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6-如來藏禪修教觀

如來藏禪修教觀(十)

(二)解六根結  入一真法界
《楞嚴經》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修行法——圓通法門,二十五位菩薩、聲聞報告他們如何獲得圓通。
1. 入一解六
所謂圓通,意指六根可以互用。一般人總是認為看是眼睛的功能,聽是耳朵的功能;我們不能夠用眼睛聽,不能夠用眼睛思惟。但《楞嚴經》卻有入一解六的方法,入一個法,解開六個結縛;入一根就解開六種結縛。
從根入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般人以為這只是見聞覺知的功能,但只要能入,入就是入流亡所,可以從眼根入流亡所,也可從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入流亡所。任何一根只要能入流亡所,在覺受現象——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不隨著現象往外流動,入一根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一直返聞聞自性,就可以解開六個結縛。
《楞嚴經》卷四,佛曰: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2. 別釋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這是對上上根者而說。如果是中下根者,就必須要修行,而修行的方法,其實不難。入流亡所,覺知境界的時候,不能順著境界跑,要往內思惟,觀自己的見性、聞性、嗅性、嘗(嚐)性、觸性、覺性是從哪裡來的?一直往內追究。
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眾生皆有本來清淨、覺照法界的「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識精元明」(如來藏、佛性、心性、本覺),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卻於明覺之上妄起明照的作用,所以眼根只能看,耳根只能聽,鼻根只能嗅,舌根只能嚐,身根只能觸,意根只能覺。
「失彼精了」,忘記了自己能夠見聞覺知的能力,是來自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心性、佛性、如來藏。
黏妄發光」,妄是虛妄的境界。如果忘失心性、佛性、如來藏,那麼一看到境界,眼睛就明了;一聽到聲音,耳朵就聰了;鼻舌身意四根的覺受作用也被外緣所挑起了。殊不知六根的見聞覺知等能力,完全來自心性,永遠沒有消失過。
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沒有回歸、安住在心性上,六根就會各自黏著虛妄的六塵,產生分別,無法六根圓通互用。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所以離開光線的明暗,眼根就沒有看的功能。
「離動離靜,元無聽質」,離開音波的動靜,耳根就沒有可以聽的功能。
「無通無塞,嗅性不生」,無通無塞,鼻根就生不起嗅的功能。
「非變非恬,嘗無所出」,如果沒有各種味道,舌根就起不了嚐的功能。變是鹹淡酸甜苦辣等味,恬是無味。
「不離不合,覺觸本無」,如果不離不合,身根就沒有觸的功能。
「無滅無生,了知安寄」,如果無滅無生,意根何有了知的功能?
十二緣起支提到「六入緣觸,觸緣受」。根(內六入、六根)、塵(外六入、六塵)、識(六識)三和合,稱為「觸」。有觸就會有受。只要少了明暗、動靜、通塞、變恬、離合、滅生的六塵相,凡夫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產生不了見聞嗅嚐觸覺六識的作用。殊不知六識的功能,來自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的「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識精元明」(心性——見聞嗅嚐觸覺知的本能)。
隨拔一根」,拔掉六根中的任何一根,在見聞嗅嚐觸覺的時候,不循色聲香味觸法流轉,要入流亡所,返見(聞嗅嚐觸覺)見(聞嗅嚐觸覺)自性。
脫粘內伏」,脫離對於六塵外境的粘著,內伏六識。
「伏歸元真」,六識伏住了,就回歸元真——元明真心、佛性。佛性才是不生不滅,永遠與我們在一起,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
發本明耀」,發起佛性本來的般若光明、明照功能。
「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從一根入手,發起覺性,回到佛性。只要從一根回到佛性,其它五根的粘著,當下也就拔除,也就圓滿脫離外塵。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我們不是依著外境(色聲香味觸法)而見聞覺知的。
「明不循根」,我們照明的能力、覺知的能力,不是循著根而有的。先脫離六外,再脫離六內根。
寄根明發」,我們的佛性(覺性)只是藉著眼耳鼻舌身意根,產生見聞嗅嚐觸覺的作用而已。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回到見聞覺知的源頭——佛性時,就是以佛性在見聞嗅嚐觸覺,從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互相為用的。何以得知呢?
「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阿那律陀的眼睛已經瞎了,可是仍然能夠看見,因為佛陀教他一個法門,修「見精圓明」,往內觀,返見見自性。我們能夠看的能力,不是來自外境,也不是來自眼根,而是來自佛性。
阿那律陀(譯作無貧),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報,他是佛之堂弟,白飯王之子,從佛出家後懶惰貪眠,被佛呵責:「咄咄何為睡,螺螄蛤蚌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被佛一罵,便生大慚愧,發奮七日七夜不睡,終至雙目失明。佛又可憐他,就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得半頭天眼通,能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上物一樣。佛陀教他的法門,回到本來就會看的能力(見性、佛性),不需要眼睛也能夠看。
禪修好奇妙,禪修的時候,十方法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無所遺。不僅能夠看到現在,連過去的也能看到,未來的也能看到,見聞覺知一切能力具足,能覺察一切法。因為禪修的時候,我們的妄心停止,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再顛倒妄想的時候,覺性顯發。
還有「跋難陀龍無耳而聽,跋難陀龍沒有耳朵,卻能夠聽聲音。「殑伽神女」,所謂殑伽,是恆河的意思;殑伽神女,就是恆河的女神,「非鼻聞香」,她聞香不是靠著鼻。驕梵缽提異舌知味」,驕梵缽提的舌頭不正常,卻也能夠知道味道。
「舜若多神」,舜若多,梵文śūnyatā, shunyata,空性的意思,虛空神;「無身有觸」,他雖然沒有身體皮膚,卻有觸覺。「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虛空神沒有身體,其體質好像風一樣,本來沒有感覺,由佛放光相助,使其無身亦能有觸覺。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有一些聲聞修行者,已經修到滅盡定,就像法會中的摩訶迦葉;「久滅意根」,意思是不再做分別妄想,他早就已經滅掉意根的作用;「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他已滅盡心念,沒有分別生滅心,只從根本智慧而能圓明了知一切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阿難!你現在如果能夠藉著一「根」往內觀,六根就能夠拔除解脫,則在你自性裡面就發出瑩然如玉的智光。
「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一切浮塵及器世界,種種變化相,都好像滾湯澆冰一樣,銷鎔淨盡。妄除眞現,瞬間就能得無上知覺。
「如彼世人聚見於眼」,世間人把看的功能歸於眼睛,「若令急合」,如果眼睛快速閉起來,「暗相現前」,就可以看到黑暗相。可見得不是眼睛在看,而是佛性在看。
「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六根不染六塵,返見(聞嗅嚐觸覺)見(聞嗅嚐觸覺)自性,頭的作用和足的作用就相同了,腳也可以思考。因為不是頭或腳在思考,而是佛性在思考。佛性遍於六根,佛性遍於六塵,佛性遍於一切法界。
「阿難!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我們閉起眼睛,以手摸身體一遍。我們雖然沒有睜開眼睛看,但是我們都知道摸到的是頭、是手,還是腳。所以手也有看的能力,因為它有分別這個是頭,這個是耳朵,這個是肩膀的能力。顯然不是眼睛在看,其他五根也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因為見聞覺知的能力不在六根,而是在佛性。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凡夫都認為有光明才能看見,黑暗就不能看見。
「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雖然我們蒙起眼睛,看不到外物,但佛性有覺知作用,能自動發起,故黑暗不會讓我們看不到。
「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凡夫的見性,尚且不必倚靠明緣而能分別知覺,何況根塵皆已銷盡,得證果之人,他的本覺勝淨明心,哪有不成就圓融的妙用?開悟後,六根圓通互用。
諸位!成佛是不是很簡單,解脫自在是不是很簡單,為什麼還要說:「我修行沒有功夫,我不能成佛」呢?當下就是。最簡單的方法,只要往內觀,佛性自然顯發。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能時時刻刻都有把握,做得主。不修行的人,身體健康時不見得做得了主,病時更做不得主;醒時就很難做得主,更何況睡時、死時豈能做得了主?
3. 從根入手
中根者的修行,要從蘊處界,即六根、六塵、六識,來體會緣起性空,體會一切皆是如來藏的相用。心也罷,物也罷,都是如來藏的應用。如來藏應用在心上,則有覺知的能力,能夠見聞嗅嚐觸覺;而一切境界萬物,都具有如來性。所謂如來性,指緣起緣滅、無我、無自性空。
六根、六塵、六識,都可以是修行的途徑;當中最好的方法,是從六根入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是我們與外境交流互動的途徑。衆生不了解六根接觸六境,會產生六識的作用,就以爲六塵是我們產生知見的原因或以爲六根是我們產生識別作用的原因。如來告訴我們從六根下手是最好的方法,因爲我們不斷在利用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界互動。能夠從任何一根入手,在接觸境界的時候,了解境界是由六識領受認知的,所以虛妄不實,不隨著境界流轉,而放下境界。
往內觀照,就可以觀照到自己的如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