現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好好觀這個念頭。當心已經安定,直接觀心。
《般若經》完全是心法。前面借助呼吸或意守丹田等都是過程,到最後就要觀心。觀心,觀心理作用,腦子裡出現的任何念頭,好好地思惟。禪(dhyāna),玄奘大師翻譯為思惟修,這是從大乘唯識學的角度而言。如果是原始佛教解脫道,並不強調思惟,而是強調止和觀,從如實地觀照之中發現真理。大乘《般若經》的修行,強調的是智慧,也就是強調思惟修。對身心五陰,對自己的生命現象加以思惟,一直追究。有念頭,就一直追究這個念頭,注意這個念頭的生住異滅。
一開始不容易觀到念頭的「生」,也許念頭出來了,你還不知道。等到念頭變化時,你開始注意了,但是不要命令它變;讓它自己變化,思惟它為什麼一直在改變?它跑到哪裡去了?這是思惟修。
我們現在就開始。如果還有很多雜念,先觀呼吸。透過觀呼吸,讓心安止,後修心法,直接觀心。受、想都是心所法,受、想的源頭就是心。當然,觀身是讓身放鬆,得到輕安。身放鬆了,思惟心法,也就是我們腦子裡面浮現的任何念頭。
【般若中觀禪觀第一支香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