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4-般若中觀禪觀

般若中觀禪觀(十)

鄭振煌教授主講
【般若中觀禪觀第七支香】
一、不住而住
六祖惠能大師完全開悟,接受五祖弘忍大師授予衣法,對於自性的描述是基於《般若經》的。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句「何期自性」。他如何開悟的?五祖對他講解《金剛經》,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一開始須菩提的問題:「菩薩發了要成佛的心,如何降伏其心,如何住其心?」所以世尊讚歎:「你這個問題真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不住於我,不住於我所,不住於法,不住於對,世間法皆不住,出世間法也皆不住。一切法皆不住而生其心;一方面不住,可是一方面又要生其心,這二者要平衡。
雖說相是緣起,可是了知一切法是空性,自己的內心清淨無住,而生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所謂的無住,按《金剛經》解釋,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不住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一切法的自性是空,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既然空,就不可住;既然空,就不可得;既然空,就不斷變化。不斷地變化,如何能夠住呢?
「我」不可得。在五蘊中尋找不到有我,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找不到有我,在一切諸法中也尋找不到。我只不過是身心五蘊的假合而已,一切皆不可住。惠能大師在聽聞五祖為他說明《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
諸位要注意,惠能大師在客棧聽人持誦《金剛經》,言下若有所悟。等到他在五祖座下,在碓房做了八個月苦工,動心忍性,磨練他的空性見。一切都要安忍,都要降伏其心。所以,神秀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後,他才有另外一種體悟,一切法是空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至於空性起大用,是直到聽聞五祖解釋《金剛經》的本意,他才言下大悟。從外相上來看,並沒有經過聞思修,或者戒定慧的過程,但實際上,他已經在磨練,讓他從《金剛經》得到的智慧更加圓滿。他就感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空性。
二、空性正見
像《般若經》所說的,不要把色聲香味觸法看成是常或無常;不要看成是有或無;不要看成是生或滅。不僅對世間法,不可以有任何一端的見解,同時對出世間法,也不可以有任何一端的見解。如果認為出世間法是實有,當然是對的,因為佛說苦集滅道,要發出離心,要修戒定慧。但是,出世間法執著為有,只能證阿羅漢果,入無餘涅槃,真正的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出現於人世間,整個滅掉。不是說整個滅掉,就都沒有了,而是回歸於自性,不再有身體的示現。真正的涅槃,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空,是清淨的。
執著涅槃為實有,就會討厭生死的人世間,不肯入世了,如何得到智者、解脫者來教導我們呢?怎麼能聽聞正法呢?所以,《般若經》為著令正法久住,為著令聲聞的修行者能夠提升到成佛,才會提出一切法皆空。
空性,並不是一切法不存在,而是內心對待一切法,要以空性見。一切法皆無自性,一切法皆不可得,因為一切法一直在生滅。所以生並不是真實的,滅也不是真實的,一直在變化。既然一直在變化,怎麼能夠說A永遠是AB永遠是B呢?它是緣起。也就是說,一切諸法實相是畢竟空,一切諸法沒有任何的真實相,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都是對待而有,而且是無常迅速變化。
三、清淨自性
只要禪修,就能夠體會到這一點。身體不會有明顯變化,但是受想行變化刹那,為什麼妄想那麼多,自己的心那麼不安定?尤其是意識,找不到一個不變的受想行識。所以,要用清淨心對待自己的受想行識。相同的,也要用清淨心對待色法,因為色身還是會老、病、死。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空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為是空,所以才具足一切的妙用,一切的萬法都有它的可能性。如果不空,永遠不會有新的展現。如果一直倒水進杯子,裝滿了,它就會溢出來,當然就裝不進新的東西。只有一切萬法的自性都是清淨,都是空相,才能夠具足無限的潛能。一切萬法的自性,本不生滅,因為自性不可得,哪裡有生住異滅呢?所謂的生住異滅,是有來有出、有變化的。自性是清淨,是空相,如此能生萬法,一切的萬法都在畢竟空中因緣和合而有。
因為完全清淨,才有可能成佛利益眾生。只有清淨心,才能夠展現無窮盡的潛能。一切的潛能都在智慧之中,而這個智慧就是我們的自性,也就是清淨心。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有六十兆的細胞,但用不到百分之五?因為我們的成見。一有成見,佔據一個位置,就不可能開發。只有在智慧的定中,潛能才能夠顯發,最安定的就是清淨心,也就是空性。
六祖的無相偈:「心平何勞持戒」,不是教我們不必持戒,而是心平,唯有真正的清淨,真正地了解諸法是空性,否則會分別生、住、異、滅,或這個大、這個小。心真正的平,自然能夠守戒,因為能生萬法,知道因果的關係。
從《金剛經》延伸到《六祖壇經》,從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不可得,教導到清淨心。所謂的清淨心,不論身心如何的變化,都不要有所分別;產生執著,是不對;產生煩惱,也是不對,一切只是真如。清淨心對待所有的境行果、因緣果,一切法的自相是清淨的。
修行一定要清淨心,不要執著,一切皆放下。照常使用習慣的禪修法,但是用清淨心對待,一切皆真如。
【般若中觀禪觀第七支香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