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5-唯識瑜伽觀

唯識瑜伽觀(八)

四、五位百法與五種唯識學
——人生宇宙真相的描述
(一)彰顯阿賴耶識最勝
不論是《唯識二十頌》,或者《唯識三十頌》中的「唯識」,在梵文都稱為vijñapti-mātratāmātratā翻譯為唯,最重要之義;vijñapti翻譯為識,指心的作用已經變現,產生異熟變,也就是心所法。唯識在《二十頌》、《三十頌》中,指的是「唯識表」,阿賴耶識的種子已經起現行,有了見分、相分,因此有了對待。
相分是似相分,相似於外境界的影像,由於見分取著,產生分別、執取、認知的作用。凡夫將似相分當成是外境,其實外境是地水火風各種的因緣假合而有的。眾生不理解這個道理,認為外境實有,合乎我們喜愛的就貪,不合乎喜愛的就瞋,情緒隨著境而痛苦不安。
唯識學的根本大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都是世親菩薩所寫,文字非常簡單,翻譯者都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精通梵文、精通中文。可是,玄奘大師翻譯vijñapti-mātratā唯識,沒有翻譯成唯識表,或者唯識現,或按義翻為唯變唯識,這是因為玄奘大師對此另有深義。
唯識學中,對於人生宇宙真相的描述,以《百法明門論》為基礎。所謂的百法,是把我人生命體,我人所依存的環境,整個加以分析有一百類。這一百類又可以歸納成五大類,再濃縮成二大類:有生有滅的有為法,以及無生無滅的無為法。
《百法明門論》安立五位,有為法四位及無為法一位,其中心王法一切最勝。一切的諸法,以心王八識為最勝,作用力最強,萬事萬物不離此心。玄奘大師沒有將唯識翻譯成唯識表、唯識現的原因,是為彰顯阿賴耶識,乃至於整個八識的重要性。
《唯識二十頌》云: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應。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髮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大乘唯識學安立三界唯識——三界唯心造、萬法唯識現,並非外面的山河大地是我們的心所造。三界唯心造,指阿賴耶識的心,乃至於整個八識,包括心所法在內,由種子產生因能變、果能變,種子變現出「現行」,就有見分、相分。見分是能見、能觀、能分別的作用;相分是被觀、被認知、被覺受的對象,不是外面的山河大地而是心識內的相分。
首先要了解,一切的物質,即色法,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有。所以先肯定一切環境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存在的。世界無常變化,因緣生因緣滅,根本不是真實存在。但是凡夫不知道這個道理,總把萬事萬物當成真實存在,包括無情的山河大地,以及其他眾生所造作的行為。即使是我們所討厭的人,要覺知他們所造作的身語二表業都是虛妄的,是他們的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起的現行。我們只看到果,沒有看到產生眾生身語二表業果的因緣,而這些因緣是從過去世所熏習來的。
(二)熏習轉變萬法現
日本良遍《觀心覺夢鈔》卷下,以二義詮解唯識:
1. 熏習道理
即「現行熏種子」。身語意三業現行造作,熏習阿賴耶識種子習氣。
2. 轉變道理
即「種子起現行」。過去所熏習的身語意三業的種子,產生轉變。轉變有因能變,果能變。因能變,指過去所熏習的無明種子,變出八識;果能變,指八識變出見分、相分。
眾生不知這二種道理,將萬物境界所呈現的果,當成是真實的,無視果所依的熏習道理和轉變道理。不知無始以來所有的經驗,都影響著現在的認知;眾生的語言、眾生的行為,都不離過去所熏習的種子習氣。我們只有看到果,就把果當成是真實的,因此就對眾生的身語二表業產生強烈反應,不是貪就是瞋。貪,是自己的粘著,自己痛苦而已。但是產生瞋,傷害對方,也傷害自己,造成非常不愉快的氣氛環境。就蝴蝶效應而言,自己的瞋心影響整個的世界乃至法界,所有的有情、無情都會因我們的瞋心而受到破壞。
眾生不了解熏習道理、轉變道理,所以唯識學才苦口婆心的安立五位百法。心王法,有八;心所法,有五十一;色法,有十一;色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這四種是有為法,而四種所顯現的是無為法,有六。
(三)唯心無境義
《百法明門論》云: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法,三者色法,四者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一切最勝故,心所應故,二所變現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故。
一切法可以概略分成五種: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心法是一切法中最重要的,心所有法與心相應,色法是心法和心所有法變現出來的,心不相應行法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三者的分位差別,無為法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四者所顯現的真如道理。在此不細說百法內容,僅就重點言之。
五位 百法 行相
有為法四位 一、心法(八識心王) 一切最勝故(一切法中最重要的)
二、心所有法(五十一種)分六:1.五遍行2.五別境3.十一善心所4.六根本煩惱5.二十隨煩惱6.四不定 與此相應故(依八識心王而起,與心法相應,種子起現行。)
三、色法(十一種)分三:1.五根2.五境3.法處所攝色 二所現影故(心法和心所有法所變現的前塵影事,即名言種子所變起的相分。)
四、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 三分位差別故(本身無體,依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的時間先後與空間位置而假名安立。)
無為法一位 分六: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四所顯示故(前四位有為法當體即是無為,故唯識是不有不空中道了義教。)

1. 有為法四大類
有為法,詳細分成四大類:心法、心所法、色法、色心不相應行法。這四大類詮釋有情眾生,以及眾生所依存的環境。
1-1. 心法
心法,心王法。一切萬事萬物、有情無情當中,作用、功能最強的就是心王。心王指八識,八識當中功能最強的是第八阿賴耶識,它是主宰。整個的人生宇宙,都不離心識的作用。因此,玄奘大師將梵文vijñapti-mātratā翻譯成唯識,提醒我們,雖然是唯識所變起,它已經識變、識現了,但是不要忘記,心王法是一切最勝故。
1-2. 心所法
有六位: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心所、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四不定。這五十一種心理、精神的作用,是心相應故。心是指心王,尤其是指阿賴耶識儲藏的種子習氣。心所法的顯現,不離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習氣。現代教育心理學所說,你接觸的訊息,在你心裡產生的想法,就會印記在心中。如果所接觸的都是苦、業障、人生很無奈、或娑婆世界都不好,阿賴耶識熏習的就是負面的種子,所呈現的心所法,也一定是負面的世界。
舉個例子,隔壁道場正在舉辦青少年暑期活動,他們上課是教導如何孝順。現在的小孩子不知道孝順父母親,所以他們教孝順、容忍、尊重,彼此合作,彼此相愛。兩天的課程要建立青少年的品格,依於儒家的思想安立人乘法。他們教育的內容,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把人的本分做好,熏習在青少年的心中。這些青少年走過我們喝茶的地方,每一位一定鞠躬禮貌的稱呼阿姨好、伯伯好。反而是我們學佛人經常聽聞三界是苦,娑婆世界是糟糕的,孩子是冤親債主,這種熏習變成種子。我們的負面認知變成夫妻、親子、兄弟姐妹都是冤家,都是生死輪迴牽絆的原因。
唯識教的是中道,不要忘記中道的真理。中道才是學佛最應該要注意的重點。大乘唯識學,從認知的角度,告訴我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眾生在認知境界時,只有看到境界的果,沒有看到境界的因緣,不知道我們如此覺受境界,認知境界,被境界所影響,是因為阿賴耶識中有種子習氣。如果過去所熏習的種子習氣,都是悲慘的、分別的,現行的必然是負面的。如果過去所熏習的是孝順、尊重、合作、彼此和平相處、有禮貌等等的種子,現行也一定是積極正面的,這是體用關係——體能發用。
心所法,是我們內心的認知,與心緊密相契合。身語意三業都不離阿賴耶識中所熏習的種子,這稱之為vijñapti-mātratā,突顯阿賴耶識的重要。
1-3. 色法
色法,二所變現故。二,指的是心王、心所。心所法是心王已經從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異熟變(因能變、果能變),變出見分、相分,相分就是色法。我要強調的是:眾生所認知的色法,其實不是外境的色法,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的相分。如果是外境的色法,我們可以透過分析,它們是地水火風四大,它們是一百零九種化學元素所構成的物質。大乘更進一步分析,這些化學元素呈現不穩定的量子狀態、粒子狀態,也就是空性的狀態。
色法,不是指外境的色法,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乃至於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相分,都是心法、心所法所變現出來的
見分、相分是什麼呢?見分是心的認知能力,相分是所認知的對象。相分是從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異熟變所變出的。阿賴耶識所執持的種子,有名言種子、業種子二種,也就是過去的學習和經驗。譬如,這個名為水晶觀音像,這個名為木桌子,這是草,這是花……名言種子沒有善惡之分,只是假名安立,表述某一個色相、某一個環境。我們學習的記憶儲存在阿賴耶識中,當我們接觸到類似的環境時,阿賴耶識中的記憶浮現,也就是異熟變,種子就表現其作用。
所謂的色法,指相分,指過去的名言種子所變起。色法有十一種,都是心王法、心所法所變現。
1-4. 色心不相應行法
有二十四種,三分位差別。既不屬於心法、心所法,也不屬於色法,而是這三者的分位差別。也就是,它本身沒有體,依於心法、心所法和色法這三者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生住異滅的過程中,或者空間(前後、左右、上下)彼此相對的方位中,差別假立。
心法、心所法、色法、色心不相應行法,四者屬於有為。有為是緣起緣滅,因緣有就起,因緣滅就消失。因緣,不是指外界的陽光、水分、土壤。所謂的因,指阿賴耶識及阿賴耶識的種子。阿賴耶識的種子,稱為種子依緣。阿賴耶識是識體,我們一有了分別心,產生無始無明以後,清淨的真如心就有了染汙,假名阿賴耶識,稱為根本依緣,這是眾生認知外境最主要的因。
所謂的緣,指其他的等無間緣、增上緣和所緣緣。等無間緣,指念念相續,前念不間斷引出後念。增上緣,包括第七識的染淨作用,第六識的分別作用,前五識的了別作用等等。我們作意外境,外境的存在勾起阿賴耶識的種子異熟變出相分,這也是增上緣。所緣緣,指八識中的相分——見分所緣,稱為親所緣緣,並非指外境;外境則稱為疏所緣緣。
2. 有為彰顯無為
雖然有為法的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一直在改變,但它們所要彰顯的就是無為法,有也就是空。這是唯識學的要義。
所謂的有為,就是有造作,都是有因緣果報,都是相續,息息相關的。相用不斷在變化,離常與無常二端。因緣果報是相續在變化的,瞬間都不同,所以是無常;但也不能說它們不存在,它們是有瞬間的存在,虛妄的存在,因此是常。常無常才是中道見。
有為法所要顯現的就是無為法。現象是有為,有生有滅,相續流轉;無為是指現象的體性。法相是有為法,法性是無為法,現象是依體而有,因而中道見是離常、無常二邊。法性是離我、無我的邊見,外道邊見有我或者無我,佛法的中道見是我無我。
當我們生起無始無明,一有認知,即使是最微細的概念——空,這都是無明,就是有我。因此,我們應超越「有知」的執著。當然已超越「有」的執著,連「空」也不可執著,最微細的無明也要超越放下。有我,還有一個微細的概念;無我,超越根本無明、無始無明。無我,指般若智慧所觀照到的諸法實相。如何解脫?必須了知一切法畢竟無我、畢竟空。
有為法所依的體性就是無為法。無為法,般若智慧觀照我無我,不執著我,也不執著無我。離開我的執著,觀照到無我,雙照我無我。也就是,般若智慧雖然了知一切法的體性是無我,可是也不否認一切法無我之中,因緣和合所產生的假我或虛幻現象。雙照空有,雙照我無我,雙照常無常,不偏於一邊,雙照雙遣。完全觀照體相用,所以無為法是四有為法(心王、心所、色和心不相應行法)所顯現出來的,有為法的所依就是無為法,而無為法不離有為法,有為法的當體就是無為法。
唯識學提醒我們學佛不必逃避現實,學佛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是在每一個當下。無為法就在有為法當中,煩惱也罷,快樂也罷,所呈現的都是涅槃寂靜。痛苦、瞋恨、不安、焦慮、沮喪、躁鬱等,這些都是有為,其體性都是無為。有為所顯現的就是無為。
接受一切的境界,安然面對一切的果報,因為果報已經因緣和合而呈現了。果報是無法逆轉的,由於過去的因緣相續變化,呈現出現在的果報。過去因為無知,不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過去因為執著常或無常、我或無我、有或空等等的邊見,才形成現在受到境界的影響而痛苦不堪。
我們了解唯識學,一切皆唯識所變現,是心識在詮釋這個世界。使我們快樂的,使我們痛苦的,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自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如果口袋裡面裝的是美鈔和臺幣,拿出來的就是美鈔和臺幣;如果口袋裡面空空如也,再怎麼拿也拿不出一毛錢。阿賴耶識中如果是空空如也,拿出來的就是空。換言之,世界完全是虛妄的,都是眾因緣假合的。哪裡有真?人生只是一場戲,戲演完了,就走了,有什麼好罣礙,又有什麼好執著的呢?當下就是佛,當下就是解脫。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離開有為法,想要尋覓無為法,就好像尋找虛妄的兔角一般荒謬。
(四)五思想徹知唯識整體
大乘唯識學的思想,可以歸納為五類。認識這五類,就知道vijñapti-mātratāvijñāna-mātratā在梵文中是不同的意思,可是中文都用「唯識」來翻譯。玄奘大師精通梵文、中文、佛法、修行,無人出其右,翻譯為唯識,所要彰顯的是法相唯識學中的阿賴耶識,強調阿賴耶識中種子的觀念。
接受資訊很重要,我們給孩子的學習環境,學校、社會、家庭的環境都非常重要;甚至於懷孕期間,胎教也是非常的重要。這是玄奘大師翻譯vijñapti-mātratāvijñāna-mātratā為唯識的原因,強調阿賴耶識,強調熏習的道理、轉變的道理。過去的熏習,現在轉變為對外境的認知。
大乘唯識思想,歸納為五類。
1. 「唯一心作」的唯識
《華嚴經‧十地品》第六地說: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三界是虛妄的,一切境界由地水火風所構成,哪裡是真實的?即使是人的心理作用,也是依他而有的,唯是一心所作。一心,在唯識瑜伽行派,指阿賴耶識;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指業感緣起。心感召的世界即造作業力的呈現,這就是「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的原因。
2. 「即心所現」的唯識
《解深密經》卷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