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早期佛教中道觀的理論和實踐》

譯者序
鄭振煌


    教學與翻譯佛法是我生命的全部,之所以如此,絕非出於大願,完全是因緣使然。
    在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翻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透過翻譯,不同文化得以彼此認識,並融匯出新質素。佛教由印度而傳遍全球,除了它本身具有超時空的思想與功能之外,翻譯是首要的工程。佛法堪稱最精深的思想體系,使得翻譯難上加難。古時候的佛經翻譯,大都由皇家設立譯經院,廣邀天下高僧,集眾人之力完成。即便如此,曾經主持譯場的東晉‧道安尚有「五失本三不易」之嘆,提出梵經翻譯應特別注意的事項。其後,譯經道場的龍象多引為龜鑑,用以自誡。隋‧彥琮著《辯正論》列舉八備十條作為譯經的規式;唐‧玄奘也明示五種不翻;宋‧贊寧更舉六例以求譯語的醇正。這些形成了中國佛經翻譯的理論。
    以古鑑今,更顯佛書翻譯的難度,單打獨鬥不說,教觀解行兩缺,欲求作品的信達雅,何啻癡人說夢!雖然如此,我仍樂此不疲,因為我把翻譯當成「五分法身香」的薰習,每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本書是學術性的著作,典出有據,論辯嚴謹,深入淺出,古語新說,廣引巴利經典,擅用現代思潮,視野宏闊豪邁,詮釋新穎別緻,把南傳佛教的精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漢傳、藏傳佛教徒每每鄙視南傳上座部佛教為小乘,實為坐井觀天,不值識者一哂。看了本書就可明白三個傳承的佛教不分軒輊,它們的核心思想,如緣起、無我、中道、涅槃、解脫、依法不依人、了義不了義、二諦、教觀、法身、慈悲喜捨、攝化眾生、自利利他等理念,都是相通的。若有不同,純是時空改變所做的不同詮釋,廣略有別,思想無差。法無高下,乘無大小,佛說皆善說,善說皆佛說。
    感恩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廣興教授給我這個學習的機會,也衷心佩服作者的弘法熱誠與真知灼見。回首翻譯過程,峰迴路轉,法喜充滿。祝願有緣閱讀中文譯本者身心自在,不吝指正。
                                202073日謹識於中華維鬘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