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中陰

夢幻中陰(十七)

《法華玄義》裡面這麼說:“為深淺不定之觀,恰如金剛寶為日光所照射,其色彩不定,或淺或深;即或就事或就理,而成實相者。”
這是不定止觀,漸次止觀是有次第,依照步驟,一步一步這樣修。可是不定止觀就不一定,有的時候觀深的,有的時候觀淺的。觀深就是觀無相,觀心,如果淺,就是事或是有相的。
比如諸位聽聞佛法,有時候聽基礎的,有時候聽深的。聽基礎的就說,我們要知道人生是苦,要有出離心,出離心是要出離煩惱,不希望自己苦,不希望因為自己的苦造成周遭朋友的苦,這個就是淺的道理。可是有的時候諸位也會聽到深的道理,深的道理直接就講成佛之道,直接就講自性禪,直接就講一心三觀,那就很深,所以有的時候深,有的時候淺。如果有福報的話,當然是從淺的開始聽起,就像師父們讀佛學院,讀佛教僧伽大學,就從淺的開始來學習,這個必須要很長的時間。
可是在家人因為工作關係,不太有這種情況,這種福報,但沒有關係,現在的科技可以幫助我們。
淺有淺的幫助,因為它很親近,很貼近,很明顯,很實際,深有深的作用,深呢,它是一針見血,它就直接擊中要害,所以深淺不定止觀。
“恰如金剛寶為日光所照射,其色彩不定,或淺或深”,智者大師用的譬喻太好啦,金剛寶,日光一照有的時候會有淺色,有的時候會有深色,也就色彩就不一定,所有的色彩通通是光線,然後被照的東西它的密度不一樣,深淺不一樣,所反射出來的。
「金剛寶」這裡指的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為日光所照射」,日光所照射,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透過金剛寶,透過這個佛性,顯現出來。
「色彩不定,或淺或深」是指佛的教法,佛的教法就好像,它由自性所流露,對淺根機者,講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對大根機者,就講菩薩道;如果是對那種絕頂根機的,就直接講一佛乘,就直接講自性禪,直接講大圓滿的這種大法。
佛祂的自性就是金剛寶,祂的智慧,觀眾生的根機就是祂的日光,觀眾生根機,觀機逗教,因此就顯現出不同的色彩,教法。
“即或就事或就理,而成實相者”,就是從事相上來講諸法實相,比如我們講夢幻中陰,這個就是從事相上來講的,因為很簡單,因為夢大家都會作夢,夢幻,尤其現在的科技讓我們知道什麼叫作虛擬實境,那些我們看起來好像是真實的境界,其實都是虛擬的,都是合成的,這個就是不定止觀。

不定者,無別階位,約前漸後頓,更前更後,互淺互深,或事或理,或指世界為第一義,或指第一義為為人對治,或息觀為止,或照止為觀,故名不定止觀。”
不定止觀的不定,意思就是無別階位,沒有說一個次第、一定要怎麼樣子。“約前漸後頓”這個是解釋階位,階位是前面先將漸教法門,漸修法門,後邊講頓教法門,頓修法門。更前更後,更就是更動,有的時候修前面的漸教法門,有的時候修後面的頓教法門,有的時候修了這個頓了,再來聽聞到淺的教法就修淺的教法,聽到深的教法就聽深的教法,都有幫助。就好像色彩一樣,這個五色彩因為深淺不一樣,日光照射出來,反映的色彩不一樣,這個就叫彩虹,所以彩虹,它就很美呀。有時候講事,有時候講理,這都很簡單。
後面就比較難,或指世界為第一義,或指第一義為為人對治。這兩句是比較深的,因為這兩句是有典故的,這兩句是出自《大智度論》,《大智度論》將佛所說的教法,分成四種。
第一種叫作世界,第二種叫作為人,第三種叫對治,第四種叫第一義,可是後面要加上悉檀;悉檀是梵文字siddhanta的翻譯,悉檀的意思是成就,成就就是完成一件事情,我們把一件事情做完了,我們就稱之為成就,有時候稱之為究竟。
什麼叫作世界悉檀?就是用世間法來成就眾生。比如說,這個就是筆呀,這個就是桌子,這個是電腦,這個是藍色,這個是紅色,這個是黑色,這個是凡夫,這個是聖賢,這就是世界悉檀,因為這個是世間人共用的語言,這個叫世界悉檀。我們必須要用世間人共用的語言,聽得懂的語言,才能夠令聽眾瞭解。如果說世間人只知道中文,而不知道,比如說葡萄牙語,那你講葡萄牙語沒有用,因為講葡萄牙語,對我們不懂葡萄牙語的人來講是沒有用,所以要用普通話來講,我們才聽得懂,這個叫世界悉檀。
第二種叫作為人悉檀,佛陀在說法的時候,除了用聽眾所熟知的語言跟知識以外,有的時候是為人,為人就是為不同的根機者,就要講不同的話。對小孩子,你不能夠跟他講,圓頓止觀,那個自性禪,那個最好的,除非他是六祖再世,除非是六祖的化身,不然你跟他講這些,他聽不懂的,因此要為人悉檀。小孩子,你就要講小孩子的語言,年輕人就要講年輕人的語言,老人家你就要講老人家的語言,你們對我講話,你們要用老人的語言,什麼叫老人的語言,老人的語言就是講淺白一點,不要講太深,因為我已經在退化,老年癡呆了,所以要講很淺白的話。這個叫作為人悉檀。
第三種成就方法叫作對治悉檀,對治悉檀比如說,五停心觀,如果心很散亂的人,你就教他,來來來來,我們來觀呼吸。這個就是對沒有正念,或者是對心散亂的人,來修觀呼吸,觀呼吸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之上,慢慢地,他散亂的心就可以定下來,定下來。如果瞋恨心比較重的,你就教他,來來來,我們來修慈悲觀,慈悲觀,你不要講說,我們要捨己為人,我們要犧牲自己成就別人,也不要,你跟他講,你先對自己慈悲,因為你對別人發脾氣,自己要先發脾氣才能夠發脾氣,當你微笑的時候,請問您會不會發脾氣,我看不會,我們笑瞇瞇的,能夠說出罵人的話嗎?不會的,所以先修慈悲觀就可以對治瞋恨。如果是愚癡的,智慧比較不夠就修緣起觀,觀緣起,因為觀緣起可以讓我們得到智慧,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事物,一定有它的緣起,這樣子智慧就打開啦,緣起正見。
總之這些五停心觀就是對治的法門,有什麼樣的煩惱,什麼樣子的無明,就要教什麼樣子的法門,這個就是菩薩道,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只學一種法門,你根本不能夠教人家。
在佛陀時代就有那一種例子啦,佛陀的弟子呢,不像佛的智慧那樣子有對治悉檀,沒有啦。話說有一個在墳場工作的,我們現在講的殯葬社的禮儀人士,在那邊這個工作的,來找佛陀的弟子,佛陀弟子就教他觀呼吸,再怎麼學他都觀不起來。那另外有一個打鐵匠,以前的打鐵匠要把鐵,燒成赤紅赤紅,熾熱的,那佛陀的弟子,教他修不淨觀,他怎麼修都修不起來,所以很懊惱。那這佛陀知道了,你們兩個change一下,為什麼?那一個在墳場工作的,你就修不淨觀,他一下子就修好了,因為在墳場裡面看到的,很多屍體,潰爛,或者是流出膿血等等的,他修不淨觀,一下子就上手。那個打鐵匠,打鐵匠是,那個鐵燒成火熱是很乾淨的,很乾淨的,你教他修不淨觀,他怎麼修得起來呢,就教他什麼,呼吸觀,觀呼吸,因為鼓風爐不是ㄧ進ㄧ出。所以佛陀就是厲害呀,他就是有對治悉檀,是不是。這個就是對人說人話,對鬼要說鬼話,你有什麼毛病,就用什麼法門來對治你,這個是對治悉檀。
第四種的悉檀就是最高的悉檀,叫作第一義,第一義就是最高的真理,最高的真理就是畢竟平等,清清淨凈,毫無分別,這個就是第一義,就是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真相,這已經是最高最高的。佛就是根據不同眾生的根機用四種成就的方法,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智者大師在這邊講,或指世界為第一義,或者指世界悉檀就是第一義悉檀,我們修夢幻中陰就是這個樣子,夢幻是不是世界悉檀,對,因為夢幻是我們大家都會經驗到的,這種經驗是世間的語言,世間的經驗,大家可以體會到的。夢幻中陰就是以世界為第一,可是夢幻又是實相,這樣子我們就扣緊啦,不要把夢幻中陰看成,這個太淺了,我是絕頂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還跟你在這邊講作夢,作夢你對小孩子講還差不多,對我這個智慧者怎麼講夢幻中陰。對不起,它是世界悉檀就是第一義悉檀,因為一切皆是夢幻,也就是空性的意思。
或指第一義為為人對治,或者是呢,以第一義悉檀,最高最高的真理,拿來為人悉檀,或者是對治悉檀。因為對絕頂聰明的人,你不要跟他講苦集滅道,他老早就已經體會到了,你要跟他講第一義悉檀,最有智慧者。
或者是第一義悉檀也可以拿來當做對治悉檀。有一些世智辯聰的,世間知識也很好,口才也很好,也很會辯論的,這個時候你可以用第一義悉檀,來對治,這個第一義悉檀就是一切清淨,甚至於,你有什麼問題,佛陀連回答都不回答,佛陀只舉出這個筆,你就會心微笑,不是佛陀拈花,迦葉微笑嗎,就是這個典故,這個就是第一義悉檀。那個絕頂聰明的人,你跟他講道理,世智辯聰的人,你跟他講道理,他都說我都知影了,你不用講了,我都知道了,因此要怎麼辦,你不必跟他講很多,你拈一朵花,現在花不可得,我們這個筆很多,一張紙都可以,他就會心微笑,他也不會說I know,我知道,也不會,也不會說我知影,因為一講出來就是不知影。就是這樣子,這樣子的會心微笑。
或息觀為止。什麼叫息觀為止?我們有止觀,當你觀得久的時候,心很容易散亂,因此,就不要再觀了,你開始修止,把心注意在呼吸上。
或照止為觀。止,你心定下來了,可是,心定下來,很容易落入無記,落入昏沉,因為心定下來的時候,有時候那個心,起不了作用,那個時候要怎麼辦,要用照,就像燈光一樣,用般若智慧照,照這個止,也就是不再修止了,讓它改為修觀,止觀,有時候修止,有時候修觀,這樣子調過來調過去。
禪修要一直改變方法,當你心還很亂,就要修止,觀呼吸,集中在呼吸上。如果你心已經止了,你不要繼續觀呼吸,不要繼續在那邊數息,你會很無聊,你會沒有趣味,所以那個時候開始觀,你就不要再數息,那你就直接去觀身受心法,觀呼吸的八相,這個就是不定止觀。
不定止觀,是對一般人來講是很實用。我們一般都不太會使用不定止觀,我們都死腦筋,所以一定要這樣子,是大可不必了,尤其對知識分子,像諸位一樣,不一定,你有什麼因緣,聽到什麼師父講什麼法,你就學他的法,你不要以你過去所學習到的來比較,比較說我過去都聽得都是那一種大法,現在你跟我講苦集滅道,我哪裡不知道,這個ABC,我哪裡不懂,不要存這種心,因為每一個師父講法都有他的妙處,我們就多學,這個叫作不定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