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7-以觀呼吸總綰一切禪法

以觀呼吸總綰一切禪法(一)

鄭振煌教授主講
第七章 以觀呼吸總綰一切禪法
 佛法奧妙之處,一法通,百法通。禪修教觀六章,各有觀修的方法,但亦可融會貫通。本章就以自身最容易觀察的呼吸,作為統合的所緣境。
一、禪修的內涵
梵文的bhāvanā,中文翻譯為禪修,但未能充分表達其真正的義涵。bhāvanā的本意是使生起、使有。
何謂使生起、使有?使生起定的心,稱之為禪。如四禪八定(四禪、四空定),由禪入三昧,由三昧而生起智慧。
bhāvanā包括二部分:
第一、由欲界入色界,由色界而入無色界。由散亂心入四禪;由四禪入三昧,入無色界甚深的定。
第二、生起智慧。我們的生命包括身和心,透過安定的心觀察身心五蘊,因而對身心五蘊有如實知的智慧生起。
佛法的修行是為著了脫生死。了脫生死在佛法中有二道,第一道稱為解脫道;第二道是菩薩道
(一)解脫道修行法
解脫道修行的主要內容是戒、定、慧,由戒入定生慧;所以,所謂的禪修,應該包括戒、定、慧三部分。菩薩道的修行是戒、定、慧加上慈悲。
戒是指身語意三業清淨,含括身的行為、語言和內心三方面都清淨,內心沒有雜染煩惱。
定建立在戒的基礎上,身語意三業清淨才容易讓心安定。去五蓋離開欲界,生起喜樂入初禪;由初禪而二禪而三禪而四禪,這稱之為禪;所以,禪修就字面而言,只是修四禪而已,離開欲界而進入色界。
但這是不夠的,還要由四禪入四空定,稱為「由禪入三昧」。來到無色界的四空定還不夠,還必須觀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觀到身心的實相,身心的真實面貌,安住於身心的實相中,面對一切的境界,面對身心的變化、身心的生老病死,才不會引起煩惱和慌張,這就是解脫道修行法。
(二)菩薩道修行法
在解脫道的基礎上修菩薩道。菩薩道是戒、定、慧成就以後行菩薩行,菩薩道有三個入手處:
第一個入手處是「中觀甚深見」。從空性智慧直入,證悟一切諸法是緣起故性空,性空故緣起,即有即空(解脫道),即空即有(菩薩道),遠離有與空的一切分別。龍樹菩薩所修的就是甚深中觀見,文殊菩薩所象徵的就是空性的智慧;空性智慧是指空有不二的智慧。
第二個入手處是「瑜伽廣大行」。瑜伽(yoga)的意思是相應。相應的廣大行,從法相唯識入手,廣大行一切自利利他的法門。它不同於甚深見,甚深見是一門深入後行菩薩道,廣大行是自利而利他,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修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
第三個入手處是「如來藏不二」。如來藏的意思是一切萬法含藏如來性,即使是凡夫眾生,我們依然具足與諸佛菩薩不二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清淨的、是不二的,從體了解一切諸法的體性不變,而相用是大慈大悲利益一切的眾生,體相用三者不一不異。
總之,菩薩道的修行從三門入手,第一門是中觀的甚深見,第二門是瑜伽的廣大行,第三門是如來藏的不二。
(三)知見和發心
任何修行法門,都是源自佛陀的開示,可以成就阿羅漢果,也可以成就佛果,端看知見和發心。任何法門的重點,不在於它是原始、部派佛教或南傳解脫道,也不在於它是北傳的菩薩道,最重要的就是知見和發心。
第一、知見。修持解脫道的法門,如果能夠在戒、定、慧圓滿,成就阿羅漢果以後,再發心把所學到的教法,教給其他眾生,這就變成菩薩道了。菩薩道的法門是以解脫道為基礎,再進一步行菩薩道,如果解脫道的基礎不夠扎實,是沒有辦法修菩薩道的,這是所學。依善知識教的是強調自利的解脫道,還是強調自利又利他的菩薩道,這是所教。所學和所教,合併起來就是知見。
第二、發心。學佛人可以發解脫道的心,也可以發菩薩道的心。每個人的心性、種性不同,如果是解脫道的心性,可以發解脫道的心;如果是菩薩道的心性、種性,就發菩薩道的心。解脫道的心是發出離心,菩薩道的心是發出離煩惱無明,再來利益眾生。同一法門可以成就阿羅漢果,也可以成就佛果。觀呼吸通於解脫道和菩薩道,它是佛所開示二甘露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