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5-唯識瑜伽觀

唯識瑜伽觀(十二)

鄭振煌教授主講
【唯識瑜伽觀第七支香】
這一支香練習唯識三性觀。
第一、遍計所執性,要觀到相無自性性,理解一切法相,非常非斷,非空非有。
第二、依他起性,要觀到生無自性性,了解一切法性,相是由性而生的,用是由體而生的。一切諸法,現象上雖然說是眾因緣和合所生,我們觀它的體是無自性性的,生是無自性性的。生是由過去所熏習的種子為因,還有現在種種的條件為緣,因緣和合所生。所以,生不是自生,不是自己獨立可以生,而是依於眾因緣而生。因此,依他起性,是依其他的因緣而生起,但是這種生起不是真實的,稱為生無自性性。
第三、圓成實性,等於依他起性減去遍計所執性。一切諸法生起的時候,不要有遍計所執性,用般若觀照,以超越的心,遠離一切執著分別。觀照圓成實性,觀到勝義無自性性。遍計所執性是錯誤的心所,依他起性是有為法,相對於有為法,圓成實性稱作無為法。
勝義即是無為法,無自性性。無為法是心法、心所法、色法、色心不相應行法四種有為法所顯現的體性。因此,無為法沒有離開有為法,有為法無自性性,虛妄不實;無為法也是無自性性,也不是真實的。哪裡有涅槃寂靜要去成就的?涅槃寂靜在哪裡?涅槃寂靜在生滅的有為法當中,在心法、心所法、色法、色心不相應行法當中。如果沒有有為法,不能夠顯現無為法!如果沒有生死輪迴,不能夠顯現涅槃寂靜!怎麼能離開生死輪迴的娑婆世界,證悟一個涅槃寂靜的境界呢?怎麼能離開眾生而成就佛道呢?怎麼可以逃避這個世間,而成就出世間呢?
圓成實性即勝義無自性性。勝義,即真實性,即第一義。第一義,指畢竟空,空有不二。既然空有不二,依有而假名安立空。空無自性性,空是依待有而有,有為法的體,稱之為空。空是有為法的所依,勝義是世俗義的所依。猶如山河大地、一切萬法要依空而安立。我們所做的夢境、妄想、一切起心動念,都是依於清淨的心性而有。心性是勝義無自性性,不能說實有心性,如果實有心性,心性變成世間法、有為法。所以,勝義是無自性性。
這是唯識三自性,唯識三無自性性。
三自性即三無自性性,三無自性性沒有離開三自性。利用唯識三自性、唯識三無自性性觀待一切人事物。平常我們就要思惟三自性及三無自性性。
第一、如何觀遍計所執性、相無自性性?
有任何現象產生,或沒有現象產生,我們觀察有遍計所執嗎?所謂的遍計執,就是我們立刻跳入價值判斷(jumped into evaluation。價值判斷這個好、不好,這個大、小,這個方、圓。當然,在假名安立上,有大小方圓青黃赤白種種區別;可是,我們有沒有受到大小方圓青黃赤白一切現象的影響呢?如果有,就已經將所有的價值判斷,所有的假名安立,當成是真實的,這就是遍計所執性。
繼續觀照遍計所執性,它是相無自性性。顯現的相是無自性的,因為它是依於其他因緣而有的,只不過是我們的妄想心,只不過是八識中的相分而已,我們卻遍計執外境實有。而這些相分,依於阿賴耶識的名言種子所變異出現。
第二、如何觀依他起性、生無自性性?
我們觀察現在有一個念頭,有一個妄想,有一個貪,或有一個瞋。生起任何的念頭,就去觀察它,這個念頭難道是沒有種子嗎?探討它有沒有因呢?有沒有緣呢?是不是因為有一個我存在,有我的觀念存在?
即使有因,還需要有緣,所以我們要觀察因緣。依他起性,觀察到生無自性性,生是虛妄的。我們都不應該執著所有的善心所或煩惱心所為實有,因為生是無自性。
第三、如何觀圓成實性、勝義無自性性?
當你的心都解脫了,不受任何的起心動念所影響,能夠用生無自性性、相無自性性觀照,這時就是勝義無自性性。一切現象是緣起而有,你不會受影響,不會有遍計執,不會執著空有,不會有大小好壞等等的分別心,你就脫離了束縛牽纏。
我們現在觀唯識三性,也是唯識三無自性性。三性就是三無性。有就是空,空就是有。
【唯識瑜伽觀第七支香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