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中陰

夢幻中陰(四)

普通話講知道,如果是佛法來講,就是解脫之道,就是道聖諦。如果依中國文化來講,道就是那種真理,宇宙運轉的真理,自然的真理,做人的道理,那一種叫作道。

普通話講知道、不知道,這個很深,這個也跟佛法是相應,只不過我們如果沒有深入去探討,不知道道是什麼,福建的話講知影、不知影,知道影子,不知道影子,這個就是佛法的要領。

從佛陀開始講經說法的時候,祂雖然沒有用夢幻這兩個字,可是祂說是無常,祂說是緣起,緣起,一切諸法緣生緣滅,有緣就有起,無緣就不起,此無故彼無,一切都是緣起的,緣起才是正見,緣起才是正道。藏傳佛教把它歸納為中陰,中陰其實也就是在表達無常,表達緣起緣滅,表達無我,表達空性。所以夢幻觀總攝一切佛法。

《雜阿含經》卷十: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

色受想行識,在《雜阿含經》很多經裡面都提到了五陰: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這裡沒有提到夢。在《俱舍論》,以及在唯識學瑜伽行派中都沒有提到夢。勉強要跟夢扯上關係的就是唯識學中不定心所法裡頭有一個叫作睡眠,就是睡覺。作夢,我們所知道的往往都是在睡覺的時候作夢,其實不只是睡覺作夢,白日我們都在作白日夢。夢在經典裡面提的不多,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真正提到夢的不多,但探討到睡眠的確是有。如果是為著消除疲勞,那麼它就是善法,睡眠如果是偷懶,睡懶覺的話就是懈怠,所以睡眠叫作不定心所。

而幻就是《阿含經》裡面所提到:我們的識蘊,在原始佛教中,所謂識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及第六意識,六識是怎麼樣子生起的,當然是緣起,而當中有非常巧妙的說明。在佛法上面,我們如何產生覺受,而後覺知,而後認知,這個就是現代心理學所談的覺受,覺知,認知的過程。但佛法更提出了解決之道。

幻識用來形容識,識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識,也就是我們的見聞嗅嚐觸覺知,我們任何的感受,任何的覺知,任何的想法觀念呢,都如幻一般。幻,在古時候就是幻師,他做魔術所變幻出來的,若有若無,好像有,可是又好像沒有,那個叫作幻。夢跟幻結合起來就變成了佛教裡面最重要的觀念,叫作夢幻觀。

大乘《方廣大莊嚴經》卷十一也提到:如夢幻陽炎,水月及谷響,皆無有自性,轉如是法輪
大乘的教法比小乘的教法來得深。《雜阿含經》裡面提到春時燄就是陽炎,有提到幻,大乘佛法更多的是提出了夢,如夢幻陽炎,同時還有一個譬喻,叫作水月,水中月及谷響,山谷裡面的回音echo。就是世間事都有如夢幻陽炎,水中月谷中響,皆無有自性,都沒有自性。轉如是法輪。佛祂所轉的就是這個法輪,就是一切皆無自性的法輪,如果用中陰教法來說,佛所轉的叫作夢幻中陰的法輪,因為一切都是夢幻。

為什麼要用夢幻來形容一切的萬法呢?有它很深的道理,佛所說的道,知道嗎,知道嗎,有沒有知道佛所說的那個佛道?知影嗎?你有真正知影嗎?有沒有真正知影?還是說你只看到這個表象,你沒有看到它的影子,看到它的影子你就知道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我們所覺知到的一切呢,都不是真實的,因為它是影子,它有影子,你沒有看到它的影子,它只是另外因緣的投影而已,它並非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