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6-如來藏禪修教觀

如來藏禪修教觀(十二)

鄭振煌教授主講
(三)真妄同源
《楞嚴經》卷五,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真妄同源」,真實與虛妄是同一個源頭——如來藏。如來是真,藏是虛妄,兩者是一體不二的。雖然凡夫掉入輪迴,但凡夫妄想顛倒的心中,就有佛性、本妙圓明。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1. 知見無見  無漏真淨
「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佛告訴阿難,根和塵都是同一個源頭。根,有情眾生的六根;塵,六根所覺受的外塵;都是同一個源頭——如來藏。是如來藏產生作用而有六根、六塵,乃至於識性六識),所以束縛與解脫的體性無二,雖然相用不同。對於一切法,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在內,悟到這個道理就是解脫,不悟就是束縛。
「識性虛妄,猶如空花」,六根、六塵、六識都是緣起性空的,所以虛妄不實。六識的見聞嗅嚐觸覺作用,稱為識性,都是虛妄的。《阿含經》提到根塵相對而有識,識是依根塵而有。唯識學分析得更詳細,不只是根塵相對,最重要的還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九緣生眼識,八緣生耳識,七緣生鼻舌身識,五緣生意識,四緣生第七末那識,三緣生第八阿賴耶識。簡言之,《阿含經》認為根塵相對,識就產生,因此識並非真實。識是由根和塵相接觸,引起有情眾生的注意才生起的。有情眾生無明,認為所接觸的六塵是真實的,所以才會說我看到、我聽到、我想到等等。識是依其他因緣而起的現象,並非本有或自己生起的,所以無自性空。識性虛妄不實,猶如翳眼,妄見空中有花。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佛陀告訴阿難,由於外塵,我們的知見才產生;因為六根,我們才了知外在的境相。
從唯識學的角度來看,「知」是識體上能見聞嗅嚐觸覺的見分,「相」是識體上所見聞嗅嚐觸覺的相分,並非指外在的境相,但凡夫卻混為一談。
「由塵發知」,是因為有六塵的境界,所以產生有情眾生六識的知覺作用。「因根有相」,是因為有六根的知覺器官,所以有情眾生覺得有色聲香味觸法的外在境相。
「相見無性,同於交蘆」,因為有覺知,所以有相。因為有六塵引起六根的注意而產生六識,所以有見。因此相和見都無性,都是依他起,都是空性。蘆是蘆葦,如同蘆葦綁在一起而已;六根和六塵綁在一起,就有了六識。眾生真的無明啊!眾生說:「我看到了,我聽到了,我想到了」,而且還相信自己看的、自己聽的、自己見聞覺知的一切,都不知道它們是虛妄的。為什麼是虛妄?因為不是自己有的,都是依待其它因緣而有的,根塵相對而有識。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所以你現在認為看到房子裡面的東西,或在房子裡透過窗子看到外面的亭台樓閣,或者看到摩登伽女等等,你以為有所知,其實這些都是無明的根本。知見是依他起的,而依他起的因緣都不是真實的,都是有染汙的。以知見來建立知見,這是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在見聞覺知外境的時候,不執著、不認為有見聞覺知,能夠當下了知一切境界的虛幻,當下了知六根、六塵、六識都是以如來藏為源頭,一切都是如來藏的作用,如此就不會被外境所影響,也不會堅持所看到、所聽到、所想到的一切,能夠知道一切都是虛妄無實的。達到這種程度,就是涅槃。涅槃的意思是無生,是苦的息滅。不會有漏失,不會有煩惱,是真正的清淨。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怎麼會在根塵相對中,堅持有見聞覺知的一切作用呢?
2. 體證真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花。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此阿毘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法的真性是空,有為法的真性也是空。一切有為法是緣生的,是由顛倒妄想心所幻化的,是無中生有的。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花」,一切緣生的事物都是本性空寂。眾因緣假合而生,不真實存在,眾生無明卻認為有真實的果出現。其實,因是幻,緣是幻,果怎會有真呢?沒有生,沒有滅,一切不實,猶如翳眼所妄見的空中花。
「言妄顯諸真」,說一切妄,只是為著突顯真性而已,我們說世間法是妄,只不過是為著彰顯無為法是真。可是「妄真同二妄」,有為的虛妄法是緣起法,我們知道這是「妄」;難道如來藏、真心就是真的嗎?不,也不是真的。說妄、說真,都是假名安立,只是方便善巧,為著說明真義而已。虛妄法是不真實的,與虛妄法相對的如來藏,又怎麼會是真實的?如來藏是針對顛倒妄想心而安立,顛倒妄想心是幻,依幻而安立的真如心,亦不是真。二者皆妄,不要因為放下顛倒妄想心,反而更進一步執著無為法。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妄、真都是「妄」,仍然不是「真非真」的體悟。所以,怎麼可以說有能見、所見呢?怎麼可以說看到山河大地,或者什麼東西被你看到呢?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能見(根)、所見(塵)皆是妄,能見、所見和合而有的識,亦是虛妄,沒有實性。就像蘆葦是中空的,蘆葦綁在一起、交叉在一起,仍然是中空的,並非真實。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聖人和凡夫產生的根源是一樣的,因根而成為凡或成為聖,解開結縛,沒有兩條路,都是從根下手。六根攀緣六塵,產生六識,我們不知當中的虛妄性,執著我的六根是完美無缺的,是真實的,同時被六根所執著的六塵也是真實的。因為執著真實,不了解它們都是空性,才會有煩惱,才會有生死輪迴,變成凡夫。如何成為聖者?修行人要如何做呢?還是從六根下手。因為是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當然要從打結、綁住的地方,把結解開。所以從根解結,打開結縛——煩惱的根源,打開這裡的結。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根塵相對產生識,說它空也不對,說它有也不對。為什麼說它不存在,不對呢?我明明可以看到、可以聽到、可以思惟,哪裡是空呢?說有也不對,因為它們是依他起的,是多重因緣而有的。所以,不要執著識為真實有;當然,否認心識的存在,這種空無的見解,也是惡取空。不了解這個道理,不了解一切皆非空非有,就是無明。了解根塵識都是非空非有,便可以得到解脫。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結必須一個、一個打開。結,有境界的動、靜結,有五根覺受外境的結,有第六識的覺知、思惟的結,有第七識執著有我、有法的結,有第八識的種子結,合為六個結。以聲塵來說,有動、靜、根、覺、空、滅六結,相對於聲塵的境界,有六根、八識,所以要一個接著一個把結鬆開。等到六結解開,了知真如性也只是方便善巧假名安立,真如性即是清淨,即是不空不有。一亡,也不再執著有真如性、如來藏。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六根可以讓我們得到圓通,但得到圓通的方法,最好選擇從六根的任何一個根入流,不要順著色聲香味觸法而外流。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這句話來自《解深密經》。陀那,指阿陀那,梵文ādāna,即阿賴耶識。有些經論指阿陀那識是第七識,但在《解深密經》中是指第八識,因為第八識有執藏的功能。阿陀那識(阿賴耶識)是非常微細的心識,因為現行熏種子,所以習氣都被阿陀那識所藏。習氣多了,如瀑流一般,流得非常快,不斷起現行。
「真非真恐迷,我不常開演」,凡夫眾生(小根器者)不了解阿陀那識也是依他起,也是顛倒無明而有,只是假名安立,唯恐眾生不能了解什麼是真,什麼是非真,所以世尊不常講阿陀那識。
「自心取自心」,我們是自己的心在緣取自己的心。自心指前六識,尤其是第六識,第六識緣取的力量最強。取自心,緣取阿陀那識種子所起的現行,當成是真實的外境。
非幻成幻法」,種子起現行,本來這是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依於如來藏而起的作用,是法爾如是的事情。可是,眾生認為阿陀那識種子起的現行是真實的,產生遍計所執性,又變成了幻法。
不取無非幻」,我們的心如果不執取阿陀那識所轉起的相分影像)是真實的,就可以了解一切皆是幻,因為依他起性就是無自性空、生無自性性、虛幻不實的。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非幻法,即真實法、依他起性的法、圓成實性的法。真實法尚且都不是真的有生,都是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都不可以執著為有,幻法如何能夠成立呢?因為幻法來自非幻法,況且遍計所執性也是相無自性性。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這種修行法稱為妙蓮華。處於六根、六塵、六識的虛幻法中而不染汙,這就是妙蓮華。金剛王是指佛,寶覺是佛的無上覺悟。佛在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知而不知,見而不見,不執著所見、所知的一切。因為佛了解所有見聞覺知的對象,都是習氣所轉起的前塵影事,一切萬法都是即有即空、即空即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空有不二。
習氣(種子)有名言習氣、業習氣、有支習氣三種。見聞覺知的對象,是名言習氣異熟變所現行的影像。
名言,指一切的名相語言,有的描寫形狀,有的描寫顏色,有的描寫抽象的概念。這些名言被有情眾生覺知以後,不知道名言是假立的,就起分別執著當成是真的,如此就會熏習種子習氣在阿賴耶識中,成為名言習氣,而未來這些名言習氣又會與眾緣和合而產生異熟變,這種作用稱為「種子起現行」。在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促使阿賴耶識中的名言習氣轉起,浮現過去名言習氣的形狀、顏色或抽象概念,這稱為名言習氣。
譬如過去看到一盆花,從學習得知這一盆花的花名、形狀、顏色、大小、如何栽種等等性質,這些知識就會熏習在阿賴耶識中,被阿賴耶識執持、收藏,稱為名言習氣或種子,這種作用稱為「現行熏種子」。未來當我們看到另一盆類似的花,過去現行所熏習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習氣,就會因緣和合而產生異熟變,出現過去名言習氣所意涵的形狀、顏色、大小、如何栽種等等性質。如果我們不知道這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習氣)起現行」,就會誤以為看到外在的這一盆花,當作是真實的。外在的這一盆花是緣起性空的、虛妄的,其實我們並不是看到外在的這一盆花,我們所看到的只是眼識中的影像,而這個影像來自阿賴耶識中的名言習氣所轉起的相分,浮現在眼識中而已。如果我們能夠覺悟,了知「萬法唯識現,三界唯心造」,雖然可以見聞覺知一切,可是不執著見聞覺知的一切為真實的外在現象,知道這些都是名言習氣所轉起的相分,當下我們就解脫了,證得金剛王寶覺。金剛王寶覺象徵空性智慧,真空妙有,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離一切對待,如如不動,這種大定稱為「如幻三摩提
「如幻三摩提」,三摩提的梵文samādhi,義譯為「定」、「定慧等持」。如幻三昧,了知能觀、所觀,一切根塵識、蘊處界皆是如幻一般,安住在如幻三昧中。
「彈指超無學」,一彈指就超越無學位。無學位,指的是阿羅漢。一彈指就超越世間、出世間,不再像阿羅漢執著涅槃為真實,而能了知一切不二。不僅超越世間,也超越出世間,如觀世音菩薩忽然超出世、出世間,證得佛性,一切清淨,一切不二。
此阿毘達磨」,阿毘達磨就是無上法。
「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薄伽梵的意思是世尊,十方諸佛證得涅槃,都是依著根返聞自性、返見自性、返觀自性的。
《大乘起信論》的重點是一(眾生心)、二(門)、三(體大、相大、用大)。依一心而入二門:一者生滅門,二者真如門。如來藏是畢竟空。因此衆生的發心,如果是虛妄的生滅心,便入生死流轉;如果能夠發真如心,隨順真理之心,便可以入真如門,體證自然的道理,緣起性空的道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真妄同源,都是來自眾生心。體相用一如;萬法的體是一心,相是生滅、真如二門,用是生滅流轉、真如正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