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6-如來藏禪修教觀

如來藏禪修教觀(二)

鄭振煌教授主講
(三)最圓滿的佛法
1. 隨染緣惑業苦
可是我們凡夫為什麼會有煩惱呢?而諸佛菩薩為什麼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方便度眾生呢?不是如來藏產生眾生的煩惱,也不是如來藏產生佛菩薩的解脫自在,而是隨著緣。如來藏與染淨、善惡、大小、好壞無關,它是清清淨淨的,是unconditioned,是解脫自在的,猶如虛空一般。虛空裡並沒有任何事物,因緣和合,就有某一些現象存在;烏雲存在,高山存在,有情眾生存在……出現於虛空中。隨緣出現,即是如來性。
山有如來性,有情眾生有如來性,該怎麼樣子就怎麼樣子。凡夫不了解真理,以為這些現象是真實的——山河大地是真實的,善惡是真實的,好壞是真實的,某個人是真實的,認為他是好人或是壞人。隨著有情眾生的染汙心、分別心,這個世界有了對待,有了不同。
凡夫眾生主要是隨著自己的一念無明,而有了惑業苦。一念無明是根本的惑,由根本的無明,而後產生枝末無明,造善業或造惡業。造善業、惡業,也有如來性。善業的如來性,會有快樂的結果;惡業的如來性,引生苦的結果。眾生一直不了解這個道理,只好持續輪迴,持續情緒起伏,即使肉體死了,心裡還有分別心,還有無明,繼續尋找一個所依,輪迴不已。
2. 隨淨緣成佛道
如果眾生了知真理,明白自己本身的蘊處界,我們的身體與心理精神作用都是虛幻不真實的,因緣假合,緣起而無自性空,這就是清淨緣。因為,由聽聞善知識的教法,思惟教法,實際從事禪修,觀察自己本身的色受想行識,所有的一切確確實實都是虛妄,一直在改變,並不真實。
再觀察世間的山河大地,或者社會,或者政治,或者經濟,或者思想,也都是如此,都不真實,都是無自性空的。有了這種清淨的緣,就可以成佛。
如來藏,含藏有如來性,如虛空一般,本身是清淨的,遠離善、惡、不善不惡,遠離好、壞、不好不壞等等的一切對待。但是就像虛空之中,任何因緣和合,似乎有某個現象產生,眾生不了解這個道理,就把一切因緣聯結在一起,以為是有某種現象、某種事物;實際上,只要仔細觀察,並無自性。沒有自性,就不再被一切的萬事萬物所迷惑,不再被自己的情緒所干擾,這時就解脫了,能夠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成佛。
3. 以佛智觀佛理
如來藏,非六凡法,非聲聞法,非緣覺法,非菩薩法,而是佛法。
如來藏不是六凡法。六凡,指欲界的六道眾生,有福報好的人、天,有少福報或完全無福報的畜生、餓鬼、地獄。六凡彼此不同,有的比較聰明,有的比較愚蠢;有的貪瞋癡,有的戒定慧。但如來藏沒有苦,也沒有樂;不是善,也不是惡;它是清淨的。
如來藏不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聲聞法。如來藏也不是觀因、觀緣、觀果,觀十二因緣的緣覺法。聲聞法將苦集滅道當真,緣覺法將十二因緣每一支都當真,當成有自性來看待。但是如來藏是清清淨淨的,不談苦集滅道,因為苦集滅道是緣起無自性空,十二因緣也是緣起無自性空,因緣果報不真實存在,一切都是如來性,一切都是無自性空。哪裡有因緣果報呢?因緣果報是凡夫的無明、凡夫的執著所妄想分別的。就真實義、勝義諦來談,一切皆空。
如來藏,不是六凡的善惡之分,不是聲聞講求的苦集滅道,不是緣覺講究的十二因緣,也不是大乘菩薩道所說的六波羅蜜,或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何處有六波羅蜜可言?如布施波羅蜜,布施者、受施者、布施的東西在哪裡呢?波羅蜜,是此岸到彼岸,是完美的意思。但是,如來藏用般若智慧照空一切,沒有此岸、彼岸之分,來就是去,去就是來,這些都是一體的,空有是不二的。
如來藏是佛法,所謂佛法就是佛的理。有佛的理,自然有佛的智慧。佛理是一切畢竟空,一切平等不二,是如來的理。要了解如來的理、如來的境界,必須有如來的智慧觀照如來的理,這才能稱為佛法。佛法包括佛的智與佛的理,是最圓滿的,遠離一切對待,遠離一切分別,自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