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4-般若中觀禪觀

般若中觀禪觀(十一)

鄭振煌教授主講
【般若中觀禪觀第八支香】
一、般若波羅蜜具戒和定
有真正智慧的見性者,一定有真正的戒和定。從六祖惠能大師的生平故事,看得非常清楚。當六祖惠能在客棧中聽聞客人誦《金剛經》後,急著想去黃梅見五祖弘忍大師,可是要先安頓好母親,這就是孝親的戒。有人送他十兩錢,當做供養母親的資糧,這就是守戒所得到的功德。當他得到衣法之後,在獵人隊中十五年(有些版本說五年或十三年),獵人隊是殺生最多的地方,他看到被捉的獵物,如果還活著,就偷偷放掉。有人問六祖:「獵人吃肉,您吃什麼呢?」他說:「吃肉邊菜。」這又是一種戒的呈現。因為六祖已經見性,智慧圓滿。
六祖如何得定?他告別母親,走了三個月時間,到達湖北。五祖問:「汝何方人?復求何物?」你是哪裡人?你來這邊做什麼?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不求餘物,惟求作佛。」嶺南在廣東,現在的新興縣韶關。只求成佛,對於衣缽、祖位,世間的一切,都不追求。這是非常深的定力,才敢這麼回答。像我們一碰到大師,都會發抖,哪裡敢說惟求作佛?五祖質問:「你是猲獠,怎麼堪作佛?」猲獠沒有文化,怎麼能夠成佛呢?可是,惠能在這當下,內心非常的定。為什麼他心中有定?因為聽人誦《金剛經》後,對「空」有些體悟,已經見性,悟到一切皆不可得。所以,惠能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怎麼會有南北差別呢?」
五祖原本還要引導惠能,看他是不是只會戲論,沒有真功夫,但是看到旁邊有其他的弟子在,就趕快把他叫到廚房去工作。廚房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修行的第一步就是下廚房,能夠進得了廚房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這下與惠能「惟求作佛」似乎有所違背,如果是一般人,就會懊惱:「我不是來做勞務的,我是來求成佛的。」惠能已經見空性,他就回答:「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未審和尚教作何物?」不知道大師還要我做什麼事呢?這是有智慧的明心見性者,一定得大定,就像將軍輪刀上陣而不亂。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外面的敵人,而是自己。因為人總是有無明,總是有妄想,總是有自性見。從六祖惠能的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到,一位真正見性者,真正了解空性,他必然有真正的戒、真正的定。
從傳記裡,看不出六祖出家以前曾經修行過,得祖位衣法時,也還是在家人,而且是二十四歲的年輕人。為什麼不是神秀大師?這又突顯清淨性。一切皆是清淨,一切皆是空性。不見得出家修行,就一定比在家修行功夫深。這是真平等,這是空性。
二、智慧空性最為重要
在《般若經》中,是以見空性為最重要。先見空性,掃蕩一切的邪見、自性執,掃蕩既有的成見,才能夠起大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如果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觀念、成見、想法、自我中心,怎麼能夠利益眾生,能夠修菩薩道,能夠成佛呢?所以《般若經》是先空而後有。先空掉一切的自性執,了悟空性,這是最高的正知見。
了悟空性,生起妙有,發揮大作用。內心完全清淨,不執著任何的外相,不起任何的分別,破除你我他、辛苦不辛苦、該做不該做等等的分別,沒有我在為你好、我在服務當義工的我執。隨順因緣做事,得到無比的快樂自在,如行雲流水,這就是真如。
印宗法師問六祖惠能:「您的老師都教些什麼呢?」他回答:「指授即無,唯論見性。」見什麼性?當然是見一切諸法的本性,一切諸法都是空性,只有見空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見空性,自己就還有執著成見,有所罣礙。如果很傲慢,或有瞋恨心,即使拿很多的金錢幫助他人,都會令眾生有不舒服的感覺,反而讓事情辦得不圓滿。「不食嗟來食」,接受傲慢的人幫助,怎麼會舒服呢?如果自己沒有見空性,自認為的好意,稍不注意就會引起眾生的難受,眾生不可能解脫的。
《般若經》是完全見空性。《六祖壇經》除了空性之外,還加上如來藏的思想。後期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門,都是建立在空性之上,沒有空性就沒有大乘佛法。空性是為著讓智慧圓滿,同時慈悲利益眾生,如此而已!讓大家都能圓滿成就佛道。而佛道也是空性,所以也要行佛道而不執著佛道。
繼續打坐。記住:智慧空性最為重要。
【般若中觀禪觀第八支香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