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看另外一段經文:復次善現,善現是須菩提,須菩提是音譯,因為祂的梵文叫Subhuti,有的時候翻譯成善現,有的時候翻譯成善覺,因為bhuti,bhuti,bhuti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覺啦。在不同的經典,譯經師他翻譯的名詞不一樣,有的是音譯,有的時候是把意思翻譯出來了。善現就是Subhuti,就是須菩提,有的翻譯為善覺。 在《般若經》中須菩提是解空第一,解空就是對空性的理解,聲聞弟子中須菩提解空第一,如果是舍利弗就是智慧第一。 復次善現,譬如幻事、夢境、響、像、光、影、若尋香城、變化事等,但是假名……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應正修學。 諸位要注意,這是《般若經》,而不是《阿含經》,《阿含經》是先從人的角度開始談起,因此《阿含經》所談的跟般若經所談的絕對不一樣,因為根機不一樣,從凡夫開始講,從凡夫開始講。 但是《般若經》不是,《般若經》也沒有用析空法,時間空間的角度來談,而是它當下時空,每一個事物,每一個法,每一個法,這個佛告訴須菩提這麼說,好像幻事,夢境等等等等,但是假名,假名,只是一個假的名稱。 有的時候我們很難接受假名,我們說,張三,張三有,聽到我三個字,那不是在叫我嗎,我們就會回應了,那個叫作業力,那業力。不過如果是佛,人家稱呼說,世尊,世尊也會說,Yes, yes, I am Sakyamuni Buddha,祂也會,可是兩者的反應是不一樣,佛陀的話,祂知道這個是假名,在世俗諦上面呢,是方便彼此稱呼而已,我稱呼你白瑛,稱呼你成佛,世俗諦來講,這個是稱呼的名稱,是為著溝通起見。但是勝義諦就是就真理來講,佛知道一切皆假名,假名,假名,可是雖然知道是假名,也不壞世俗諦。 雖然知道一切皆假,一切皆假,但也會隨順眾生,只是心裡祂知道是假名。不會說,張三,張三佛,釋迦牟尼佛,人家說,釋迦牟尼佛請保佑我,那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是假名,所以我不回應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這個是假名,因為祂已經成佛,祂已經證得般若,已經有實相般若,他說這個是假名,所以我不回應你,不會的啊!不會的啊!祂會回應你的,佛菩薩會回應我們,觀音菩薩也會回應我們,雖然祂知道是假名。因為祂知道是假名,因此祂沒有煩惱啦。 為什麼要知道是假名?因為我們不想有煩惱啊!我們不想取呀,不想有五受陰,五取蘊,我們不想接受這個外境的干擾,所以我們知道是假名,假名就是假名安立,假名安立。菩薩摩訶薩在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注意哦,這裡不是用人的知識去看,不是說我用科學家的角度去看,我用醫學的角度去看,或者是我們成佛兄用化工的角度去看,你身上什麼都是元素啊,這個是碳元素,這個是氫元素,這個是什麼元素,它不是用這種角度去看,它是用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用Prajna Paramita,波羅蜜多就是圓滿的意思,圓滿就是徹徹底底的,能夠看到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時空,一切的萬法,都看清楚了。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智慧,於一切法,對一切法都能夠了知。 有三個假,名假,法假,甚至於教授也是假。名假,凡是我們心裡頭起了一個念頭,就叫作名,名意思就是有其名而無其實,這個就是佛法。有其名而無其實,這個叫名假,這叫名假。 我們說眼睛,眼球,我們說一棟房子,這個只是名字,其實它是因緣假合的,它不是真實存在的。幾十年前還沒有蓋房子的時候,房子根本不存在,房子在一百年一千年之後,這個房子可能都被拆掉了,或者是都垮掉了,所以這個名只是因緣之下給它一個暫時的名稱,暫時的名稱。我們稱為張三,是這一輩子你的長輩給你的名稱,上輩子即使你是一個人的話,你也不見得就叫張三,是不是,不叫張三。你小時候,人家稱呼你小孩子,有的時候是小鬼,或是小王,如果長大了,老了,你就變成老王,老張。大家都稱呼你不一樣,所以那個名稱不是假的嗎!可是我們眾生很喜歡用假名來嚇唬別人,同時也用假名來安慰自己。就是我很偉大,我是什麼什麼什麼什麼什麼。政治界的,或者是世俗社會裡面的,很喜歡用假名來唬人,同時也用假名,來自我膨脹,自我膨脹,我是什麼什麼什麼什麼,我是什麼。 尤其學佛的人呢,就說我是某某大師的徒弟,某某大師是假名,你也是假名,某某大師很有智慧,已經解脫成佛,那你呢?您是某某師父的弟子,只是很慚愧,人家某某師父那麼偉大,那麼圓滿,你還在這邊輪迴。所以我們都用假名來嚇唬自己呀,我啊我是學禪,這個禪宗最厲害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是學密的,即身成就,這個都是用假名啊,都用假名。 這個名假,把一切法看成三個啊,名假,名假就是說,我們念頭一生出來,那個就是名,就是觀念。因為我們念頭一生出來,一定有一個名稱,一定有一個名稱啦。我們這個名稱產生,本來是為著方便我們來指認某一個事物而已,但是我們眾生沒有這個佛法的智慧,不知道這個名是假的。一有一個念頭出來,一定有一個名稱,而這個名稱我們不知道是念頭產生的,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起的現行,浮現出來的一個概念。我們說唯識學轉識成智,轉識成智就是有了大圓鏡智,它不再像凡夫一樣,這個分別心一直在起,觀念一直起來就執著。修行成就者呢,他是般若智慧,因此他沒有業力種子,沒有成見,沒有偏見,沒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沒有貪瞋癡慢疑,內心清清淨淨,一片的光明,因此他用般若來觀照一切一切見,我知道一切都是假,即使你們稱我為佛,佛也是假,也是假名安立,即使你們罵我,這個糟老頭,這一個傢伙,這個壞蛋,我也是知道這個是名假。 我們引用《梵動經》、《梵網經》不就是這樣子嘛!佛陀告訴他的比丘,因為那比丘說啊,那個外道的師徒兩人實在太有趣了,師父一直罵你,那一個徒弟呢一直讚美你,那個徒弟是因為看到你威儀很好就讚美你。佛陀說,人家讚美我們,我們也不要心動,人家毀謗我們也不要心動,因為他們都沒有看到我的實相,沒有看到真正的釋迦牟尼佛,真正的如來是什麼,沒有看到。 所以從此以後我們修夢幻觀,就知道一切皆是假名。但是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只能夠心裡知道它是假名,這個有人稱你,說,我的愛人,我才不是你的愛人呢,這個愛人是假名,是的,是的,我很愛你啊。 世俗上還是要人際關係,讓這個社會更美滿,因為他還沒有成佛啦,如果他已經成佛的話,像我們跟成佛兄一樣,我們都不必說我愛你,我喜歡你,因為,因為他已經成佛啦!我跟他講我很愛你呀!他也說假名,他也不回答,無動於衷,如如不動,所以乾脆不要講。一切是假名,假名,這個叫名假。 之後就是法假,一切萬法皆是假,為什麼一切萬法?萬法就是一切萬事萬物,一切萬事萬物皆是假,因為是緣起的,所以哪裡萬法是真實的。比如說我們的身體當做一個法,我們的身體就是假,哪裡有身體,我們身體只不過,這裡耳朵,這裡眼睛,這裡皮膚,這裡毛髮,這裡骨頭等等等等等等,是這麼多這麼多的零件組合成的,它像車子的零件,一部機器的零件,這樣子組合成的。因此小乘佛法說,沒有我,但是有我在說話,有我在吃飯,有我在走路;大乘佛法說,沒有我,也沒有我在走路、吃飯、睡覺,可是也不能說沒有我,也不能說沒有我在吃飯、走路、睡覺,也就是空有不二,也就是如來如來,一直不能描述就稱之為如來,就是如如,如如,真如,就是真如,就是照見諸法實相。知道是法假。 |
教授假,所謂教授就是教法,佛隨順眾生的根機,教導不同的法門。你如果是小乘根機,只教你小乘教法;你是聲聞乘的根機,只教你苦集滅道,這個最簡單啦;你是辟支佛乘的根機,教你十二因緣;你是菩薩的根機,教你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你是佛的根機,空空如也,當下即是。所以一切教授皆是假,一切教法皆是方便。
這樣子我們了解了一切教法方便,我們才會進步。我們學習佛法一開始,比如說我們都會,先聽從師父講,苦集滅道。如果我們把苦集滅道當成是真的,當我們聽到另外師父教我們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於有緣生,生緣老死,或者是無明斷則行斷,行斷則識斷,或稱之為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於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當我們把苦集滅道當成是真實的時候,我們聽到十二因緣,我們就說,這個我不相信,哪裡有這回事,苦集滅道就可以讓我們解脫啦。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聽到,人家講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行六波羅蜜,何必呢?我能夠解脫就好啦,為什麼還要去行菩薩道幫助眾生。
如果我們是那一種根機,唯識學稱之為種姓,有聲聞乘的種姓,有辟支佛乘,就是緣覺乘,觀緣起的根機,有菩薩乘的種姓,有不定的種姓,還有一闡提,五種姓。
大乘佛法之可貴就是包含無量無邊的教法,無量無邊的教法就告訴我們一切教授假。但如果是小乘的教法,佛所說的一定都是真的哦,不可以把它看成是假哦,如果把它看成是假,就是大逆不道,就是謗佛,就是要下地獄。請諸位要小心,因為這個是不同的教法。我們現在看得是《般若經》哦,《般若經》是佛的智慧,是佛教菩薩摩訶薩,教那一些大菩薩的智慧。
諸位都是大菩薩啦,不然你們昨天聽到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今天不會來了。怎麼是夢幻泡影,苦集滅道不是教我們先觀人生是苦嗎?思維是苦嗎?然後去思維苦的原因嗎?是很真實的,所以我們就要斷苦因,要滅苦啊!所以我們就要修道,那個是很真實的,怎麼會說教授是假?這個是不同的。諸位今天還會再出現就表示你們是菩薩摩訶薩,不然早就溜光了啦,溜光了也省事,溜光啦,因為大家都成佛了啊。因為是菩薩摩訶薩,才會接受這種教法,才會接受這種教法。
《金剛經》裡面講,如果未來,末法時代後五百世,有人聽聞《金剛經》,或者是乃至四句偈能夠生起信心,就是最可貴。《金剛經》不是教我們說,要觀一切法皆是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是要觀佛法,佛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金剛經》是這樣講,所以《金剛經》就是《般若經》的一部分,一部經,也就是佛教導菩薩摩訶薩怎麼修行,注意哦,這個不是佛教一般的凡夫。
我們再看,由《般若經》所發展出來的中觀哲學。中觀,Madhyamika,Madhyamika。有的時候很難了解中觀是什麼,是什麼,但我們如果從夢幻的角度去理解就很容易理解了。龍樹他寫《中論》,《中論》又稱之為《中觀論》,《中觀論》它是從四門不生來破三假。
《般若經》有講到三假還記得嗎?名假、法假、教授假,記住這三假哦,名,一切名言皆是假,一切法皆是假,甚至於一切教授都是假。龍樹,他寫了《中觀論》來破三假,他如何破法?也就是龍樹教我們的,就是如何修夢幻觀,夢幻觀它從四門不生來修行,這個都教我們修夢幻中陰。
《中論》一開始開宗明義,就有八不中道了: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這個諸位都可以朗朗上口,朗朗上口。如果是在《阿含經》,或是在《俱舍論》,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當然有生有滅,雖然講緣起,可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不是有生,當然有,也講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有沒有滅,當然有滅。
但是來到了《中觀》,為什麼說不生亦不滅呢?原因何在,原因何在。原因就是當佛在《阿含經》講說緣起,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有生有滅;苦有苦因,滅有滅的因。十二因緣有因就有果,因果輪迴不已。當佛在《阿含經》這麼講的時候,來到部派佛教,也就是我們把部派佛教稱為小乘,這小乘沒有歧視的意味,只是表示說他們眼界不夠大,只有看到四聖諦,十二因緣,心胸不夠大,所以就執著生有自性,滅有自性。
換言之就執著說,人生是苦,這個是有自性,有自性的意思就是真實的,人生是苦是真實的;然後生是真實的,死是真實的,因此就產生貪生怕死了。也就是有了自性執。雖然部派佛教、小乘佛教能夠證悟人我空,能夠觀蘊處界是空,可是執著有法,也就是說執著有構成一個因緣和合的事物的條件,那一些條件是真實的。換言之,證空性有,可是範圍不夠大。
如果有一個人有天眼通,我們稍微有點神通,他可以看到投胎之前的中陰身,他看到,他就會知道說,我們生命並不是投胎那個時候開始的,其實投胎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如果他的天眼更大的話,會看到前輩子死的時候,前輩子活的時候,一直往前推,他就會發現哪,您過去十世,我都已經看到了,所以十世以來,你就存在了,他看不到十世以前。
如果那個宿命通,天眼通更厲害,神通厲害,看到二十劫,四十劫,六十劫,八十劫,一千劫以前,就看到啦,你都存在的嘛,你是恆常的嘛,你是有我的嘛,你只不過是這樣子變化而已。因此只要有神通,沒有智慧,一定有生有滅,一定的。
但龍樹的《中論》為什麼講不生亦不滅?因為他是佛的漏盡智啊!時間空間的界限都已經打破了,看到無始亦無終,看到無邊亦無際,所以才會講不生,不生當然就不滅,不生亦不滅,八不中道,以不生亦不滅最重要。不生亦不滅,因為滅是從生來的,以生為重要。
因此龍樹在《中論》裡面就用四門不生來證明,為什麼叫不生?我們一般凡夫都說有生有死。阿羅漢,雖然知道有生有死,可是卻執著生死是痛苦的,求解脫證涅槃,不生不死,阿羅漢,梵行已立,所作皆辦,自知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未來世,因此就取證涅槃之後,不肯離開涅槃。
但是佛陀,佛的智慧,注意哦,這個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祂一觀照是不生,根本沒有生可言,如果沒有生就沒有滅, 如果沒有生就沒有生的苦。諸位如果是學西藏佛教的,跟隨著仁波切在聽課的話,仁波切第一個教你思維的就是,暇滿人生,第一個思維的就是,思維生是苦,對不對,老是苦,病是苦,就是那個八苦,一定是這麼思維。因為仁波切教我們的,是從幼稚園,幼兒園開始一步一步教。
但是佛在《般若經》裡面,他是教大菩薩,教大菩薩,因此就佛說,你只要學了般若智慧,你就成佛啦!你就成佛!因此《般若經》不是講一切皆無相,一切皆不可住嗎?也不可起任何的分別心嗎?要真如,要真如。龍樹菩薩就是從《般若經》裡面得到啟發,就寫了《中觀論》,《中觀論》的菁華就是八不,八不的菁華就是不生,他是用邏輯因明的角度來證明不生,如果能夠證明不生是真理,這樣子不生亦不滅的八不就可以證明了,也就可以成立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見,一切法若有若空,一切法若存若滅,只是緣起緣滅,凡夫因為無明不曉得而已。
龍樹菩薩他最重要提出四門不生,這個四門不生,他就說,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
這個不自生,他從經驗的法則裡面去看,一切諸法都不自生。譬喻說,豆的種子,瓜的種子,光是有豆的種子,豆的種子它不會發芽,不會發芽。我們再看,光是有父親,光是有母親,也是不會生小孩子,所以母親,單是母親,她是不自生,她生不出這個孩子的,一定要有父親,但有父親,有母親,也不見得就會生啊。如果父親不健康,母親不健康,醫學角度來講,就是精子的數量不夠,不夠強,或者是排卵期不對,排卵不夠的話,那根本不能夠受孕。而那你說有父精母血,有父親母親的緣,難道就可以生嗎?佛法說不行,還要有什麼,還要有我們的阿賴耶識,也就是我們的業力。我們跟父母親有緣,因此以自己的阿賴耶識,自己的內心為主因,以父母為緣,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緣,很多很多,如此就可以證明不自生。
龍樹更證明,不自生怎麼證明,你看一粒豆的種子,它發芽一次,它會不會繼續發芽,會不會,不會,因為它只發芽一次,如果它是自生的話,就是不需要其他的因,不需要其他的緣,它就可以一直生一直生一直生,可是我們觀察萬事萬物,不是這個樣子,一定要有因有緣,眾緣和合,才能夠生起一個現象,因此不自生可以成立。
因為講生,一定有三種情況,要麼是自己可以生,要麼他生,要麼自他合起來生。這個龍樹菩薩用邏輯,用經驗法則來證明不自生以後,他又證明不他生,不他生就是,瓜只能夠發瓜的芽,豆只能發豆的芽,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所以種豆長不出瓜,種瓜也長不出豆。行善只能夠有善的果報,造惡只能夠有惡的果報。
但是世間法,往往發現行善的人可能很苦,而造惡的人可能榮華富貴,這個就表示有三世。因為從因緣來看,對不對,他現在享受很好,一定有享受很好的因緣嘛,可是這一世看不出來,他是大壞蛋。
不他生,就證明說有三世因果,因為看這輩子不全然如此,我們就知道,如果因果的道理可以成立,緣起的道理可以成立,那表示還要有一些因我們看不到,有一些緣我們也看不到,因為用我們有限的肉眼,只能看到這一世,我們看不到過去世,用我們有限的肉眼,只能夠看到我們視力範圍裡面的東西,我們視力範圍之外的,我們看不到。
張三李四,在我們看不到的時候,他是如何的用功,難怪他成功嘛!對不對,他是如何的努力讀書,難怪他學識那麼豐富,有很多因緣我們看不到的,但是不他生,就是說,如是的因緣,如是的果報,那是必然的。
所以不共生可以成立。不共生。
龍樹菩薩就說,自生不能成立,他生不能成立,那兩個不能成立合起來,當然也不能成立。共就是自他合起來,自他合起來。也就是說,兩個不能成立,虛妄的東西合起來,還是虛妄,零加零還是等於零。
不無因生,觀察萬事萬物的法則,我們就發現,一定有因生,那麼這個萬法到底有沒有存在?只有緣生緣起,有緣生緣起是小乘者所說的,可是來大乘的智慧來看,連因也有它的因緣,連緣也有它的因緣;換言之,連因緣也都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只是緣起生,因此連因緣也是不可得。
換言之追究起來,一切萬法皆不可得。 換言之,一切萬法都只是真如,若有若無,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無。因為我們無明,因為我們沒有佛的般若智慧,我們沒有得漏盡通,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空間,就會覺得,似乎有生,似乎有滅。那其實從般若智慧的角度,觀照一切法就是這四門不生,四門不生,即使是緣生緣起,也只是假名安立。
這個只是對小根器者這麼說,有緣起,有緣滅。如果對一個菩薩摩訶薩,對佛來講,哪裡有緣起,哪裡有緣滅,一切皆不可得。我們就知道,《中論》,它是把《般若經》的菁華結集起來的,是為著破小乘的自性執,小乘的教法是為著破外道,為著破凡夫的種種見惑,思惑,因此有小乘教法。但是大乘教法,更進一步,破小乘的法執,為什麼?因為要令一切眾生成佛啦!
龍樹就用四門不生來破三假,這裡的三假,龍樹說是因成假、相待假、相續假,那一樣。《中論》裡面也有提到: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因此也有名假,都有的。
什麼叫因成假?就是因緣所成,有一切法的假相。
什麼是相待假?有大就有小,有男就有女,這個是世俗的相待假。
什麼是相續假?一切現象從時間的角度來看,都是相續,相續流轉,相續流轉,一直在變化,一直在變化。
因此我們就知道,這個空性,意思就是不生亦不滅,也就是所謂的夢幻觀,用夢幻觀來修行。在《中論》四諦品也有提到: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個就是相等相等,用這樣子來觀,觀破一切諸法。這個是《中論》,《中論》首先提出的四不生,來教我們如何修夢幻觀,修夢幻觀。這裡是已經有推理的方式,哲學的這種方式,來證明一切皆空性,還是要強調空性是有,但是無自性,也就是空性它是夢幻,它會改變的,它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