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中陰
夢幻中陰(十五)
漸次止觀就是我們一般在修的,比如說剛剛開始的時候,請我們觀呼吸,心靜下來,這個就是漸次止觀。
摩訶,摩訶是大的意思,《摩訶止觀》就是大止觀。《摩訶止觀》卷一(上), “漸初亦知實相,實相難解漸次易行,先修歸戒翻邪向正,止火血刀達三善道。次修禪定止欲散網,達色無色定道,次修無漏止三界獄,達涅槃道;次修慈悲止於自證,達菩薩道;後修實相止二邊偏,達常住道;是為初淺後深,漸次止觀相。”
就是漸次止觀的修行,當然這裡是大乘通教。智者大師把佛法分成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如果是一般的觀呼吸那種修法,是藏教,也就是小乘教的止觀方法。智者大師所說的這裡的漸次止觀,是大乘教,換言之是通教,它是從小乘的修行一直到菩薩乘,一直到成佛。
“漸初亦知實相,實相難解漸次易行”,意思就是說,漸次止觀也可以讓我們知道諸法實相,而諸法實相是很難理解,因此我們可以漸次來修行。因為漸次止觀,比較容易修,因為是一般根機者可以修漸次止觀,那如何修法呢,它是一步一步的,像爬樓梯,一個階梯一個階梯,一樓一樓這樣子上來的。
先修歸戒,歸就是三皈依,戒就是五戒啦,八關齋戒,十戒,或者是出家的沙彌戒,沙彌尼戒,這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於菩薩戒,就是先修三皈、種種的戒。翻邪向正,就是改邪歸正啦,以前沒有皈依的時候是迷迷糊糊的,不知道三寶的可貴,不知道守戒的重要。那先修三皈跟各種的戒法,那就翻邪向正,這個時候就是不會再墮落三途,火途、血途、刀途,火途就是地獄,血途就是餓鬼道,刀途就是畜生道,就是下三道,已經止了,不會再墮落三惡道。也就是當我們三皈,至少五戒,以上,這個下三道我們就保證不會去了。
達三善道,可以讓我們這一世往生後通往三善道,因為這裡只有歸跟戒,只有說止惡行善而已,還沒有開始修定,因此只能夠不墮三惡道,而保證下世,下一輩子往三善道,三善道,所以這個就是保證書。我們買東西都有保證書,我們皈依三寶也就是一種保證書,但皈依一定要做到,而不是掛名,掛號沒有用。掛一個號你還要找醫生,醫生看診給你藥了,你還要吃,不然的話沒有用。
所以三皈就要像三皈的樣子,這個五戒,至少五戒,要五戒能夠守得住,那這樣子就可以免下三道,能夠達三善道,這個是第一步,這個第一步先拿到保證書,我們希望能夠,這個,暇滿人生,暇滿人生,那再三皈五戒大約就可以了。
那其次呢,次修禪定,這個時候就要修禪定了,禪定就很重要,把心定下來,心定下來,定下來,心定下來就是離開欲界,而入色界,無色界。
“次修禪定止欲散網”,不是作網嘛?網是不是夢?我們一直在作網啊!作網,我們自己在造網子,我們造了很多的網子把我們困住,貪瞋癡,種種的邪知邪見,這些網子就把我們困住,所以這邊要修禪定。修禪定它就停止了欲的網以及散漫心的網,欲界五欲的網,以及散漫心的網。
“達色無色定道”,就是四禪八定,讓我們離開欲界而進入色界,進入無色界。色界就是現法樂住,因為在禪定裡面,真的是很舒服,真的比吃美食還要舒服,吃美食會有副作用,那個腸胃病多多,但是禪定不會,禪定,你入了色界禪以後,那身心非常的愉悅,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個是第二步。
第三步什麼呢,次修無漏,這個就是智慧,無漏就是智慧。所以有三皈,然後五戒,種種戒,這是戒,而後修定,而後修慧,我們說的戒定慧,無漏,無漏的智慧,無漏的智慧就是看到諸法實相,沒有任何的漏失。
止三界獄,達涅槃道。這裡把三界譬喻成地獄,所以地獄可以有兩種個,一種是欲界裡面的地獄,那個真的是很苦很苦很苦,那第二種呢是把欲界當成地獄,色界也當成地獄,無色界也當成地獄。
換言之,禪修功夫很好,如果沒有生起空性智慧,還在地獄裡面,這個時候的地獄就是三界地獄。為什麼稱為三界地獄,即使四禪八定的功夫有了,還是在三界內, 還會生死輪迴,下輩子即使往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可是在下下輩子不一定,那個時候可能就會墮落,很多都是墮落到地獄去的,因為在色界,無色界,如果不是已經修到須陀洹果,不是已經修到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的話,那麼又會輪迴三界,尤其會墮落到三惡道。
什麼叫須陀洹果,證得人我空,我們成為須陀洹,須陀洹又稱為預流果,入流果,中文的意思叫作七往返,也就是最慢最慢,這一世死了,下一世往生色界天,而後回到人間,最慢七次往返就可以成阿羅漢,叫作須陀洹,七往返,七返果。如果是斯陀含,那就是一往來,一來果,這一世沒有證阿羅漢,死了,往生這個色界天,而後又回到人間,一定證阿羅漢。阿那含就是不還果,不還果呢,就是這一世是在欲界的人道,死了,往生五不還天,在五不還
天成就阿羅漢果,所謂的阿羅漢果就是不再輪迴了,沒有任何的煩惱的。
這是,這個是已經證了果位,而證須陀洹呢?就是指已經不再有身見,不再有身見,所以諸位要證須陀洹其實很簡單,你多聽聞幾次佛法,多思維,比如說這一世我們多思維夢幻,夢幻你怎麼思維,思維我們五陰,我們的色受想行識,如夢如幻,這樣子就是須陀洹。
在《阿含經》裡面提到,說這個在家人證須陀洹果是非常簡單的,尤其是諸位知識分子,很容易能夠接受我們的五陰就像夢幻一般,就像夢幻一般,是不是,我們用各種的科學理論可以佐證,就像夢幻一般。
因此諸位要證須陀洹果,就是初果,是很簡單。可是您又會問啦,我也知道啦,可是還有煩惱啊,有時候還會發脾氣呀,那沒有關係啦,因為這個時候你是已經須陀洹又進步到斯陀含了,斯陀含是二果了,二果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欲界的貪瞋減少了,你回想一下,你還沒有學佛,還沒有證須陀洹以前是不是經常貪瞋,貪瞋火是不是經常起來,是不是學佛了以後,貪瞋就減少很多。我看大家貪瞋減少很多了。
為什麼?我們現在也不會再貪說,吃一定要吃什麼大餐,吃什麼大魚大肉,什麼美食,反而是吃那個越清淡的越好,這個不是貪減少了嗎!不是貪減少了嗎!以前還沒有學佛的時候,可能朋友一吆喝,我們就去跳舞啦,或是去看電影啦,或是去玩樂啦,通宵達旦哪,夜不歸啊,現在好像那些朋友啊,越來越不找我們啦,對不對,越來,真的越不找我們了。
為什麼不找我們?他第一次邀我們,我們說,我今天不想去,我要去聽課等等,第一次邀請我們沒有參加,第二次他又邀請,我們又好像興趣缺缺,第三次他就不邀了啦,那不邀了,我們是不是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清淨。所以我們貪真的減少很多,欲界的貪。
那欲界的瞋是不是也減少很多,如果減少很多恭喜你,你就是斯陀含了啦,就是斯陀含了,你就是斯陀含。
那什麼叫作第三果呢?你欲界的貪瞋通通沒了,你就是阿那含,就是第三果。像我們出家的師父,至少至少都已經是阿那含了,因為他們,把世間的五欲通通放下了,對不對,通通放下了,世間的五欲通通放下了。我們觀察師父,也不會發脾氣了,我們可以實驗看看,揍你一下,罵你一下,我們來看看她是不是阿那含。如果她這個欲界的貪瞋通通沒,那就是第三果。
那兩位師父證阿羅漢都沒有問題,為什麼?因為她們也不會執著色界無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稱為上結,也就是五上分的那個結,結就是打結的結,結縛的結,就是煩惱。
最簡單的就是說,不會再執著我一整天要打坐,對不對,叫我們坐十五分鐘,我就乖乖坐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完了,慢慢搖身,師父不會說,這個禪修真好,我要在禪定裡面,不會。所以,兩位師父是不是阿羅漢果,真的是阿羅漢果,因為不再執著色界無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去除了,就是阿羅漢果。
智者大師的漸次止觀,是可以成佛的,它這邊講,次修無漏止三界獄,也就是出了三界,了分段生死,達涅槃道,這個時候只是證小乘的涅槃,有餘涅槃,如果往生了,就是無餘涅槃,這個還不夠,再進一步修大乘,大乘要怎麼,次修慈悲。所以我們聽大乘佛法,除了要有智慧以外,還要有慈悲。慈悲第一步就是對自己慈悲,對自己慈悲,什麼叫作對自己慈悲?不要自己動不動就發脾氣,動不動就起貪心,沒有沒有沒有沒有沒有,清清淨淨淨,對自己慈悲了,才可能對別人慈悲呀。當我們對別人發脾氣,發怒的時候,那表示自己,那個怒火已經燃燒了,先自己受苦啊。
所以說次修慈悲止於自證,智者大師的文采是第一流,你看這個文字這麼漂亮。止,止於自證,自證就是阿羅漢,阿羅漢自證涅槃,就住在涅槃裡面,不肯再回娑婆世界度眾生。修慈悲,就是要關懷眾生,要服務眾生,要為我們這個國家社會法界來做一點責任,要莊嚴國土,要成熟眾生。
這是次修慈悲止於自證,達菩薩道,這個時候就是菩薩道,菩薩道已經了分段生死,再修菩薩道,斷塵沙惑,斷無明惑,這是了變易生死,而後成佛。
然後最後,後修實相止二邊偏,後修實相,這已經是最後了。菩薩道是指初信一直到第十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直到第十地,這個都是菩薩道,真正的菩薩道是從初地到第十地,因為初地那個時候才算是真正的修道位,在初地以前,在證空性以前呢,都是在準備資糧,或者是加行位而已,資糧位、加行位而已。
見道位,見了空性,人法二空才入初地,初地才是真正在修道,從初地到第十地。但第十地還沒有成佛,要到第十地的最後一心,稱為金剛喻定心,就如金剛那樣子的能破除一切煩惱無明,那就金剛喻定心,最後一心,第十地的最後一心,金剛喻定心。而後入了等覺跟妙覺,就是佛啦。
所以等覺妙覺,後修實相,這就是修實相。那實相很抽象,可是我們就用夢幻中陰來修,就是實相。夢幻中陰,不僅有為法是夢幻,連成佛也夢幻,你如果執著有佛可成,那永遠成不了佛,因為不清淨。
後修實相止二邊偏,止二邊偏,偏就是有所偏,如果凡夫,那當然是這個三界六道,談不上有什麼正見,外道也是邪知邪見。
如果是阿羅漢的話,是執著空邊,執著空邊,然後修菩薩道呢,是執著假邊,空跟假,空跟假,因為菩薩道要度眾生,明知一切皆是夢幻,皆是虛妄,可是他的菩薩願無量無邊,就像普賢十大願一般,那個是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虛空界盡我願乃盡,煩惱界盡我願乃盡,可是虛空、眾生、煩惱都不可盡,因此我願不可盡。
我們如果這個心智已經退轉,已經沒有力氣的時候,趕快把普賢菩薩請出來,把普賢十大願讀一讀,我們自然就好像喝了人參湯一樣,精進百倍。
我們師父東北來的,東北的人參,拿來吃一下,哇,這個,心智又堅強起來了。好就是說,阿羅漢執著空邊,菩薩執著假邊,執著假邊,而佛呢,是即假即空即中,也就是即中即假即空,也就是中道,佛祂是中道。
達常住道,常住道,就是維持不變,恆常的,什麼叫常住道?佛道就是常住道,為什麼?因為佛道它是清淨,因為佛道,它既不說空也不說有,既不說不淨也不說清淨,沒有,它只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如是,只是這個樣子,只是這個樣子。
也就是說,如果有染汙的因緣,就有染汙的現象發生,如果是清淨的因緣,自然就是清淨,而本體是如虛空一般,如虛空一般。
我們現在小心眼,因此不能夠心包太虛,如果我們像佛一樣,我們就心包太虛。我們這心裡面還有很多煩惱,很多的無明,所以心裡頭還有什麼東西,還有什麼東西,等到我們心畢竟清淨,其小無內是不是,什麼都沒有,清清淨淨,一片光明,一片光明,只有畢竟空,只有一片光明,那個才是常住道。
這個叫作漸次止觀相,是為初淺後深,就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樣子的修行。這裡的止觀不是小乘的止觀,不是觀呼吸的小乘的止觀法,而是大乘的止觀,而大乘止觀它是用漸次的。
如果是小乘的止觀法,它是怎麼修呢?先修歸戒,這是第一步,第二個修禪定,第三步修無漏智慧,就是三個步驟,就已經到達了小乘,前面三個步驟到達阿羅漢果。我看諸位,除了兩位師父是阿羅漢果以外,師父是阿羅漢果,當然更是菩薩,因為師父很慈悲。諸位,我看至少都須陀洹了,可是有的時候又會掉下來,因為沒有打成一片,如果見空性,能夠打成一片,雖然欲界的貪瞋還有,沒有關係,已經是斯陀含,二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