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中陰

夢幻中陰(十)

這次的夢幻中陰主要是從大乘的角度來看,不再以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時間去觀,或者是空間去觀,用時間去觀用空間去觀,我們稱之為析空法,把一切萬事萬物分析到最後都如空性一般,而空性也就是夢幻,空性是有即是空,空有不二,五陰即是空,所以空性不是沒有。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是用相續假去解說空,用相待假去解釋空。可是大乘佛教,不再以時間來觀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緣起性空,也不再以空間來觀一切法是無我,是緣起性空,而是用般若,也就是用智慧。用智慧去觀當下時空的一切萬事萬物是空性,用當下的。

前面提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要麼用時間來觀,相續,一直相續,緣起緣滅;要麼用空間,相待,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他;要麼用相續來分析,用相待來分析得到空觀。證得空觀在小乘來講才是須陀洹果,在大乘來講才證得初歡喜地。大乘不再用時間空間去觀,而是用當下的時空,換言之,每一個人事物的本體它就是空,這個就是般若的觀法。

大乘佛教的發展,如果在印度的話,就有所謂大乘佛教三系,這三系還沒有包括密宗在裡頭。般若中觀系,瑜伽唯識系,還有真如如來藏系。來到中國有大乘八宗。所以這一次我們主要的就是依大乘佛教三系,以及中國佛教的禪宗跟密宗來看夢幻中陰。

所謂的夢幻就是空性,就是諸法實相,因此很容易觀自己的夢,很容易以夢幻來觀照生命過程中的一切人事物,用夢幻來觀,我們就看到諸法實相,證得諸法實相,就是成佛。

我們先看《般若經》的菩薩觀法,就是以成佛為目標的修行者。而成佛就是觀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但我們夢幻中陰呢,就是從夢幻切入諸法實相,從夢幻進入成佛之道。

我們來看看《般若經》的菩薩如何來觀。比如說:所說如幻、如夢、如響、如光、如影、如化、如水中泡、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水中月,常以此法用悟一切。

這個就是《般若經》所說的十喻,夢幻中陰它就採取了如夢如幻這兩個來觀,因為這兩個最容易印證,因為我們本身就一直在夢幻之中,日夜二十四小時就在夢幻之中,一輩子都在夢幻之中,生死的過程都在夢幻之中,就用夢幻來悟一切,來體悟一切,體悟一切呢也就是去經驗一切,一切的遭遇,一切的人際關係,一切的工作,一切的生活方式,行住坐臥,沒有哪一個是不如夢,不如幻的,當然也會像其他一樣啊。

另外一段經文很類似,就講:世尊,我於如幻、如夢、如像、如響、如光、如影、如空華這裡空華就是空中華,空中華就是我們眼睛有毛病,比如說有飛蚊症,別人在空中沒有看到蚊子飛,可是有飛蚊症的就會看到蚊子在飛,有沒有這種情況?有,有,眼睛稍微有毛病,看出來,跟我們所看得就不一樣。

如空華、如陽焰、如尋香城,什麼叫尋香?尋香族,也就是Gandharva、乾達婆,其實就是中陰,簡單講起來就是中陰身。這個尋香城就是中陰的城。為什麼中陰身稱之為尋香族,尋香族就是中陰身不像我們活著的人飲食為生,他們是只有吸取香氣而已,那個香氣。我們如果在放焰口,放蒙山,大蒙山,或是在祭拜的時候,那些尋香族,那些中陰身就會來吸取那個食物的香氣。

因此在西藏佛教裡面有煙供,把各種各樣的食物哇,把它燒,燒成煙哪,目的何在,就是慈悲心供養那些尋香族,那些中陰身,就結善緣,同時解除他們的飢餓之苦來度化他們啊。透過放焰口,講講生死的道理來超度這些眾生。

如變化事。五取蘊等,不得不見什麼叫不得不見?不得的意思,根本沒有五取蘊,因為五取蘊只是眾緣所生,所以根本沒有五取蘊。比如說色蘊,就是我們的肉體,我們這個肉體,用一般肉眼來看,似乎有眼睛,有耳朵鼻子,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似乎都有;可是如果用天眼來看,就不那麼實際了;如果用慧眼來看,空空如也;如果用法眼來看,呈現出來只有線條;我們如果用天眼來看,是還有一些彩色;如果用慧眼來看哪,它是空空如也;用法眼來看,雖然空空如也,還會出現一些線條;如果用佛眼來看,一片光明。紐約沈家禎先生寫了一本書非常好的,叫作五眼》,他用五眼來解釋,從凡夫一直到佛怎麼看世界。

般若經》講的是菩薩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要成佛的方法,換言之就是用佛的角度來看,五取蘊是不可得的,如果用我們凡夫的角度有沒有五取蘊,有。阿含經》是從人的角度來看,看我們這個五取蘊呢,是苦,是所謂罪的淵藪。我們所有的痛苦煩惱都是來自於五取蘊,來自於五蘊。五取蘊也可以稱為五受蘊,或者是五受陰,那個感受的受,就是心理學所講的那種感受,那種覺受。

因為我們眼睛一看東西,我們就把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接受進來啦,把它當成是真實的,我們就被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所影響啊,這個叫作眼受,也可以稱為緣取,取呢,就是把它拿下來,攀緣,緣取,把它拿下來,當成是真實的。就是因為我們不懂得緣起呀,更不懂得般若的空性。但是般若經》它是在講佛的境界啊,

因為般若經》是菩薩的修行方法,菩薩的修行方法就是說,菩薩如果依照這麼做,就是成佛。能夠把五取蘊看得一片光明,這個是不一樣的啊。如果是一般凡夫,就認為我們五取蘊呢,很傷腦筋。吃了飯,幾個小時之後肚子又餓了,所以又要忙著張羅那個東西,張羅那個東西,一個小時不喝水就覺得,呀,很難過,流汗,天天都要沖澡,當然在寒帶地方,不一定要天天沖澡,尤其在西藏,聽說,一輩子才只洗澡三次,因為那裡很冷,水資源很少。

其實水也是蠻多的,雅魯藏布江,那個水呀,從雪山融化下來,源源不斷,水還是很多,只是因為天氣很冷,所以就不太洗澡了。如果以凡夫角度來看的話,我們這個色身是很麻煩的。稍微不小心就感冒,稍微不小心就拉肚子,稍微不小心,什麼病就出來啦。

而且更麻煩的是,雖然我們保養的很好,有一天還是會老,有一天頭髮都變得白白的,變成老頭子,有一天都會死的,你再偉大的人物,再健康的人,再怎麼保養,有一天都還是會死的,還是會死的。所以,以我們凡夫來看,這個色身,這個肉體呀,實在是很麻煩哪,很麻煩哪,吃喝,吃喝了還要拉撒,你沒有拉撒也不行。你光是只會吃進去,你排便排不出來,你會很痛苦的,你會死掉的,你會中毒的,所以這個色身就是所謂煩惱的來源。

但是在佛的眼光看起來不是哦,這個色身不可得,既然這個色身不可得,所以哪裡有煩惱,哪裡有罪惡,哪裡有痛苦呢,沒有的,這是不一樣的角度哦。天台大師把它分為藏通別圓,藏教的角度是這樣子看,通教的角度這樣子看,別教的角度這樣子看,圓教的角度這樣子看。

當然沒有修行的人連藏教的智慧都沒有,沒有修行就像我們這些凡夫,把五欲當作是涅槃,那個叫作五欲涅槃論,我們走出佛堂,外面的眾生難道不就是這樣子嗎?然後眾生汲汲營營,都是在追求名利,名利,都追求享受,追求食衣住行的滿足,五欲的滿足。當然這些不是罪惡,罪惡的是我們沒有智慧,看穿它們如夢幻泡影。

因此就被這一些物欲牽著走,就跟隨著這個物慾忙忙碌碌,迷失了自己,看不到自己,看不到未來。在般若經裡面講,五取蘊是不得,五取蘊也可以成為五受蘊,五受陰。那個受就是我們接觸外境的第一個反應,有了受就有想,有了想就有行,受想行一出現,我們落下業力習氣,識蘊也就來了。

五取蘊不僅僅不得,也不見五取蘊怎麼會不見呢?比如說色身怎麼會不見呢?我們眼睛看得清清楚楚,你長得很漂亮,你長得很英俊,你長得很健康,看得清清楚楚,怎麼會不見,看得清清楚楚是因為用我們的肉眼看,如果我們換另外一種動物來看人,會看得清楚嗎?
比如說,換一隻螞蟻來看,你換一隻螞蟻來看我們這個人,牠會看得清楚嗎,看不見的,換一隻螞蟻來看我們這個人,就好像我們現在用人的眼睛來看喜馬拉雅山,那麼大的一座山,我們可以看得清楚嗎?一點都看不清楚,我們在山腳下,一點都看不清楚啦。

蘇東坡說,他到廬山,縱看成嶺側成峰。為什麼看不清楚呢?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因為我們在這一座山裡面,我們在山腳下;人都看不清楚一座山,一隻螞蟻怎麼能夠看得到我們人呢!一隻螞蟻放在我們手上,牠所看到的人是什麼?無形的怪物,就好像我們現在看虛空一樣,都看不盡,宇宙是看不盡。所以是不見,是從佛的角度來看。

如果從人的角度看,不是這個樣子;從天神的角度看,也不是人的角度這樣子看法;從阿羅漢,從菩薩,從佛的角度來看,不要說那些修行者,光是從貓的角度來看人就不一樣,從狗的角度,從螞蟻,從蚊子的角度來看,從蚊子的角度來看我們這個人,我們這個人很好吃,所以蚊子就叮我們,就開始吸血,我們是牠食物的來源,是不是,牠根本不把我們當做人。

但從佛的角度來看它不見,我們這些凡夫是業力的關係看不到真相,佛呢是用般若的智慧,實相的般若,看到一切萬法一片的光明,當然也沒有光明跟黑暗的差別,只是一種形容詞,也就是祂看得徹徹底底,可是祂大慈大悲,為度化眾生,就示現不同的形象來度化我們。

《般若經》說:五取蘊等,不得不見、若集若散。什麼叫若集若散?若集若散就是說,有的時候五取蘊集,有的時候五取蘊散掉,這個叫若集若散。什麼時候五取蘊出現?當然五取蘊它沒有消失過,這是從人的角度來看。什麼時候五取蘊會集、會出現?就是一個小孩子出生,我們才看到他的色身出現呢!我們現在有X光,可以照,可以照到胎兒,可以照到胎兒,以前沒有X光的時候,我們照不到胎兒,要等到這個嬰兒出生了,我們才看到有一個人,有一個色蘊。但現在已經有X光,就可以看到這個小孩子在那邊動,在那邊動。但以前有禪修的人,他不必用X光,那個時候也沒有X光的儀器,他用他的天眼就可以看到。

用慧眼,用法眼,用佛眼,來看五取蘊。所以看五取蘊,佛就看五取蘊說,若集若散,有的時候集,有的時候散,有的時候集,有的時候散,不斷地在改變,我們從轉世投胎的時候,是以最微細的五陰,那個時候最重要的力量,不可見的磁力,就是我們的業力,我們就進入了父精母血,我們就投胎了。他們投胎了,又不是真的,因為這胎兒慢慢成長,因此若集若散。等到出生,生老病死,那個色陰,又從粗重的、可見的色陰,又不見了,又不見了,但是微細的中陰,五陰還是存在。那一些修行者他們看得到。

所以《般若經》講五取蘊等,所謂的等是包括五蘊,六根,十二入,十八界,總之就是一切的物質,以及一切的精神,心理作用,都是不得不見,若集若散。所以空性是若集若散。空性並不是空無,空性是若集若散,有的時候集有的時候散,有的時候集有的時候散,而且是剎那變化,不斷地在生滅,不斷地在變化。

云何可言此是如幻等五取蘊等?怎麼可以說這一些如幻的五取蘊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怎麼可以看一切的物質,精神,心理作用通通是存在的?沒有,所以我們看到了,《般若經》裡面的夢幻觀跟原始部派佛教是不一樣的,它是用,《般若經》是用佛的眼睛來看,不是用我們人的肉眼,也不是用天神的天眼,也不是用阿羅漢的慧眼,也不是用菩薩的法眼來看,而是用佛眼來看。

用佛眼來看才能夠看到一切不得不見,若集若散,才看得到一切空有不二,有無不二,一切大小不二。才能夠看得到整個整個的宇宙,整個整個的人生,不可說,不可說,佛經裡面稱之為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來,就是不可說啊。你說它有來嗎?它是若來若去。你說它存在嗎?它是若集若散,有的時候集有的時候散,有的時候集有的時候散,而且集就是散,散就是集,不斷地改變,這個叫如來。我們說如來佛,釋迦如來,阿彌陀如來,那個如來的意思就是看到了這一些現象,不得不見,若集若散,空有不二,一切都不可說。

那一切不可說要怎麼辦?當你有佛眼的時候,你自然就看到了,你有般若智慧,你自然就是那種樣子。因此我們觀照一個人學佛有沒有功夫,很簡單,我們可以從情緒管理這個角度去看,看他的情緒如何,他波浪起的大嗎?如果起得大的話,表示還有努力的空間,努力的空間。如果他已經像木頭人,木頭人的話,有兩種可能性,一種他是麻木不仁,麻木不仁就像石頭一樣,你再怎麼罵他都沒有用。很多人的老婆會埋怨丈夫,你像木頭人,像木頭人,麻木不仁。可是有另外一種啊,是像如來一般哪,如來他看一切法呢,不得不見,若集若散,若空若有,若大若小,所以他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因為他不像那一些神通的外道,有神通的外道,只看到二十劫,八十劫,一百劫,或是一千劫,一萬劫,不只是看到,他是看到無量劫,無量劫,無始又無終。他所看到的世界也不只是我們肉眼只能看到我們這一個講堂的情況,我們看不到這墻壁後面的東西,天眼可以看到墻壁後面的東西,我們的肉眼只能看到一公里左右的東西,我們看不到更遠的,但天眼可以看得到。

可是天眼又不如慧眼,又不如法眼,又不如佛眼。那佛眼所看到的就是這樣啊,如幻、如夢、如像,你看看,世尊哪,把一切萬法都看成幻,看成夢,看成鏡中像,看成谷中響,看成光,看成影,看成空華,看成陽焰,看成尋香族,看成變化

因此我們只要把夢幻中陰修好,不就是佛了嘛!因為我們也看到如夢幻,如像,要把它打成一片,把它打成一片,打成一片,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我們都能夠修夢幻中陰,都修夢幻中陰。修夢幻中陰不是叫我們很不踏實,不是教我們很虛無,就變成了外道。

天主教說佛教的涅槃是虛無論,是虛無,Nahilism,不是的。我們看到的這個如幻,就是什麼?就會很踏實,就會很踏實,當我們看空一切,我們就能夠做一切,什麼利益眾生的事情,什麼善法,我們都可以做得出來,因為我們已經去除了我執法執啦,這個就是《般若經》的菩薩觀法,這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