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4-般若中觀禪觀
般若中觀禪觀(三)
【般若中觀禪觀第二支香】
《般若經》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空性。所謂空性,是心裡要空,但現象不可以空,現象仍然是依著因果的法則在進行。
一、心性本淨
諸法因緣生,指世間法的苦和集(苦的原因);諸法因緣滅,指出世間法的滅和道。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指苦集滅道。在事相上,苦集滅道是在運作的、在進行的。眾生因無明而造業,所以就受苦;無明造業是苦、集,這是世間的因、世間的緣。
了解緣起的道理,轉無明為明,了知世間法的因緣,尤其是人生輪迴的因緣在於惑和業、無明和造業。因此必須建立正知見,了解一切是緣起,放下執著,心清淨,證得涅槃,這是出世間的因緣。在事相上,因果的關係仍然在進行著;可是在體性上,也就是自己的心性是不變的。心性清清淨淨。
心性本來是清淨的嗎?或者本來不是清淨的?心性是本來清淨的,只不過有無明的關係,使得清淨的本來面目有了雜染。部派佛教,有的主張心性本淨,有的主張心性本不淨。主張心性本淨的部派,也是與原始佛教一樣,只要去除雜染,心性就可以恢復本來面目。如果是主張心性本不淨的,也是認為只要去除本不淨,可以轉不淨為淨。
大乘佛法從般若中觀到唯識到如來藏思想,基本上都是講心性本淨。心性本來清清淨淨,所以一切眾生平等,與佛平等,只是佛已去除無明,眾生還沒有去除無明。修行,就是在去除無明,如此而已。
心性既然本淨,一切的無明,一切的造業就不是真實的。不是真實的意思,不是它們不存在,而是它們是虛幻的。只要了解無明造業是虛幻、是因緣生的,因為不是真實,不是本來的自性、本來的心性,只是一念無明,或某一些因素,使得無明產生。但它們是虛幻不真實的,因此是可以轉變的,《般若經》主要在抉擇緣起的正見。緣起的正見,就是心性本淨,只要安住於心的本性,就可以離一切分別妄想而證得安樂。
在禪修的時候,就依照這個原則,心性本淨,以清淨心來禪修。
身體會痠痛,要知道痠痛是緣起的,它是本淨的。會痛,表示坐太久,血氣不通,這是緣起。平常走路,不會覺得痛,剛坐下來也不痛,可見得它不是本來會痛的,所以痛是緣起。當你身體有任何感覺,知道它們是緣起的,不是真實的,就可以不執著。身體不痛,也不要執著。看別人坐得很好,也不要執著自己坐不好。別人坐不好,也不要執著自己坐得好。一切萬法都是本自清淨。
任何的感受、任何的念頭,有來有去,也都不要執著。即使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都不要執著,因為這些現象都是緣起、假有。記住一個原則,凡是出現的現象,本身就是空性。所謂生起現象,意即它本來是沒有的,因為某一些因素而出現;如果它本來就已經存在的,我們不會說它出現。本來不存在而現在存在,當然不是無緣無故的,是緣起的。既然緣起是本來沒有,為什麼又要執著現在有呢?你要回到本來的面目,回到心的清淨。
二、究竟自淨其意
諸位讀《般若經》,學會不執著自己的修行,學會日常生活和工作時不執著,可是記住還是有因果關係。事相上是有因果,體性上是清清淨淨。換言之,就身語意三業而言,身語二業,行為、語言一定要慈悲、要善,要對眾生好、對自己好,而且意業一定要清淨。先由意的清淨開始做起,任何的起心動念和發心都是清淨光明,表現出來的身和語也就會清淨光明。
修行的過程,先練習諸惡莫作,而後眾善奉行,最後自淨其意。般若就是自淨其意,了知一切法是緣起、是無自性,一切法是生滅無常、是無我的。般若是究竟的自淨其意,把自己的意念、看法整個清淨,也就是不執著任何一端;有、空不執著,善、惡不執著,連中也不執著,了解它們的實相。
我們在禪修的時候,對任何善的現象、惡的現象都不要執著。連不執著也不要執著,隨順因果關係的法則來運作。一方面心清淨,解脫自在,一方面又能夠表現在行為、語言上,利益所有法界的眾生。
只要有任何的念頭,就是世間法,就是輪迴痛苦的原因。即使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時候,仍然是有煩惱痛苦,仍然是輪迴。但是世間法的善一定要做,雖然這還不是出世間法,還不是佛法。佛法一定要自淨其意。不要認為我是為你好,所以我才這麼做。這是煩惱的來源,不僅自己煩惱,也讓對方煩惱。一定要內心絕對的清淨,連清淨也不執著。用在人際關係、工作、禪修上,是非常有力量的。自淨其意,自己的心意絕對的清淨,就以這個原則來禪修。
我們現在是在學習《般若經》,為學習般若而來禪修,這可以應用於所有的禪修方法。禪修的結果要自淨其意,就如般若的思想,了知一切皆緣起而性空。
【般若中觀禪觀第二支香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