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一代宗師萬載典範

一代宗師萬載典範
鄭振煌

仁公長老圓寂快滿二年了,弟子們搜集他的大作,在出版之前,連碧文師姊將電子檔傳給我,囑我寫序。逐字拜讀之餘,思潮澎湃,遲遲無法下筆。對於這麼一位濁世中的高僧,庸俗如我,何能讚其凜冽德行於萬一?
這本文集的寫作年代,從1954年至1967年的十三年間,正值仁老三十六歲至四十九歲的中年。那是一個烽火連天的戰爭時代,人類在短短二十年間經歷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連休養生息的時間都沒有,又陷入東西陣營壁壘分明的冷戰,中國大陸國共內戰,民不聊生,青年的仁老輾轉避亂香港,朝不保夕。1952年,仁老依止師印順導師由大陸而香江而台灣;隔年,仁老亦申請來臺,茍全性命於亂世,乘桴浮於海,但外在局勢並未稍見緩和。
19506月至19537月韓戰打得如火如荼,差點釀成另一次世界大戰;
1955118,大陸共軍分海陸空三路攻擊當時仍由國軍佔領的浙江一江山群島,殲滅守軍;1958823大陸對彈丸之地的金門發射炮彈五萬七千餘枚,四十四天內,發射474,910枚炮彈;1959年至1975年長達十六年的越戰,臺灣也不能置身事外;19665月至197610月,大陸爆發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浩劫「文化大革命」。
以上只是發生在台灣周圍的戰爭,至於整個世界局勢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圍堵以蘇聯為首企圖赤化全球的共產國家,劍拔弩張,衝突不斷;中東以阿戰爭也方興未艾。
在這個人命賤如草芥的血腥年代,中年的仁公上人憂心如焚,恨不得以觀音菩薩的千手千眼登斯民於袵席。但他沒有任何政治或經濟資源,只能以如椽之筆,弘揚正法,挽狂瀾於既倒。
我認識仁公三十餘年,親承教澤的機會不多,卻在長年負責《慧炬雜誌》編務期間,從字裏行間,深深孺慕這位一絲不茍的今之古人。而本書所蒐集的三十八篇文章,都是我從未見過的,茲將拜讀過程的內心震撼臚列如下:

 
  1. 稟承印順導師的學風和筆鋒。印順導師自稱:「立本於根本(即初期)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不滿晚期之神秘欲樂,但立場是堅持大乘的。」仁公一生依止印老,「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其治學與行履都不離師教。有趣的是兩位老人家的文章都同樣簡潔有力,不拖泥帶水,不重辭藻的華麗,但求言之有物。
  2. 抉擇佛法的正義。仁公赴美之後,也許漸入老年,也許忙於寺院接眾,也許菩薩心腸益切,急於拯救世道人心,所做的開示或所寫的文章,幾乎都是格言式的修行法要,不涉學術辯證。然而中年的仁公,很顯然亟欲效法其師印老,在義理的抉擇上,工夫做得很深,從這本集子的三十八文章就可以看得出來。人的生命有限、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智慧有限,顧此必然失彼,很難面面俱到。竊以為仁公如果像印老一樣,自小體弱多病,不外務不接眾,而專注於治學,很可能是另一佛學大家。這不是否認仁公的德行和貢獻,而是自嘆馬齒徒長,一無所成。
  3. 剛正不阿,力透紙背。親近過仁公的學生,都可感受到他的威嚴,言行稍失正念,就會被他疾言厲色的責備。他常說:「不以佛法當人情。」戒行精嚴如他,才有資格喝斥他人吧!仁公非常推崇大迦葉尊者,也像大迦葉尊者一樣,扮演起代師糾察弟子的角色。誰都不願意當壞人,然而「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慈悲的老師讓我們如沐春風,嚴厲的老師卻讓我們砥礪情操,磨鍊心性。讀仁公的文章,彷彿面對照妖鏡,讓我們的過失無所遁形於天地之間,不期然生起慚愧之心。
  4. 護教護法,護生護心。仁公傳承太虛大師、印順導師的法脈,皆以久住正法自許。佛陀正法能歷二千五百多年而不墜,端賴這些具足正知正見、教量證量的高僧大德,不計個人名利,常轉法輪,悲智願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以上舉其大者,願我同淨同行仿效印老、仁公「立志為佛教、為眾生──人類而修學佛法」,「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
                     二○一一年鄭振煌敬筆於中華維鬘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