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7-以觀呼吸總綰一切禪法

以觀呼吸總綰一切禪法(三)

鄭振煌教授主講
三、四念處概說
解脫道修行,以觀呼吸來說,有十六個階段,這十六個階段又可以整合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觀呼吸入定,稱之為身念處。
第二個階段:身念處成就後,生起喜樂、捨的覺受,稱之為受念處。
第三個階段:修心念處。受念處成就後,修四空定,遠離任何苦的覺受、喜樂的覺受、捨的覺受,只有非常微細的心的行動、心的變化,由空無邊處定,到識無邊處定,到無所有處定,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果沒有聽聞正法,就會以為第三或第四空定就是涅槃,甚至執著有我。
因此,進一步修第四個階段:法念處。證知身、受、心都是無常、苦、無我。
(一)身念處修行
欲界的眾生將欲界的身心五蘊當成是我,色界的眾生將覺受(喜樂捨受)當成是我,達到四空定的時候更要小心,否則就會將非常微細的心(心理的活動)當成是我。必須進一步地超越,了知心理活動不是我,也不是我在心理活動,如此才能超越心理活動,不受心理活動所影響,此時生起人我空的智慧,才能夠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果必須解開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五下分結是指欲界的五種結縛,五上分結是指色界、無色界的五種結縛。
所謂結縛,就像繩子一樣,把我們綁在生死輪迴之中,把我們的心綁在煩惱無明之中,讓心不得自在。修行就是要解開結縛,透過「觀呼吸」解開結縛,這是「身念處」的修行。
身念處修行時,就是觀我們的呼吸,由了解呼吸的實相,轉為觀到呼吸實相的同時,證悟須陀洹果,斷了欲界的五下分結中的三種分結:身見、戒取見及疑。
透過觀呼吸可以了解呼吸不是常、呼吸不是我、呼吸是有雜染、呼吸是不斷在變化的,呼吸會帶給我們無常故苦的逼迫性,因此呼吸無我,如此就斷除對真理因果道理的疑。
斷除身見,包括斷除邊見和邪見。所謂邊見,指執著常或斷,執著有或空。所謂邪見,指否認因果的道理,認為沒有因果。
斷除戒取見,包括斷除見取見。所謂戒取見,指執著一些不能解脫的修行法門。見惑當中的五個惑濃縮為二:邊見、邪見含攝在「身見」;見取見含攝在「戒取見」。
觀呼吸能夠破掉身見、戒取見、疑。觀「呼吸」不是常樂我淨的,呼吸是依他的,呼吸是依其他因緣而有的,我們是控制不了的,而且呼吸一直在改變,知道呼吸的實相,就可以證悟須陀洹果。這是第一個階段,身念處修行。
(二)受念處修行
除了修以呼吸為身念處之外,第二個階段進入受念處的修行。呼吸調順了,身心輕安放鬆,我們就沒有苦的受,這個時候離開欲界的苦,入色界初禪的離生喜樂。
觀到覺受的實相,觀到覺受是無常,覺受也有壞苦,即使是第四禪捨念清淨,都還是會壞。即使達到四空定,還有空的覺受,還有空的微細心行,能夠觀到四空定微細的行苦,也是無常和無我。
從受念處可以證得第二果斯陀含果。斯陀含果是斷了五下分結中的三種分結,並能夠減少欲界的貪和瞋。我們對五欲的貪著,會逐漸減少;我們如果一直在禪修,瞋心生起的機會就不多,甚至於不會有瞋心,不會發脾氣,不會起煩惱。欲界的貪瞋減少了,證得第二果斯陀含果。
(三)心念處修行
身念處在欲界修行,是須陀洹向,修成了斷五下分結的身見、戒取見、疑三種結縛,證須陀洹果。受念處在色界修行,是斯陀含向,減少欲界五下分結剩下的貪、瞋二種結縛,證斯陀含果;加強練習受念處,是阿那含向,如果完全斷除欲界的五下分結,就證阿那含果。心念處在無色界修行,是阿羅漢向,修成了斷除色界、無色界的五上分結,證阿羅漢果。
生起阿羅漢向的心,進一步要斷五上分結;五上分結是色界、無色界的結縛。禪修很容易被禪定所束縛,因為禪修會帶給我們身心輕安、喜樂捨受、空無一物如虛空般的感覺,很容易讓我們耽溺其中,所以必須一一的解開,一一的超越,超越色界、無色界的繫縛,這稱為解開五上分結。五上分結:色愛(貪)、無色愛(貪)、慢、掉舉、無明。
首先,看色界的貪愛。離開欲界而入初禪離生喜樂,入初禪就貪初禪的境界。境界太好、太妙了,容易貪著不肯繼續前進,因為初禪的定境非常強,所以必須放下初禪的貪著往上修行到二禪。
二禪定生喜樂;不要以為這就是涅槃解脫,不要認為喜樂就是人生的最高目標。放下二禪的貪而生起要到三禪離喜妙樂,產生妙樂的甚深覺受也不要貪著,因為人生最快樂的就是進入第三禪,所以很容易起貪。
第三禪離喜妙樂是非常快樂的,但不要貪著它,要知道第三禪的離喜妙樂是無常、是苦、是無我,要進一步修到第四禪。
修到第四禪捨念清淨,不要以為第四禪的捨念是無想,是沒有任何的念頭,以為這是究竟涅槃。不要愛著第四禪,要放下第四禪,進一步修到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斷除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貪著,即為離色貪。離色貪後,再來解開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的貪著,離開四空定的貪著,就是解開五上分結中的無色貪,對無色界的貪全部解開了。
除了色貪、無色貪之外還有一個結,就是「慢」結,我慢的結。由第四禪進入第一空定,稱為空無邊處定。這是安住在無邊空的定,所緣境並非「五欲、喜樂捨受」的麤有,而是無邊虛空的細有境。不要耽溺其中,更要提升到識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是進一步放下無邊虛空的微細所緣以後,再反觀能夠觀無邊虛空的心,這是第二空定。識無邊處是能觀空無邊處的細有心,修行者不要耽著於此,要繼續觀到無所有處定,無能觀所觀,空無所有。無邊的虛空是「所觀」,無邊的識是「能觀」,安住於無所觀、能觀,就是無所有處定;雖然無所有,但還是有「無所有」,必須不貪著。
放下無所有處定,上升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時只有極微細的想,既非「識無邊處定」的想,也非「無所有處定」的非想,稱之為非想非非想處定,只有心的微細活動(行蘊)。
如果沒有聽聞正法,就會產生我慢心,認為有一個我超越欲界到了色界;又有一個我超越色界進入無色界,這就是所謂的我慢。
我慢的結也要將它解開,並沒有一個我在欲界,沒有一個我在色界,也沒有一個我在經驗無色界。因為欲界的經驗、色界的經驗,甚至無色界的經驗,完全是因緣而已,一切都是身心五蘊的變化因緣,其中並沒有不變的我。如此認知,就解開了我慢的結縛。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除了色貪、無色貪及我慢的結縛以外,掉舉與無明的結縛也要解開。
所謂掉舉的結縛,是認為初禪之上有二禪,想要進入二禪的念,乃至認為無所有處定之上有非想非非想處定,想要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念,這與一般所說的妄念不同。
所謂無明的結縛,指對身心五蘊不能見到如實相,沒有見到身心五蘊的真實面貌。我們的身心五蘊,即使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都是無常故苦,苦故無我。了解欲界之上有色界,色界之上有無色界,無色界之上有涅槃界。了解初禪之上有二禪,二禪之上有三禪,三禪之上有四禪。第一空定之上有第二空定,第二空定之上有第三空定,第三空定之上有第四空定,第四空定之上還有滅受想盡定,以及涅槃界。
能夠充分理解以後,才可以破除心的無明。把五上分結解開了,稱為頓證阿羅漢果。
(四)法念處修行
在「阿羅漢向」階段的修行,放下對色界、無色界的貪,放下種種的我慢、掉舉、無明,亦即心念處的斷五上分解,證得阿羅漢果,這是屬於解脫道的修行。如何把它轉成菩薩道的修行呢?這就是法念處的修行,也是解脫道與菩薩道的分界嶺。
當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還有法念處生起的時候,如果觀到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就可以解脫生死輪迴,這屬於解脫道的修行;反過來說,如果能依「中觀甚深見」、「瑜伽廣大行」或「如來藏不二」修法念處,就屬於大乘菩薩道。
總之,法是一,見則隨各人根機而異,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茲以觀呼吸說明如下:
1. 中觀甚深見
中觀指的是龍樹菩薩所說的「八不中道」,能離一切二邊,「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離開一切的分別,這就是甚深見,一門深入。
觀呼吸,在第一個階段身念處的時候,要觀我們的呼和吸,既非實有也非不有。在觀察呼吸的時候,氣息慢慢吸、慢慢吸進來,還有慢慢呼、慢慢呼出去;發現在吸氣、呼氣的過程中,它並不是一條線。在吸氣之後,我們可以暫時不呼氣,中間有一個空檔;我們由這個空檔,也就是閉氣之後,才再呼氣;它是無常也是變化的。氣呼出去之後,我們也會發現並不是立刻就吸氣,而是閉氣之後再吸氣,中間還是有個空檔。
如此我們了解呼和吸非常、非真實有(非不變的有),它是不斷地在改變。同時,還是有呼、還是有吸,所以呼吸也不是虛無,也不是空無一物。這樣的觀察方式,可以了知呼吸完全是非有非不有的,也就是非有非空、非常非斷、不常不斷的。
呼和吸也是不生亦不滅。它有生嗎?沒有生,呼吸是因緣所生。當我們吸氣的時候,必須透過我們的器官,用鼻孔或口腔,甚至用毛細孔的運動吸氣;呼氣的時候,也是靠著器官才能夠呼出去,所以沒有真實的呼和吸。
因緣生、因緣滅,呼是因緣,吸也是因緣,呼和吸的道理都相同,但是吸氣是氣進來,呼氣是氣出去,所以是不一亦不異,不生亦不滅的關係。同時也是不來亦不出,怎麼可以說吸氣是氣真的來或呼氣是氣真的去呢?氣息是不來亦不去的。這樣就離開一切的二邊,離開一切的分別。
一直觀這個呼吸,觀呼吸的受及觀呼吸之中的想,能夠觀到它們的實相,緣起而性空。觀到法念處,由觀呼吸而入中觀甚深見。
2. 瑜伽廣大行
大乘的第二門是瑜伽廣大行。瑜伽是相應的意思,身和心相應,身的一切會影響心。
呼吸是身的一部分動作,調順呼吸就會讓心寧靜、讓心放鬆,就可以了知受的實相,它是由身和心所生起,這是受念處的一種修行法。
瑜伽的廣大行是進一步思惟一切的身心現象。心中所出現的一切影像,都是心所生。萬法是識所現、心所造,萬法唯識現,三界唯心造,心境不二,稱之為瑜伽。
了知透過呼吸達到身、受、心、法之中的廣大現象,不離我們此心的作用。透過觀呼吸可以達到身心的寧靜,並因之生起智慧,了知身心的實相。
將瑜伽廣大行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用觀呼吸轉念教導其他的眾生。身體健康要觀呼吸,心想寧靜也要觀呼吸,進而生起慈悲廣利眾生,這就是瑜伽的廣大行。
3. 如來藏不二
透過觀呼吸修大乘的第三門——如來藏。所謂如來藏,指含藏著真如性、心性、如來性、佛性、自性、清淨的覺性、清淨的心。
在觀呼吸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呼、吸含藏的真如性。真如性就是緣起緣滅,就是如是因緣、如是果報。真如性是不空不有,離一切二端,都是不二的。透過呼吸的觀照,我們可以運用如來藏不二法門認證它,如果能夠在觀呼吸的當下,提起如來藏的不二知見,我們就是透過觀呼吸而成佛了。而且成佛與沒有成佛是不二的,成佛只是假名,沒有成佛還是凡夫煩惱階段,這也是假名,因為我們所有的煩惱無明都是虛妄的。
不僅煩惱無明是虛妄的,成佛修行也是虛妄的。一切諸法本性空寂,一切諸法體性清淨,離一切分別。觀呼吸可以達到解脫道的結果,也可以達到菩薩道修行——究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