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7-以觀呼吸總綰一切禪法

以觀呼吸總綰一切禪法(七)

鄭振煌教授主講
(三)如來藏清淨的不二門
「中觀的甚深見」是一門深入畢竟不二而成佛;「瑜伽的廣大行」是透過五位百法的觀照,通達一切法空無自性,也就是畢竟空而成佛。二種法門並無軒輊,不論利根或鈍根都可以依其中一種行——甚深見或廣大行修持。即使觀呼吸都可依中觀的甚深見或瑜伽的廣大行而修,達到成佛的目標。將這二者統一來修,就是大乘的「如來藏不二法門」,也就是自性的法門,圓覺的法門,佛性的法門。
1. 屬圓教修持
天台智者大師把它判為圓教。所謂圓教,如圓圈一般,圓周上面的每一點,都是起點也是終點;每一點都是平等的,都是不二的,無始亦無終,無大亦無小,無善亦無惡。
如來藏的思想,一方面有般若中觀的畢竟空,也就是指佛性的體;另一方面又有瑜伽的廣大行,就是唯識學的相用。依體而起用,全體大用,全用是體,相用攝歸於體,體與相用不一不異。
如來藏的思想,除了有中觀的甚深見以外,又有瑜伽的廣大行,將體相用三者統一,當下圓滿,當下安住。中國佛教稱之為圓教,藏傳佛教稱之為大圓滿。一切萬法不一不異,自性空而緣起有。
2. 佛性三德
所謂如來藏或真如心,就是指清淨的佛性。清淨的佛性和唯識學有什麼不同呢?唯識學所講的識別作用,是凡夫心的染汙分別,透過修行成就,轉識成智而成佛。如來藏的思想,是依著唯識學轉識成就的智慧為體。唯識學轉識成智,只是轉到圓成實性,尤其玄奘大師系的唯識學不贊同佛性,不贊成清淨自性,因此才會有佛性論的產生。也就是在大圓鏡智的背後,還有法界體性智,才可稱為清淨自性。
《大般涅槃經》指佛性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以三德來描述。
法身德:佛性的體。一切畢竟空,空有不二,清清淨淨。不能以我們世間的分別法來認知,這就是甚深見、廣大行。
般若德:佛性的相。也就是佛能夠以般若觀照一切萬法,所以化身佛是絕對的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透過甚深見、廣大行而修行成就的。
解脫德:佛性的用,能生世出世間一切善法。自我畢竟解脫,同時傾聽一切眾生苦難的聲音,大慈大悲予以救度,稱之為解脫德。
佛性具足這三德。
3. 如來藏修習
在修觀呼吸的時候,如何成就法身德?
我們知道吸氣、呼氣是不一不異的,呼氣就是吸氣。尤其是在身、受、心三種念處,各有四個階段,然而最後的階段都是「滅」。
身念處修行,觀呼吸的身,呼吸的全體,第四個階段是要觀到呼吸身的滅。這就是不二,二者不一不異,不要有分別的心。
受念處修行的第四個階段,觀到苦受、樂受、捨受、憂受、喜受的滅。一切受的總稱,稱為受身;要觀到滅受的身,也就是滅一切覺受的分別。
心念處修行的第四個階段,觀到一切心所法的滅。滅了八識的身,也就是整體的八識都滅了,轉識成智。
法念處修行的第四個階段,滅了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分別,這就是成佛。能夠滅掉五蘊的一切分別,而且了知一切都是無分別的,但隨因緣而假有,這就是如來藏的修行。
觀呼吸,可以在觀修四念處的當下,依著佛性的清淨見來觀照,安住於清淨,不一不異,不做分別,當下大圓滿、大解脫、大莊嚴、大涅槃,一切無不具足。猶如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如來藏含攝中觀及瑜伽,將這兩大思想融合。由一心入生滅門,這是凡夫的分別,即瑜伽唯識;入真如門,這是聖者的不分別,即般若中觀。觀呼吸可以透過這種觀照,證悟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