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6-如來藏禪修教觀

如來藏禪修教觀(三)

鄭振煌教授主講
(四)如來藏正見地
如來藏是佛的境界,是佛的圓覺。衆生也有與佛相等的本覺,依本覺起修,可以證悟始覺,當始覺圓滿的時候,就是與諸佛平等的究竟圓覺。
《大般涅槃經》以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來說明法身(如來藏):
1. 真超越對待
在世尊入滅之前,講解《大般涅槃經》,一反過去的說法。在《阿含經》中,世尊說明輪迴是苦的,苦的原因是無明造業,為著去苦,必須觀四聖諦、修三十七道品,修道的圓滿稱為涅槃寂靜。在緣起法中,如果眾生順著十二緣起支,就流轉生死苦海;如果能夠逆向修十二因緣,某個因滅了,後面的鎖鏈也就隨著滅。這些修法都是有自性的。在大乘的《般若經》中,肯定一切法畢竟空。畢竟空是說明非常非斷、不生不滅的中道見。在唯識學中,主張轉八識為四智,是有所為、有所作的。
世尊於《大般涅槃經》中說,我真正要告訴眾生的是:「世間一切萬法是常、樂、我、淨。」即使人生也是常、也是樂、也是我、也是淨。即使山河大地一切現象似乎有無常、有苦、有不清淨,但真實是沒有的。眾生無明,只是看到現象在改變,就認為是無常;由於不滿於現象,所以就苦;由於緣起無自性空,就不能自我做主;由於有執著分別,就有各種各樣的染汙。佛陀卻說,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常、樂、我、淨,都是平等的。平等也只是假名,不能說平等不平等,而是超越平等不平等,超越善惡,超越空有,一切清清淨淨。
所以,如來藏具足涅槃的絕對常、樂、我、淨四德。它包含體的空義,包含相用的不空義,同時也包含體相用一如的空不空義。
2. 常之正解
為什麼說一切萬法,包括色法、心法在內都是「常」呢?一切萬法哪裡有生住異滅?哪裡有這盆花出現?哪裡有觀音像出現?哪裡有我出現?沒有啊!包括我在內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假合的,而且因緣不真實存在,因緣各有它們的因緣。當我們說某件事情的時候,那件事情已經在變化了,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存在。所以,小乘行人只看到現象的無常,並沒有看到體性的真常。現象是因緣假合的、假名施設的,並沒有真實的現象,稱之為空;空的現象,就沒有「無常」可言。既然沒有無常,哪裡會有常?超越常、無常的對待,這才是「常」義。絕對的、清淨的恆常,不能稱一切的萬法為無常或常。
「常」是真理,講「無常」是二乘的執著顛倒。凡夫也是執著常,所以就會有痛苦,不希望自己會老、病、死,不希望改變自己快樂、順利的情境,不希望自己親愛的人離開世間,這就是常的執著。等到修聲聞法、緣覺法證得涅槃寂靜,又執著涅槃是常,這就成為小乘的執著。
如來藏思想的常,是永遠了斷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了斷分段生死,不再有凡夫的顛倒妄想;了斷變易生死,不再有小乘阿羅漢的涅槃執著。二種的死亡完全超越,因為如來藏並非有生滅的變化,也不是如涅槃一般寂靜而不動;它是清淨的,超越常、無常的對待。不僅出世間法解脫境界是常,連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常,因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假合,而因緣根本不真實存在,又怎會有世間的萬事萬物存在呢?這種的道理稱作「常」。
3. 樂之正解
遠離三界麤重的苦:欲界的苦——苦苦、壞苦、行苦;色界的苦——壞苦、行苦;無色界的苦——行苦。
遠離阿羅漢執著涅槃寂靜的微細苦。如果還不能解脫微細的苦,會執著涅槃寂靜是真實的,就不肯動念到世間度眾生。
即使是菩薩道,仍然不究竟。因為菩薩道要發願行六波羅蜜、四無量心,這些都是微細的無明,依佛的眼光看來,都是無窮盡的苦。
佛,大智慧大慈悲,不僅受用不住生死的寂滅樂,而且受用不住涅槃的安穩樂,沒有生死輪迴與涅槃寂靜的分別。成佛受用是無窮的,不是有好東西就快樂,沒有好東西就不快樂,也不是在欲界就快樂,在解脫界沒有受用就不快樂。佛沒有快樂、不快樂之分。是如來,是隨緣自在,是無量的受用皆樂。
哪裡有快樂可言?快樂也不是真實的。遠離苦樂的對待,稱為絕對的「真樂」,才能有自由自在的無量受用。真正的清淨心,是不再有好吃不好吃、美麗不美麗的分別。
4. 我之正解
「我」具有主宰性、自主性、恆常性、獨立性的意思。如來藏具有「我」的德行和性質。為什麼能夠證得「我」的德行?因為看到一切諸法的真性。
什麼是一切諸法的真性?譬如一朵花,雖然是因緣假合的,是我們的無明妄想給予名字的,它的真性是什麼?這朵花兩個月前根本不存在,一年前更不知道它在哪裡?一個月後這花凋謝,一年後它就腐爛,十年後更不知道它化成什麼?它哪裡有真實存在過,即使是現在也刹那刹那在改變。了解真正的法性,我們就證悟如來藏,原來花也有這種真空妙有的特性。
人、眾生、山河大地、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畢竟空性。畢竟空性稱作法性。畢竟空性並不是死寂的空無,而是會隨著因緣而有某一些現象的生滅,這些現象當然不是真實的,因緣也不是真實的,一切皆畢竟空。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稱之為「我」。因為不是依他起,所以能夠做主;因為不是依他起,所以能夠恆存;因為不是依他起,所以能夠獨立存在。
不僅證悟一切諸法的性質,同時證悟自己也是真空妙有,從來沒有真正存在過,這是真空;但真空是不空,是隨著某一些因緣而有的。凡夫隨著無明業力而有,佛菩薩則不同,是隨著眾生的需要而有,他們是如來性、是如來藏空性,如此一來,眾生假名的我,是真空妙有,我之外的一切萬法也是真空妙有。我與一切萬事萬物平等不二,融合在一起,萬事萬物、山河大地都是我。
「我」是一種絕對的自主性,稱為「真我」。因為真空,所以有絕對的自主性;因為妙有,所以根本不是真實的存在。真空不空,妙有不有,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一切現象只是很妙的有,一個暫時的假象,只因凡夫的分別無明認為有我而已。
5. 淨之正解
絕對的我,也是絕對的清淨,離開一切的染汙執著。不執著惡,也不執著善;不執著壞,也不執著好。中間要不要執著?當然也不可以執著。連不執著都不可以執著。執著,當然不可以,但是,也不可以執著「不執著」。清清淨淨,離諸染著。
一切萬法本然皆淨。一切萬法的本體,如虛空一般,根本沒有本體可言,是清淨的。如果說一切萬法的本體是惡,我們怎麼會看到善的現象呢?如果說一切眾生皆是善人,又怎麼會看到壞人呢?萬法的本體是清淨的,所謂的惡、所謂的善,是凡夫的分別心;有了空有的分別,開始分別一切的現象,因此就有山河大地、有情眾生、善惡等等的分別。
一切現象本然皆淨。如果一切現象不清淨,怎麼會出現一座山、一條河流,又怎麼可能出現人、畜生等等眾生的不同呢?是因為清淨的基本狀態,才有因緣假合的一切現象。智者與愚者的不同就在這裡。
當我們看到一切現象本自清淨,看到一切諸法本自清淨,我們就是如來;當我們看不到本然清淨,我們就是凡夫。菩薩還是有所執著,菩薩一心一意利他,聲聞、緣覺一心一意自我解脫,凡夫一心一意只為自己,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建築師也只是執著自己所懂得的部分,不過執著的不一樣而已。哪裡有真實?一切本來清淨,隨著因緣而有某一些現象。
如來藏的禪修,學習隨緣自在,隨緣可是卻不變,不變可是卻能夠隨緣。不變如來性,卻能夠隨緣境界而示現與眾生和合,示現與環境外物和合,不傷害眾生、不傷害環境,一切清淨清淨,這是最理想的解脫境界。如來藏的教法在說明這些現象,這就是見地。見地,指觀念、思想。有了如來藏的見地,才能進行如來藏的禪修。
如來藏的禪修,是需要的嗎?直言之,也是不需要的。因為一切諸法本然清淨,哪裡需要禪修?只不過對於中下根基者,無法立刻接受這種觀念,隨順以禪修引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