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5-唯識瑜伽觀

唯識瑜伽觀(十四)

鄭振煌教授主講
釋疑解惑】
問:無常,入無解脫門;無我,入空解脫門;苦,入無願解脫門。此三解脫門可否以實例說明由無願解脫門三解脫門是二乘行人觀三法印所體證的空性,是屬於勝義諦的空性嗎?以我粗淺的了解,二乘行人取證的空,心量不夠大,他們厭娑婆而欣涅槃的偏空,好像不是屬於勝義諦的空。
答:觀諸行是苦,可以入無願或無作解脫門。苦是來自於攀緣。世間相是無常的,所以有逼迫性,逼迫性稱之為苦。苦有苦苦、壞苦、行苦三種。如果因為無常而能夠觀到一切境界都有逼迫性,就入無願或無作解脫門。無願,意思是不會再有一個願望,留在有為法。無作,不願意在世間法上面有所作為,因為都有分別執著,會帶來苦,於是生起厭離心。可是,生起厭離心,並不是我們理解的討厭,所以想要離開的心。厭字下要加上食,饜,意思是吃飽,再也吃不下。苦已經受得夠多,不願意再有苦。所以,無願、無作是了解世間法的逼迫性,因此不願意再接受逼迫,不願意再有苦了。至於勝義諦或真實諦,在《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中,雖然提到二諦,卻沒有指出什麼是二諦,也沒有說明內容。真諦、俗諦是到部派佛教才出現的,譬如傳到中國的一切有部《俱舍論》、經部宗《成實論》等。三解脫門是不是屬於勝義諦?沒有錯,是勝義諦。都是證得空性,證得無為法,證得涅槃寂靜,故屬於真諦。

問:唯識學所說的中道,與儒家思想的中道有什麼聯繫?對於時下流行的Facebook,無非是大家情緒的抒發,教授有什麼建議和教導?如果有些文章寫得很好,我們按讚,這對我們的修持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答:儒家的中道與佛家是截然不同的。儒家的中道是不走左、不走右而走中間;左右不取,而取中間。佛家的中道,左右不取,連中間也不取,這才是中道。中道的意思,左就是右,右就是左;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常、斷,我、無我,是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觀到一切諸法的整體。
    至於唯識學的中道,就有三性的中道觀,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無為法是有為法所顯示的,無為法就建立在有為法之上,也就是有就是無,世間就是涅槃,輪迴就是解脫,一切無礙,這是事和理的圓融。
現代的科技一直在改變,Facebook等網路,方便我們很快取得資訊、知識。人類出現在五十萬年前,黑猩猩的大腦,百分之九十八的結構是和人一樣的,科學家研究黑猩猩的智慧力等於八歲的小孩,可是這個八歲不是現在的小孩,而是過去的八歲小孩子。以我而言,我八歲的時候還是懵懵懂懂,那時候沒有穿過皮鞋,當然也沒有用過電話,進大學我才看過電話,才知道使用電話。可是,現在的小孩子已經不同,懂得太多了,他們使用電子器具、iPadiPhone都比我厲害。
網路、Facebook都是讓我們非常快速取得資料,還可以取得寶貴的資訊,但不見得可以取得智慧。智慧的抉擇,就必須在佛法的修行當中。參加Facebook或參加一個line族群等等,你按個讚,這些都是人情世故,都是事相。事上是不妨礙的,是可以鼓勵的,但是不要太沉迷。要了解理,由唯識相入唯識性,由依他起性入真如性,才能夠真正解脫。否則沉湎在事相表面,是永遠不能解脫的。一定要入理,才能夠解脫。

問:二十五歲以後,腦細胞開始老化、死亡,所以七十五歲大概就死得差不多了。我們經由禪修,是不是可以活化腦細胞?如何活化?如果七、八十歲的人,才開始學習禪坐,也會有幫助嗎?
答:是的,禪修可以活化腦細胞,因為禪修就是讓大腦的作用安定,同時讓大腦更加的清楚。當然,禪修一定要聽聞佛法,不聽佛法,禪修變成盲修瞎練,變成外道,一直追求神通,這是不對的。禪修一定要有佛法的正知正見,才能夠產生真正的智慧。禪修就是讓身心休息,得到安定,得到輕靈,得到智慧,可以修復腦細胞,遲緩腦細胞的老化。
    七、八十歲學習禪修,當然也有幫助。不過,已經死掉的腦細胞是不能恢復的,卻能讓還沒有死掉的腦細胞延遲死亡,雖然不能夠像年輕人一樣。因此,當我們的大腦不管用的時候,你要知道,這是老人必有的現象,這是自然的。

問:禪修如何幫助我們減少偏見?
答:有戒定慧,偏見就不會產生;尤其是定和慧。定,使我們不容易蹦出偏見;慧,偏見一生起立刻觀照,觀照所有的偏見、所有的起心動念,其實都是邊見。沒有成佛證空性以前,都是有偏見的,都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起的現行。偏見是自己還沒有證真如性,不能夠事理圓融無礙,不能夠事事無礙而出現的觀念。當自己能夠在任何情境狀況下,任何時間、空間中都圓融無礙,事事無礙,都歡歡喜喜,沒有任何障礙,就是佛;如果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還有所罣礙時,就是有偏見。這個時候就要很小心,任何的起心動念,都要把它看成是偏見,因為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習氣所現行的。此時,要用唯識三性來觀,或用五重唯識觀來觀。

問:一些科學家很喜歡研究高深的修行人,研究他們大腦的運作。想請教腦和心性之間,有任何的關聯嗎?
答:腦是一個工具,就好像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需要靠腦的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嗅覺神經、味覺神經、觸覺神覺等神經系統生起功能,這些神經系統稱為淨色根。淨色根是物質、是色法,心性不是物質、不是色法。心性屬於心法,清淨的心。因此,腦神經只是心性產生思惟功能的一部機器,而發動腦神經思惟的是我們的如來藏,或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習氣。當有所分別時,就是阿賴耶識在啟動腦神經做思惟作用;當用清淨心,不執著、不分別時,就是用般若的觀照啟動思惟,也就是心性在產生功能。一切性皆是心性。總之,腦神經是物質,心性不是物質,心性是清淨心。心性是透過我們的物質器官,產生見聞覺知的作用,二者不相等。

問:如果經由禪定活化腦細胞,是不是可以加強它的思惟?
答:對的。活化腦神經,就是將機器清理得很乾淨,沒有塵埃,沒有短路,沒有老化,讓它保持堪用的狀態。因為讓心定,讓心清明,等於就是把機器清理得很乾淨,保養得很好。

問:我有二個問題。第一,觀貪、瞋的對象,已經觀出來,要把他怎麼處理?我已經觀出來,那我也可以很輕鬆放下。可是,如果這個人還會持續在你的周遭,每次都要我去包容,還是說要一直放下,這樣子和路人甲、路人乙又有什麼不一樣?第二,觀那個隨時蹦出來的現象,要如何深入分析這個現象?
答:這二個問題可以合併起來談。我們觀起討厭的人事物或喜歡的人事物之後,要怎麼修?也是修唯識三性。遍計所執性,了解一切境界是虛妄的,其實那個討厭或喜歡的人也是虛妄的,也是依他起的,不要執著為有,所以要放下遍計所執性。為什麼會對他產生討厭或貪著呢?是依他起,內心種子所起的現行,所起的貪瞋作用。我們就觀依他起性,依他起性的所依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就是真如性,也就是理,由唯識相進入唯識性,由事唯識進入理唯識。我們在蒲團上面打坐的時候,一直觀,也就是一直思惟。聽過唯識學的課,了解唯識觀,就閉起眼睛,坐在蒲團上觀,可以更清楚了解唯識三性。當我們了解唯識三性,觀出圓成實性,而且在禪修中證明圓成實性、真如性的存在,存在於一切時間、空間,遍周法界,遍於一切善法、惡法、無記法,遍於有為、無為,它是畢竟空性。換言之,在禪定中,我們沒有任何執著,一方面透過思惟觀照到真如性,同時,在禪修中證明真如性的存在。
什麼是真如性?有就是有,空就是空。有,依他而有;空,沒有因緣,所以就空。有因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沒有因緣,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就是真如性。緣起性就是真如性,在禪修中證明。同時,思惟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境界都是緣生緣滅,這樣就入了圓成實性。入了圓成實性,討厭的人現前,你不必刻意容忍,因為你知道他是真如性。即使我討厭他,也是真如性。因此,不必勉強要容忍,因為他本來是真如,我也是真如,真如和真如是相應的,空和空是相應的,也就是完全契合的。佛堂的空和佛堂之外的空是相容的,彼此不會隔礙。你要有真如性的體會,不必容忍,一容忍就是有願、有作。我們要達到無願、無作的解脫門,也就是當下真如。

問:以前禪坐的教法,觀念頭的生住異滅,這次教修五重唯識觀法。我是要看著念頭的生住異滅呢?還是要去思索呢?
答:看著念頭的生住異滅,這是四念處的修行法,目的是要了解它的無常性、苦性、無我性。這次的唯識觀是不同的修行法門。要採用觀念頭的生住異滅,還是唯識觀,完全看你的喜好,也完全看你到達的程度。觀念頭的生住異滅,這個是基本的觀修,唯識觀是比較高層次的智慧。如果你願意,可以從比較簡單的觀念頭的生住異滅開始起修,等到熟悉後,其實就可以解脫了,但是還沒有成佛。繼續觀唯識性,唯識的觀法,可以成佛。二者不一樣。

問:在觀假觀的時候,就會想這只是因緣,所以我很難觀到要去思索,要追溯它的原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因緣?我想到的就是因緣造成的結果。我要怎麼繼續思索下去?
答:當然假觀是因緣有。如果停止在因緣有,就對於假觀還不夠徹底了解。對於因緣有,還要再追究,因是真實的嗎?緣是真實的嗎?我們繼續追究,就可以發現因或緣,還有它們的因緣。因此無窮盡的因緣,也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息息相關,都不真實,都是依他起。

問:所以要一直練習,才能夠想出嗎?因為現在想不出來?
答:對。一直練習。日常生活的任何一個時間,都可以觀它。

問:我在觀空觀的時候,因為一直被洗腦,一切是空性,所以觀空觀就跑出來就是空性,然後就沒辦法再思索。這要怎麼辦?
答:你就要觀念頭的無自性,就是念頭沒有自己的性質,這就是空性,而且它是無常。觀它的生住異滅,其實就是空性。你繼續觀,任何念頭的生住異滅,是無常性。

問:所以我先修唯識三觀,先觀它的生住異滅——空觀,然後假觀,最後中觀,次第是這樣子觀?
答:沒有錯,次第是這樣子觀。

問:我回應前面的問題,我也是一樣的。我們觀瞋恨心,還有貪戀心,這些我都有。我運用所教的法門內觀,例如我對張三起瞋心,因為我阿賴耶識中有瞋恨的種子。或許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別人的身上,他們對張三沒有這樣的瞋恨心,也就是他們對張三的觀感沒有像我這樣子,因為他們的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比較清淨、善良,而且常有原諒他人的種子。第一,每個人的價值判斷各個不同,對張三的瞋恨心有不同的層面,所以對張三的罣礙不是真實的。第二,加上歲月時光的流逝,會沖淡對張三的瞋恨,瞋恨不是永遠不變的,這樣就會慢慢放下,因為它不是真實的。第三,我思故我在,如果我不想起,不喚醒這個念頭,就沒有這個想法,念頭一有則有,可見得是念頭在捉弄人,也就是不是真實的。第四,對方和我皆是四大五蘊假合,也都是因緣和合的假我,不真實的,幾年之後你我都化為糞土,多不值得去生氣啊!最後,既然一切了然,最重要的,要生起大悲心,感動他人,教化他人,用般若的智慧將自己和他人的苦難超越。
答:你這種講法有很多的錯誤,落入斷見。你要知道,雖然可以隨著時間的流逝,對某人或對某件事情的瞋恨心減少,但是種子沒有去掉。種子留在阿賴耶識,種子仍然存在。不是說種子沒有變化,種子的變化有二種,一種是等流變,一種是異熟變。它沒有異熟變而已,沒有緣促成它起現行,可是它仍然在阿賴耶識中,就一直隱藏著。什麼時候它會起現行呢?因緣和合的時候,它就起現行。因此,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空間的距離遠離,似乎忘記了,沒有瞋心了,但是種子仍然在。不去除這個種子,也許在中陰身的時候,它就起現行。當你在禪修的時候,種子很容易就起妄想。我們人死後,千萬不要以為種子習氣就消失,否則的話,就是斷見,這是唯物論;這種見解是絕對錯誤的。所以提醒你,人即使死後,只是阿賴耶識、神識離開肉體而已,它是執持著種子習氣,進入中陰身的階段。中陰身,完全曝露於習氣之中,不像活著有一個肉體,阿賴耶識執著這個肉體是我,阿賴耶識相對的穩定,因為有東西可以執著。大家想想看,當你完全退休,完全不能夠工作的時候,你是多麼地痛苦,因為沒有執著的對象!有一個執著的對象,當然是不對,可是相對的穩定。等到死亡,阿賴耶識離開肉體,沒有肉體可以執著,沒有境界可以執著,那個時候,完全曝露在習氣之下。這個習氣的種子一直現行,那個時候完全失去控制。你只要投生的時候,瞋恨心一起來,立刻就下地獄。所以,對佛法要有很正確的知見,不落於斷見,不落於常見,如此才是真正的中道見。

問:前面所講,我有另外的一個體驗。瞋出來的時候,我為什麼會有這個瞋心?然後,我就想著依他起,從第七識,然後第八識。我就問自己,我的種子怎麼會有這個瞋?然後我就看到熏習種子。但是我又問自己,除了熏習之外,我自己本體的那個瞋是怎麼樣出來的?我看不到。
答:對,因為你看不到,那個是無始無明,就是根本無明,是無量劫以前,不是這一世,不是最近的幾百世、幾千世有的。無始無明,你是找不到的。找不到,那要怎麼辦?不要找了。證真如性就好。Thusness.

問:我繼續思惟,現在有很多煩惱,貪瞋也好,很多都是因為熏習而有的。我所知道的還只是這一世所熏習的,是從小到現在所熏習的,我只知道這一些。多少輩子以來所熏習的,我都觀不到。我想知道這個念頭再起來的時候,我不要再熏這個種子進去了,可不可以?
答:你就知道一切都是圓成實性。你把唯識三性記住就好,再深入講,也就是一切畢竟空性。

問:第一天在講中道的時候,教我們就是憋氣,吸——————呼,然後觀它的常、無常。我看到呼和吸之間的空檔,融入那個空檔,然後覺得很自在,並且我知道有呼,我知道有吸。那個怎麼解釋呢?
答:就是住於無願的狀態。你不必觀吸、不必觀呼,在那一種無所作為的狀態下,你就是欣賞;這時雖是解脫,但還不是真正的空性。作而無作,才是中道,才是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