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4-般若中觀禪觀

般若中觀禪觀(八)

鄭振煌教授主講
【般若中觀禪觀第五支香】
一般對《金剛經》的理解是談空,破四相,無住而生其心,一切皆無。很多人完全誤解《金剛經》,談空好像可以破邪,可以破除很多的魔障,所以如果碰到逆境,就要念《金剛經》;如果有煩惱,就要念《金剛經》。但事實上,《金剛經》是要我們以般若波羅蜜來行菩薩道。
一、賢聖之別
《金剛經》佛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證悟無為法是賢聖的標準。世間有為法的名、利、財富或壽命等福報,是有所分別的。有所分別的,都不是賢聖。儒家所稱的聖賢,不是以財富,也不是以職位,宰相或諸侯,甚至帝王來定義的。孔子沒有當過國王,不是有財富或修道成仙的人,卻被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完全是因為他的高尚人格,以及無我的精神。
無為法是出世間的法,亦即勝義、真諦法。佛教所言無為法,指的是空性、真如、清淨。一切賢聖,皆以清淨而有差別。賢聖所證悟的境界固然是相同的,但是階位、寬狹有所不同。
所謂賢,指資糧道、加行道、見道的修行者,即所說的三賢位。所謂聖,是證悟空性之後,從初地一直修到十地,而最圓滿的聖是指佛——妙覺。賢聖皆以證悟空性的程度、範圍而有差別。三賢位在資糧位、加行位時,還沒有見空性,見道位剛剛見空性,只是理悟,可是已經走向證悟空性,走向證悟無為法。證悟空性,稱之為初地的菩薩,這時才是真正的賢聖。
《金剛經》提到:實有須陀洹嗎?沒有。所謂須陀洹,即非須陀洹,是名須陀洹。有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嗎?沒有。所謂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即非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故名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有沒有佛法呢?沒有。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
《般若經》雖然一直在談空性,有為空,無為空,但並不是教我們戒定慧都不用修持。固然本性是清淨的,就如來藏思想所說,一切眾生本自清淨,本具佛性。但佛性、清淨心沒有透過戒定慧的修行,仍然無法顯現,有如虛空本來是清淨的,但被烏雲遮住,如果不去除這些烏雲,還是看不到虛空的本性,顯現不出虛空的自性。同理,我們的佛性、清淨心被無明煩惱遮住,如果不去除這些無明煩惱,我們的清淨本性還是顯現不了。讀《般若經》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修行的法門是空性,證果是空性,煩惱是空性,一切眾生也是空性,就認為什麼都不必做,由此變成方廣道人。沒有錯,一切皆是空性;但是,如果不修行,是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或菩薩的不同位階,甚至到佛,有的是在學習證空性,有的是已證空性,但證空性的範圍有所不同。有的已證悟到人我空,但沒有證悟到法我空。有的已證悟到人我空、法我空,但是般若波羅蜜還沒有證得,智慧還沒有圓滿。從布施開始修行,有財布施、無畏施、法布施的差別,有所生心、無住生心的差別。持戒比布施難,忍辱比持戒難,精進比忍辱難,禪定更難;修行的次第,由簡單的修,一直練習。菩薩行,是用般若智慧引導我們利益眾生的。
二、禪修要領
禪修是空性,禪修所得到的境界也是空性,雖然如此,但還是要禪修。不禪修,仍然是在有為法當中,沒有證悟無為法。因而禪修的時候,必須有方法,可是,想要讓自己清淨,沒有罣礙,智慧圓滿,不可以執著法是真實的,要知道它也是空性。
禪修必然會讓身心有所變化,內心會越來越輕安,身體也越來越輕鬆,繼而會有種種的現象出現。會聽到很微細的聲音,會看到很微細的東西,心裡會有自己想像不到的境界出現。既不能否認它們存在,也不能把這些都當真,存在卻是無自性,是緣起而有的,因此一切都不可以執著。
請諸位注意:連不可以執著,也不可以執著。換言之,有壞的現象出現,表示禪修的功夫不夠,沒有掌握到禪修方法。如果身心輕安,入初禪以上,有樂的受,有樂的想,有樂的行,色受想行識都轉向樂的、好的、善的現象時,不可以執著,一執著就受困於五陰魔。這要拿捏得非常好,一方面不可以執著禪修,可是又不能沒有禪修;一方面要有禪修,但是又不能夠執著有禪修。不能執著是我在禪修,有禪修的法門,有禪修的境界;可是,又不能沒有好的境界。身心有好的境界,才表示修行找到要領,但是,又不可以執著。
如果修行不得要領,身心會越來越粗重、越來越多妄想、越來越多煩惱。讓自己身體坐到骨盆異位,或是生了疾病,這也不對。如果身心五蘊都變得不好,表示要小心,修行不可以執著太猛,否則身心會因此受創。
既要禪修,又要知道如何讓身心輕安,進入禪定,又不可執著產生喜樂、捨受、滅受想盡定等境界,這就是禪修的要領。
三、修證實相般若
禪修要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的,不要有任何分別心,這是修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不要分別修或不修,常或無常,淨或垢,大或小,善或惡;總之,一切現象皆無自性,一切皆空性。
實際的練習般若波羅蜜,在面對一切境界時,不起分別心,這就是觀照般若的應用。如果時時刻刻都不分別,時時刻刻都能夠維持絕對的清淨心,這時就是實相般若的證得。所以實相般若也不是很難修,只要時時提起觀照般若,不論見聞嗅嚐觸,每一個當下都要保持清淨心。千萬不要起分別,一起分別,就是妄想,就是顛倒,就是輪迴。保持清淨心,才能夠究竟解脫自在,般若圓滿而慈悲,真正利益眾生。
現在就練習,既要有、又要空,空有不二,有為無為不二,這樣才能利益自己,利益一切眾生。
【般若中觀禪觀第五支香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