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中陰
夢幻中陰(十六)
《法華玄義》卷十也提到漸次觀,也就是漸次止觀。從初發心為圓極故,為圓極故也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著圓滿極致,也就是成佛,從初發心就是為著成佛的。為什麼我們要以成佛來發心呢?因為大乘教我們很積極地入世,以出世的精神積極入世,這樣子才能夠不違背世間,不違背世間,能夠利益這個社會,利益眾生,利益自己。
修阿那波那十二門禪,我簡單解釋就好,阿那波那,就是安那般那,也就是觀呼吸了,觀呼吸,十二門禪,這個是觀呼吸裡面都會提到。
即是根本之行,這個是根本的修行方法。故云凡夫如雜血乳,這些凡夫,我們這些凡夫,好像這個乳,乳是可以喝的,可是裡面有了一些雜血,這個修安那般那,觀呼吸。
然後第二步,次修六妙門、十六特勝、觀練熏修等。六妙門,在小乘裡面,只有四妙門,沒有六妙門,小乘的觀呼吸,只有四妙,沒有六妙。那這個四妙什麼,數、隨、止、觀,數、隨、止、觀,在觀呼吸裡面都有,這個叫作四妙門。但是大乘多了後面的這兩門,一個是還、淨,清淨的淨,大乘多了二門,還、淨。數、隨、止、觀、還、淨。還是什麼呢?是還歸佛性,小乘沒有談佛性,還歸佛性,淨,那個時候清清淨凈,不住任何分別,住於佛性之中,這個是簡單講六妙門。那十六特勝呢,這個也是禪修的過程,禪修的過程,因為禪修觀呼吸以四念住為根本,每一個念住各有四個特性,因此四四一十六,詳細的我們不講。
觀練熏修,一直觀身受心法,一直熏修,同時也要熏修大乘佛法。乃至道品四諦觀等,就是乃至於修三十七道品,四聖諦,那也就是去思維四諦十六行相。三十七道品,那更複雜,從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樣子一路上來。這些即是聲聞法,如清淨乳行也,意思就是把內心給清淨,也就是把那個乳裡面的血,雜血,給這個清除。換言之,讓自己的心清淨。
次修十二緣觀,就是十二緣起,從無明緣行,一直到生緣老死。即是緣覺如酪行也,這邊是用牛乳的五味來作譬喻,那這樣子從乳而提煉到乳酪,提煉到酪。
次修四弘誓願、六波羅蜜,通藏菩薩所行事理之法,皆如生蘇行也。在從乳,來到酪,來到生蘇。
次修別教菩薩所行之行,皆如熟蘇,故云菩薩如熟蘇也。那什麼叫作通藏菩薩?通藏菩薩他是次第修,從小乘教法一直修,修到大乘的教法,就是前面所說的,從觀呼吸開始修,修到十二因緣,而後修到發四弘誓願,行六波羅蜜,這個叫通教。那這邊講通藏,通藏意思就是從藏教,四念處觀呼吸開始修,修到這個菩薩道,這個叫生蘇。而別教,別教是菩薩根機者,大根機者,就不再修前面觀呼吸,小乘的觀法,就直接修四弘誓願,六波羅蜜。因為這個根機比較好,過去已經都修行了,所以這一世一聽聞大乘教法,就能夠進入啦,不再講小乘教法,那個時候叫作別教,別教菩薩就如熟蘇,所以菩薩稱之為熟蘇。可是菩薩還不是佛,所以進一步修成佛之道。
次修自性禪入一切禪,乃至清淨淨禪,此諸法門,能見佛性,住大涅槃,真應具足,故名醍醐行也。我們說醍醐,如醍醐灌頂,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這個菩薩道修行,一直修到第十地啦,一直修到第十地,還沒有成佛,要怎麼辦,那就次修自性禪。什麼叫自性?就是佛性,自性禪就是離一切的兩邊,也就是如來禪。
我們現在瞭解的如來禪,跟在印度所說的如來禪是不一樣,我們說的如來禪是說,要證入如來,證入等覺、妙覺啦,也就是修自性禪。修自性禪就是以自性來起修,從因,從道,從果,因、道、果都是自性。如果是一般通途的修行法,因不是以自性起修,因一定是從什麼呢,觀苦哇,人生苦哇,人生苦哇,這個就是藏教,小乘根機者,從這裡開始修起。但是如果是一佛乘的根機,就是從自性下手。六祖慧能大師,《壇經》裡面從頭到尾都在講自性,講心性,那個就是最高啦,那就是最高,就是最高,也就是一佛乘,也就是自性禪。
這很重要,因道果通通是自性,通通是一如。什麼叫一如?一如就是眾生皆有佛性啊,你只要無住生心就是佛性,因為佛性不必人家去啟發,它自然,它是無始無終的,它是本自具足的,它能生萬法的,所以還要用什麼方法去啟發去教導嗎?通通不必,通通不必。瞭解了自性的含義,自然很容易就契入自性,這個就是大圓滿法啦。成佛跟雅如他們參加多少次的大圓滿法,所以他們兩位是大圓滿了,在馬來西亞的金馬倫山上,大圓滿,大圓滿就是自性禪,就是直接契入佛乘,直接契入佛乘,好,這個是大圓滿。
次修自性禪入一切禪,一切禪就是佛的智慧,一切智智,一切道種智,那就是入一切禪。你只要修了自性禪,那一切的禪法通通懂了。
乃至清淨淨禪,此諸法門,能見佛性,住大涅槃,真應具足。這個就是中國真正禪宗的修行法,也就是六祖的禪法,叫作自性禪。因為六祖《壇經》裡邊都講自性,都講自性,從頭到尾都自性。讀六祖《壇經》,如果我們再有任何的分別心,再用我們小智慧,小知識去讀六祖《壇經》,都讀不懂,而且根本都讀不通,一定要讀這個自性,讀佛性是什麼。
最後修自性禪入一切禪,乃至清淨淨禪,此諸法門,能見佛性,住大涅槃,大涅槃就不只是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加上自性涅槃,無住涅槃,真應具足,什麼叫真跟應?真就是法身跟報身,應就是應化身,換言之法報化三身就具足,這稱之為醍醐。
《法華經》用這個五味來形容佛的一代教法,從這個乳,而後酪,而後生蘇、熟蘇,最後就是醍醐,所以說我們天台宗醍醐灌頂,記住這個就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