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生命與生活

生命與生活
鄭 振 煌主講
曹啟新、林本芬整理
二○○○年三月十五日講於逢甲大學普覺學社
 
在不到六十個小時後,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就要開始投票,結果很快就會揭曉。在最近幾個月內,我們台灣絕大部分民眾,他們的生活以及生命,都因為這次大選而有很多很多的改變。候選人的生活、生命都跟往常不一樣,助選員也不一樣,選民也不一樣;不僅國內民眾的生活與生命受到影響,連美國、大陸和日本,乃至世界各地民眾或多或少,他們的生活、生命都受到了影響。
 
我們看這些候選人,都充滿了貪瞋癡慢疑,很多助選員都因為受不了各種壓力而生病住院。選民呢?諸位有沒有看到媒體報導,有一對夫妻為所支持的人不同,兩個人竟然負氣的一面走路一面吵架,走到一條河邊,相率從橋上撲通跳下去自殺。警察把他們救起來,問他們為什麼自殺?男的說:[她不聽我的話。]女的說:[他不聽我的話,我要選某某人,他要選某某人,兩個人就吵起來。]還有一些年輕人,本來是好友、情侶,因為所支持的候選人不同,也鬧翻了。台灣整個社會都因為這次選舉而搞得天下大亂。
 
海峽對岸的江澤民主席發表[一個中國]的白皮書,提出三個動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條件。條件非常嚴厲,其中有一條就是如果我們不談中國的統一,如果拖延中國統一的時間,中共就要出兵攻打台灣。白皮書發表以後,美國國務院、白宮立刻發表聲明,對中共給予最嚴厲的警告;美國國防部也立刻從日本橫須賀港把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開出港外,在太平洋巡邏,也向南航行到台灣,這都跟台灣的現在、未來息息相關。
 
再說,我們的僑胞在世界各地都有,他們有沒有受到大選的影響?絕對有,很多家庭都在討論;海外僑胞看台灣局勢很緊張,打電話或者E-mail回來,或者上網,或者親自跑回台灣。從外面看台灣,台灣正處於危急之秋,好像一艘船在狂風暴雨中就要沉沒了。他們問台灣的同胞:[你們現在的情況如何?][你們現在對自己的前途抱持什麼樣的看法?]似乎我們台灣民眾無動於衷,對中共[一個中國]的白皮書反應不像外界那麼緊張。
 
從這個事件就可看出來:我們的生活跟我們的生命在一個大宇宙裡是息息相關的,會受到任何一件事情的影響。這個事件若大,對我們的生活就構成很大的衝擊,對我們的生命也會激起很大的驚濤駭浪,讓我們的生命整個改觀;如果事情比較小,乍看之下,好像我們的生活沒有受到影響,好像我們的生命沒有多大改變,但事實上都已經受到干擾,都已經進行各種變化了。今天晚上演講的主題是[生活與生命],我臨時做了一個表,請在座的諸位多多指教。
 

 生活與生命 合縱連橫
 
因為主辦單位是普覺學社,所以我嘗試合縱連橫,用縱軸與橫軸的方式來介紹[生活與生命],諸位請看手上的表,我依照這個表以佛法的觀點來說明[生活與生命]。
 
[覺]的目的
 
首先我們看最上頭的部分,我是用[佛法],[佛法]也就是[覺],普覺社的[覺]字。為什麼要覺呢?[覺]的目的是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更富足、更有意義、更安定,讓我們的生命更能夠昇華,更能夠得到終極的解脫;覺也就是[覺悟]、[明瞭]、[不糊塗]的意思。受教育,學習,生活經驗的累積,都是為了[覺];如果我們沒有[覺],生命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毫無意義。
 
[普]的作用
 
在表的左邊是有關於人生,底下我寫了一個[普]字,[普]就是[普遍]的意思。因為人生太複雜了,人生的層面太多了,林林總總,我們希望我們的人生都能覺悟,我們希望一切的人類、一切的眾生都能夠覺悟。我們生為人,人生包含兩個層面:[生活]和[生命]。
[生活]包括[生存]、[生涯]和[生計]。用[生存]、[生涯]、[生計]這三個層面來解釋[生活],這是《辭海》的定義。
 
[生活]──生存、生涯、生計
 
 [生活]的第一個層面是[生存],也就是指存在,人的存在;如果沒有存在,就不可能有[生活]。[生活]也就是顯示生存的存在。[生活]的第二個層面是[生涯],從出生一直到離開這個世間你所經歷的一切都稱之為[生涯]。今天流行問:[你的生涯規畫是什麼?][你這輩子過得如何?]至於第三層面[生計],是為著維護生活、維持生存而從事的工作。士農工商種種維持生活、生命的方法,我們稱之為[生計]。在定義方面,對[生活]的定義要從[生存]、[生涯]、[生計]來看它。[生活]的過程就是生老病死,涵蓋[生存]、[生涯]、[生計]三個層面。

 推動[生活]、[生命]的力量
 
至於[生命],《辭海》上的定義是[壽命],一個生命有一段生存期間,稱之為[壽命]。人的壽命,有的五十歲,有的六十歲。台灣目前的平均壽命是七十五歲左右,女生的平均壽命比男生超出三歲。 不管是[生存]也好,不管是[生涯]、[生計],或者是所謂的[壽命]也好,後面都有動的因素,還有靜的因素;這個動的因素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前進的力量。依照佛法來講就是[業力]。
 
我們造作的身體行為、所說的語言、所做的思考,都是一種力量。這身、口、意三業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就終極的生命意義來說,身、口、意的力量更會決定我們的生命層次,更會溝通我們過去世的生命、現在世的生命乃至於未來世的生命。過去、現在、未來都決定於我們身口意的品質如何、力道如何,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為什麼來到人間?迷迷糊糊的來到人間,無可奈何的活在人間,到最後又迷迷糊糊的、很痛苦的離開這個人間。對於[生活]的追求、[生活]的規畫、[生活]的目的何在,都不清楚。
 
接著再來看看[生活]。[生活]到底可以從那幾個方向去談呢?有的人只追求身體的生活,也就是說只追求自己吃得好,穿得好,自己很漂亮,自己生活得很好,這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如果只停留在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低級的生命],[低級的生命]只需滿足生存的要求而已。有些人除了身體的生活之外,更追求心理的生活,想辦法使自己的生活在心理上能夠得到平衡,心理能夠穩定,心理能夠安詳,能夠充滿愛心,這就比第一個層次只追求身體的生活來得高級。還有一些人更是有所覺悟,覺悟到我們的生命不只是追求身體的生活而已,更要追求靈性的生活。他們從事宗教的修持,從事心靈的禪修,想要去探討我們生活的目的何在?我們的生命來源是什麼?我們死後又往那裡去?
 
解開對死亡的恐懼
 
最近有一個學生寫了一篇文章給我,文章的標題是〈生死是什麼?〉這位學生提到小時候,對生死非常恐懼。小時候她經驗過她的外祖父、外曾祖母的過世,在治喪期間的那種恐怖印象,讓她此後一遇到靈堂,一聽到出殯行列吹吹打打的聲音,她就毛骨悚然;凡是跟生死有關的場景,她都想辦法遠離。
 
去年她有一次機會到花蓮的慈濟醫院,走進大體捐贈的房間,看見一具具的屍體,用白布整個覆蓋起來,雖然她沒有掀開白布,可是她曉得白布底下,躺著的應該是一具一具沒有生命的人體,在心理上還是有點恐慌。對死亡有無明的恐懼,想盡辦法逃開死亡的場面。
 
不久,她有一位最敬愛的老師過世了,也許各位同學都知道,死者是台北縣的立法委員盧修一教授,他是文化大學的教授。這個學生在學校的時候,受到盧教授很大的啟發。從報上知道她最敬愛的老師過世,她去參加喪禮。盧教授是基督徒,喪禮在教堂裡面舉辦,參加的人非常多,盧教授的遺像高高掛在禮堂前面,裡面佈置得非常莊嚴。參加者以肅穆的心情,用唱聖詩證道的方式,講述亡者生前的行誼,來追悼感念亡者。
 
寫這篇文章的學生,她說她是遠遠的站在後面,往前看正好是盧教授遺照眼睛的方向,四目相接的當下,讓她想起一、二十年前在學校上課的樣子,讓她感受到老師對她的關懷一如往日。這次的喪禮給她與從前完全不同的感覺,好像死亡再也沒有那麼恐怖。以前刻意逃避死亡,不敢去談死亡的問題,看到死亡的人、死亡的場景都會怕,那種感覺已消失了。
 
這幾年她開始研究佛法,也開始與同修探討佛教的生死觀,理論上她已經知道生死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情感上、現實上,她還是在逃避生死的問題。她在文章裡提到最近有那麼一個機緣,她終於非常接近死亡,終於徹徹底底的了解生命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她另外一位老師的父親在最近過世,她遠從台北到南部的鄉下去弔唁,一到喪家的時候,她很訝異的發現,沒有往日我們在民間看到的陰森森的那種景象,反而看到了很莊嚴的佛堂,看到了佛像,裡面用金黃色的布縵在四周圍起來,絲毫沒有死亡的氣氛,她也訝異為什麼沒有看到亡者的遺體,亡者的遺體到底放在那裡呢?她問她的老師:[太老師的遺體放在那裡?遺體呢?]這位老師就帶她到大廳裡面去看,她一眼望進去,一邊放著冷凍櫃,冷凍櫃左邊有一張桌子、一張椅子,桌子上面放滿了很多文稿,她當下知道,老師是在那邊一面守靈,一面寫稿。她訝異的問:[我能不能看看老人家呢?]老師就將佈置在冰櫃上面的那塊金黃布掀開,讓這位學生瞻仰。她注視太老師的臉,發現太老師的臉很安詳,她心裡一點毛毛的感覺都沒有,跟她以前所記憶的那種死亡的景象完全不一樣,跟她以前對於死亡的恐怖印象有著天壤之別,發現太老師竟然那樣的安詳。那時她的老師接到一通電話,就走到外面去了,大廳只剩下這位學生跟太老師,太老師躺在那裡,學生站在太老師旁邊,眼睛注視著,她說那個時候他們做了生命最深刻的心靈交會,好像兩個人的心完全開放,心性完全流露出來,兩個人以平等不二的心互相交流,沒有冥陽之隔。
 
之後她說出她的感覺,她說我終於那樣貼近死亡,終於那樣深刻的了解生命是什麼?以前對於死亡的恐懼原來是來自於沒有智慧、沒有覺悟,等到對於生命、生死的問題做深入的探討之後才發現,我們一般對於死亡認為是[斷滅],認為是[結束]的觀點是不對的。一個人的死亡,只是在無窮盡的生命裡面的一個現象而已。生、老、病、死,而後生,又是走向另外一段生命;死亡只不過是像我們開車子,開到這部車子老舊不堪的時候,換另外一部車子而已。這位學生把她的心路歷程,把她對於生命的體會,用自己的經驗表達出來,從恐懼、逃避到最後徹徹底底的了解生命是什麼一回事,從而解脫了死亡的陰影,也更了解到做為一個人,不僅是應該追求生活的滿足,更應該圓滿生命的終極意義。
 
一個人的死亡,只是在無窮盡的生命裡面的一個現象而已...。
 
我們的生命品質,是解脫還是繫縛
 
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有的人是追求身體的生活,那只是最低等的生命。比較高層次的呢?還想追求心理的生活;最高境界的人應該是追求靈性的生活。我們可以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來看人生。所謂行屍走肉者,只不過是忙著填滿肚子,只不過是滿足這個物質的需要而已。如果是這種生活,那是枉費了寶貴的人身、寶貴的生命。因為我們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有精神生活。當然我們也可以從生活得好、生活得壞、生活得富裕、生活得貧困,或者是職業的不同來界定生活,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生活是非常複雜的,我們人是往上追求進步的,所以我們應該追求心理的生活,我們應該追求精神的生活,我們應該追求快樂的、好的理想生活,當然我們也要富裕、安居樂業的生活。
 
至於在[生命]這方面,我們會說祝你壽比南山、福如東海,祝你長命百歲,這是大家的理想。可是有些人還是短命,還是夭折了,有些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一些人卻是過著毫無意義的生活,一天到晚酒色財氣,一天到晚貪、瞋、癡、慢、疑,一天到晚在浪費生命。我們再看看,一些覺悟到我們的生命應該讓它昇華、讓它圓滿的人,就會追求生命的解脫。想要追求生命的解脫須要有方法,很多人在修持,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法,也不能夠達到終極的解脫。所以說,生命有的是解脫的生命,有的是繫縛的生命。解脫的生命就是不會被世間的一切環境、遭遇所困住,不會混亂,不會慌張,不會恐懼;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地方,都能夠優游自在,這就是解脫的生命。
 
凡是修行已達到相當成就的境界,他的生命一定是解脫的。我舉個大家最熟知的達賴喇嘛好了。達賴喇嘛的生命,我相信他是一個已經解脫的生命,他背負著西藏五、六百萬人的重責大任,整個西藏民族的文化、語言、命運都繫於他一個人身上。從一九五九年逃亡到印度以後,到現在還是過著流亡的生活。想想看,他今年已經六十五歲了,如果我們從歷代達賴喇嘛的平均壽命來看,六十五歲是相當高壽的。我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統計,把十三世以前的達賴喇嘛平均壽命計算一下,平均只有四十一、二歲而已,而他今年已經六十五歲了,可以說是高壽,所以,他心裡有一個急迫感,想要在他有生之年能夠帶領他的西藏同胞,回到自己的土地,能夠讓西藏的文化、語言、宗教繼續保留下去。也希望藏胞的下一代能夠記住他們的傳統,能夠發揚光大他們的傳統,他肩膀上的擔子非常重大,他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所以外人應該可以設想得到,他心裡是什麼樣的狀況。
 
有一次我很好奇的問他:請問達賴法王,您有沒有煩惱呀?他的回答是:怎麼沒有煩惱呀?我的煩惱不是你們能夠想像的,我的壓力不是你們能夠想像的。可是我的煩惱,我的壓力只有一兩秒鐘而已。各位朋友,他回答說:[我的煩惱,我的壓力只有一兩秒鐘而已。]煩惱一來,壓力一來,他在一兩秒鐘之內就能化解於無形。
 
想想看,這是多麼高的功夫,多麼高的解脫。相較之下,我們這些凡夫,我們的煩惱,可以長達幾十年。小時候的恐懼一直保留到現在,不只是長達幾十年,可以長達好幾輩子。我們多生累劫以來,每一期生命的煩惱、壓力一直累積到今天,造成我們今天的生命狀況,我們都是沒有解脫的生命,我們都是被周圍的環境,周遭的人、事、物,乃至於自己的身心所繫縛。不要說外面的境界了,自己心情的起伏變化,就連自己生理的病痛、健康與否,都會影響到我們的不自在,讓我們好像都是囚犯一般。
 
在座的朋友,我們不要以為我們不是囚犯,不要以為我們是自由自在的人,其實我們大家在沒有覺悟以前都是囚犯,我們是自己感情的囚犯,情緒的囚犯,我們是我們知識的囚犯,我們是自己生理的囚犯,心理的囚犯,我們是我們社會的囚犯,是天氣的囚犯,是我們歷史、文化、傳統、宗教,任何一個有形無形層面的囚犯。只要我們還沒有覺悟、沒有解脫,我們就是很可憐的囚犯。
 
[時死]與[非時死]
 
因此,生命的意義,應該是追求一個能夠優游自在,能夠解脫繫縛,能夠[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這種度一切苦厄的生命,這種生命才真正的有意義,這是從解脫和繫縛這個角度來探討我們的生命。 一有生命必然會有老、病、死的情況,在病、在老、在死,在結束這一期生命的時候會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稱[時死],第二種情況稱[非時死]。你的壽命該活到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恰如其分的依照你前輩子所造的業力而結束這一期生命,稱之為[時死]。[非時死]的意思是,雖然你前輩子的業力,能夠讓這輩子活到七十歲,但這輩子生活不檢點、習慣不好、作賤自己,心理壓力過大,不知求解脫之道,不曉得修持,不曉得放下,不能看破我們這個虛幻的人生,因而使生命提早結束,這就叫[非時死]。
 
決定[時死]或[非時死]有二個因素,一個是過去的因素,一個是現在的因素。過去的因素就比如我們在射箭,或者是丟石頭,有方向,有力道,往東丟的話這個石頭就會往東去,力道大可以丟到五十公尺、八十公尺各有不同,這就是過去的業力,會影響到我們這一世的壽命長短,乃至於我們這一世生活的優劣好壞;現在世的影響因素就是說我們這一世肯不肯上進,我們這一世有沒有成長?有沒有學習?有沒有覺悟?有沒有修持?如果有,我們就知道善待自己,我們就知道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讓我們的生命更具意義。否則,雖然我們過去世曾積福德,今世的壽命可以久長,但因為不愛惜自己,就會遭受到[非時死]。
 
實際去做,否則知識也成了繫縛我們生命的牢獄
 
明朝有一位袁了凡先生,他寫的《了凡四訓》,我們很多人都讀過,應該是對生活與生命做了最佳的詮釋。只要能夠改過,只要能夠行善,只要能夠修行,就能夠轉變我們的生活,就能夠改善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生活更好,讓我們的生命更久長,讓我們這一輩子過得更有價值,這就是一種覺悟。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痛苦,我們都不希望我們這一輩子的生命毫無意義的浪費,因此,我們就會想盡各種方法來學習成長,最重要的就是要實際的去做,如果我們只懂得知識,不曉得身體力行,那這種知識也是繫縛我們生命的牢獄。


因‧道‧果
 
在談完生命的現象及生活的狀況以後,緊接著看我們應該對生活、生命有什麼樣的了解,應該要怎麼做,做了以後會達到什麼樣的結果,這也就是我們表上的因、道、果這三方面。
 
修行之前該具備的觀念
[因]是基礎,是一種見識,一種看法,是在修持之前所應該具備的觀念,對於生活,我們的[因上見]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觀察。第一個角度就是我們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可以從四面八方的角度來了解生活。探討我們的生活,依照佛法的觀察,它具備四種特性,這四種特性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四法印]。[法]就是真理,[印]就是我們的[印鑑],我們的[圖章]。比如說,古時候皇帝住在紫禁城裡面,我們想要進入皇帝的紫禁城,沒有皇帝蓋章的通行證,誰都不能進去;同樣的,我們想要了解人生的終極意義,想要了解生命的真理,就需要四個圖章。掌握了這四個圖章,就能夠知道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樣貌。
 
[四法印]
 
各位朋友也許都聽過[四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受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佛法上的專有名詞。
 
[諸行無常]
 
[諸行無常]就是觀察到我們生活的一切都是無常,都是在變化的。不管物質層面或者精神層面,有形、無形的都是變化不居。這個法印很簡單,大家都可以觀察得到,這是第一個真理。
 
[諸受皆苦]
 
第二個真理[諸受皆苦]。[受]就是感受、覺受,一切的感受都會引來痛苦。這一點很多人都不能同意,很多人會說我這麼健康,我的人生這樣順利,我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我的一切都是光明的,都是快樂的。不錯,很多人真的是咬著金湯匙來到這個人間,他的生涯,他的一生都非常順利。最典型的例子,我們現在的連副總統,大家都知道他的出生背景非常好,他這一輩子也非常順利,現在已經當上副總統了,還有可能更上一層樓,當選第十任總統。可是佛法為什麼會說[諸受皆苦]呢?這時候我們就必須對[苦]字有所了解,因為佛法裡面的[苦],有不同的層面。最粗淺的層面就譬如我們生病了,或失戀,遺失錢財,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器官衰竭或過世等等,這些恐懼本身就是[苦]。第二種苦稱為[壞苦],[壞苦]的意義就是任何事物會[壞滅]。什麼叫[壞滅]?我們在喝酒的時候很快樂,可以忘我,我們高談闊論聊天的時候,我們通宵達旦上網或夜遊的時候,我們很快樂,可是這個快樂的時間總是會過去的,即使你在天堂裡面享受禪定之樂,這種快樂也是會過去的,這稱之為[壞苦]。因為一切都是無常,都是會改變的,不可能永遠維持快樂,這就是[壞苦]。第三種苦稱為[行苦],[行]就是[變動]的意思,[行走]的意思。你功夫再高,如果沒有解脫,還是會有行苦。這三種苦相應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六道的眾生,到最後都會感受到苦,苦不只是肉體上的苦而已,它的意義就是一種逼迫性。我們都會覺察到各種逼迫,當學生有學生的逼迫,當老師有老師的逼迫,當小老百姓有小老百姓的逼迫,權貴人家、富豪人家也有他們的逼迫;除非你掌握了解脫之道,除非你曉得怎樣讓自己的心光明,讓自己的心自由,能夠擴大出來,否則,您仍在三界中,仍離不開逼迫,諸受皆苦呀!
 
[諸法無我]
 
第三個真理是觀察人身之後所得到的[諸法無我]。[法]是指一切事物,[無我]是指沒有常一主宰獨立不變的事物。世間的事物都不可能常一主宰,實有不變,所以是[諸法無我]。如果能夠了解[無常]、[苦]、[無我],我們就能得到無相解脫、無願解脫、乃至於空解脫,因而得到第四種真理寂靜涅槃。寂靜涅槃並不是死亡,而是我們的心清清楚楚了解到我們生命的各個層面、生活的各個層面、生命的來去,因而解脫了束縛,這叫[寂靜涅槃]。
 
[寂靜涅槃]
 
在生活的觀察方面,就是這四個真理,如果你沒有解脫,那就是尚未了解前面的三個真理,如果你已透徹的了解了前面三個真理,一定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脫——寂靜涅槃,這完全是用我們的心去體悟、去經驗而得到的真理。
 
《六祖壇經》裡有這麼一句話:[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本自清淨,我們一切眾生所本具的覺性本來是清淨的,只因為我們沒有智慧去了解它,我們起了很多妄想、妄念造作,因而蒙蔽我們的菩提自性;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個真心,了解我們的起心動念皆是妄,就可以見性成佛,這是有關怎樣把我們的生活提昇到生命的解脫。
 
不生不死
生活是在一天二十四小時裡的身、口、意造作,生命乃是就生死的永恆過程來看它,我們不應該只追求短暫生活的滿足,更應該藉這個短暫的、虛幻的生活來追求我們真實的人生。我們如果能了解我們生命的來去,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的生命是不生不死的。誠如我剛剛提到的那篇文章,作者面對死亡場景,從死亡景象體會到一個活著的人跟一個亡者怎樣心心相應,怎樣互相溝通,怎樣融合在一起。因此在文章的最後,作者說她了解到其實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真正的人生是不生不滅的。我們認為我們有生有死,只不過是以自己的觀點把自己放在時空之中,定一個座標,因而認為這邊是生,那邊是死;可是,時間是永恆的,空間是無限的,我們從永恆的時間、無限的空間來看生死,只不過是因緣的聚合和離散。
 
不生不滅的生命終極意義
 
所謂的[緣生緣滅],為什麼會[緣生]呢?那是諸法因緣生,為什麼會[緣滅]呢?那是諸法因緣滅。想想看,我們從小時候到現在,人生的轉折,人生的遭遇,都只不過是因因緣緣。因緣在那邊改變,而顯現一個暫時的現象,所以,生並不是真正的生,死也並不是真正的死。有生有死是我們用狹隘的眼光看人生,是我們在時空之中立下一個座標,把自己定在某個點上去看,因而有生、有死。當我們在時空之中跳脫這個座標,拿掉座標,我們就會發現,其實生命是沒有生、沒有死的。從不生不死之中去體會生命的終極意義,這種體會不生不滅的生命終極意義,必須靠我們的[菩提自性]。
 
[菩提自性]就是覺悟,就是清淨光明自性,稱它為[覺性]也可以,稱它為[心性]也可以,稱它為[佛性]也可以。總之,就是沒有任何預設立場,沒有任何妄念,沒有任何自我中心,而對生命所做的觀照的那種能力,稱之為[菩提自性]。它建立在這種認識見解上,我們都想追求圓滿的人生,想要過快樂的生活,要如何辦到呢?我們有一個名詞稱之為[道]。[道]就是[路],就是可以把我們從不如意的這一邊,引到理想、如意的彼岸,所以需要[道]。我們不要用修道的眼光來看它,不要認為[道]就是板起面孔在說教。其實[道]是一種方式,是一種方向,人生的方向,要怎麼辦呢?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須要遵守規矩。校有校規,國有國法,家有家的倫常,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戒]。[定]呢?就是當我們感受到混亂的時候,沒有快樂的時候,我們想要安靜安詳,就必須修[定]。由定產生[慧],用慧觀察,觀察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
 
捨識用根
 
有很多修持佛法、研討佛法的人都誤會,以為我們修持佛法不應該作分別,但是,我個人卻不這麼認為。因為我們的分別可分為兩種:第一種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分別。第二種分別是第七我執識的分別。第一種分別是我們需要的,只是我們眼睛要分別清楚,我們眼睛要看清楚,我們耳朵也要聽清楚,不要斷章取義,不要只做片面的了知。我們的鼻要嗅得清楚,我們的舌要嚐得清楚,我們的身要觸得清楚,我們的意要想得清楚。李總統為了要替連戰副總統輔選,所以他提出九字箴言。大家都知道九字箴言是[說清楚,講明白,票就來],就是清清楚楚,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真的要清清楚楚。心清楚了,就有智慧。這就是智慧的開發,這種分別是需要的。第二種類型的分別是唯識學上第七我執識所做的分別。第七我執識所做的分別是以自我為中心。我看別人好,因此我喜歡他,羨慕他,妒忌他。我看別人不好,我討厭他;別人對我不好,我討厭他,我恨他。如果用這種不平衡的心、不中立的心、不清淨的心來看人事物,這種分別便會讓我們產生痛苦、煩惱。因此這種分別是我們所不要的。
 
在日常生活裏修持道,修持佛法,我們所要斷的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的所知。當然我們不希望有煩惱,我們希望了解人生宇宙的一切真相。我們的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我們修持所要斷的對象。
 
十法界
 
當我們嘗試提昇我們的生活時,在這個過程裡我們會有十種不同的際遇,天台學稱之為[十法界]。當我們生活最痛苦、最不美滿的時候,我們是處於[地獄]之中;當我們想要吃東西、想要喝水、想要拿什麼東西而拿不到的時候,我們就是在[餓鬼]之中;當我們愚癡、沒有智慧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畜生]之中;當我們有快樂、也有痛苦的時候,我們就是在[人]之中;當我們充滿了忌妒、充滿了仇恨,我們就是所謂的[阿修羅];當我們人生、生活都很美滿、很富足的時候,我們就是[天人];當我們修行有所成就,能夠解脫煩惱障及所知障,我們就是[阿羅漢],乃至於再往上提昇到[辟支佛];當我們因為見到真理而解脫了生活的痛苦,解脫了生活上的一切迷惑,並發心幫助其他人解脫所知、煩惱障,我們就是[菩薩];當我們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圓滿的時候,我們就成為[佛]。這就是十法界,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就活在[十法界]當中。
 
看看你現在的實際狀況,如果你現在很快樂,你就是[天人];如果你現在已完全解脫,你就是[佛];如果你現在有愛心想去幫助同學及其他眾生,你就是[菩薩];如果你現在只自求解脫,有飯自己吃,有水自己喝,自求解脫就是[阿羅漢];如果你現在很痛苦,你就是[地獄餓鬼]的眾生...。依照你對於生活所抱持的態度而決定你的境界。
 
當然,若我們想要生命終極解脫,就要[見性成佛],直接的、終極的去觀照我們那不生不滅的心性、覺性,這就要看我們的智慧圓滿不圓滿了。看看我們有沒有直了本性,在沒有直了本性之前,我們的心都是虛妄的,都是在分別、計較、造作的,都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一切人事物,因此,看出來的就是有色的環境。我們總是帶著凸透鏡、凹透鏡、彎曲殘破骯髒的眼鏡來看人生宇宙,所以看起來都不美滿。等到我們了解自性的虛空,是那麼廣大無邊,光明清淨,我們的生命就得到最終極的解脫了。
 
真‧善‧美
 
在如此修道圓滿之後,我們就可以得到所謂的[果]。當然,我們未對人生宇宙有所了解,或者我們知道這些知識卻不肯去實踐、去修道,我們的[果]一定是下三道的果,一定還在三界六道裡輪迴。如果知見正確,我們遵行八正道,就可以得到好的果,一種出世了義的果。用最簡單的話說,我們可以得到[真善美]的人生。什麼是生活、生命的[真善美]?所謂[真]就是我們生活的[體],唯有我們生活得真,很誠懇,很真誠,我們的生活才能圓滿。西洋有句諺語:[說了一句謊言,要說幾百幾千句謊言來掩飾它。]如果我們能夠從一開始就真心誠意的,我們的生活就會很愜意,這是一種[真],這種[真]就是我們的[體]。以這種[真]為基礎,我們就可以[善],有[善]就可以表現出來,我們可以[善心善念]幫助一切眾生,[善]便產生一種度人濟世的純美作用。善、就是[用]。[美]就是我們的[相],那些真心誠意的人最美了,自然就是[美]。所謂自然就是真,就是正直,就是真心,就是毫不詐偽,毫不扭曲,這種正直的情況就是[美]。[美]就是我們的[相],我們真真誠誠,一定能展現出很美麗很美麗的一面,因而能夠產生[美]的作用。
 
法報化三身 vs 真善美
 
再用法報化三身的觀念來談談[真善美]。[真]就是我們所要得的[法身]。[法身]是真理、真理之身,也就是說人生宇宙的真實面貌。所謂的[善],就是我們所說的[化身]。[化身]就是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以幫助一切眾生。[美]是我們修行之後所得到的[報身],沒有修行就會面目可憎。多讀書,多成長,心平氣和,心懷善念,我們自然長相就會很美,我們的果報就會很美。
 
[真]就是法身的德善,就是般若的德,就是智慧的德,唯有真實智慧才能產生大慈大悲。因為真實智慧,可以讓我們明瞭人生的一切都是緣生緣起緣滅,可以讓我們了解平凡眾生是如此可憐,因為沒有覺悟,沒有覺察,沒有醒過來,所以他們的人生是痛苦的。我們自己解脫了痛苦,發起慈悲心,想要幫助他們,那就是大智慧的延伸。[美]就是解脫了我們生活上的一切束縛,自由自在,表現出來就是最真誠的一面。
 
就生命來講,如果我們能夠直了本性,見性成佛,我們就能夠得到真正的[無住]。所謂[無住],是心不住於任何一端,不住於空,不住於有,不住於中間,不住於生死,不住於涅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因緣讓你扮演唱歌的角色,你就唱歌;因緣讓你扮演學生的角色,你就當學生;因緣讓你扮演當老師的角色,你就當老師。無住於任何一個時空點,自由自在,來去無礙,無生無滅,無住這種大解脫的境界。
 
   在[善]的方面呢?我們的生命,圓滿以後就會得到一種空樂。那種空樂太快樂了!那種快樂不只是身心滿足的快樂,而是透徹通達生命的真相,發自內心的大解脫自在的快樂。常、樂、我、淨,沒有苦苦,沒有壞苦,沒有行苦,永遠住於那個空明的大樂境界裡,同時也讓我們產生一種空明。[明]就是明白清楚,清楚我們的生活到底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如果精進努力,我們在世間的工作上努力,在為人處世上努力,合乎戒、定、慧,我們的生活就可以美滿。如果我們的智慧能夠究竟空性,了知三法印、四法印,我們就能夠真正的空滅,就不會被所有的境界所迷惑、所障礙、所束縛,這就是人間第一等自在的菩薩。
 
   《心經》一開始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講這個。把人生的一切觀照得徹底的時候,就是[觀自在]。觀得徹底會有什麼結果呢?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包括我們的生命層面,包括我們的肉體層面,包括我們的心理精神層面,看到一切虛幻的人生變化都只是緣生緣滅;諸法緣生,諸法緣滅,這就是一切皆空。等我們一切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一個解脫的生命,一個究竟圓滿的生命,是無住的,是不住於涅槃也不住於生死。不住於生死要靠智慧,不住於涅槃要靠慈悲。用智慧和慈悲來度眾生、來自度。
 
最後引用先總統蔣公的兩句話,這兩句話很富哲學意義,也很富積極人生觀。他說:[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如果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人類應該為一切眾生效力。生活的目的在增進眾生的生活,我們不只謀求人類生活的改善,也要觀照到環境中的其他眾生,讓其他眾生都能安樂。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創造]就是不住。雖然明知我們生命的實相是不生不滅,緣生緣滅,可是我們還要不住涅槃,以一種積極的人生觀來創造宇宙的生命,用這種無住的心來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這才是真正的三輪體空,才是真正的成佛者,才是完全覺悟者的生命。
 
全體大用─生命的全方位兌現
 
生活和生命是息息相關的。生活是生命的顯現,生活會影響生命的層次;生命則是生活的延伸,生命也是生活的基礎。生活離不開生命,生命也離不開生活。如果我們沒有智慧,生活是一團糟,生命是毫無意義的,好像行屍走肉一般。如果我們有智慧且非常慈悲,我們的生活應該會很快樂,有錢的時候很快樂,即使沒有錢也很快樂;處順境很快樂,即使處逆境也知道它會過去的,也知道它是性空的,也知道是無我的,也知道這是我過去所造的業力,現在我承受這個苦果,本身就是在還債。只要我現在立刻覺悟,從現在行善,修持善法,以清淨心來修道,生活會立刻改觀,生命也可以立刻圓滿,當下見性成佛,究竟涅槃。
 
問題解答
 
問:教授您講的真的讓我覺得我晚上生命昇華不少。不過我的生活裡面就像[阿吉]所唱的一樣,我比別人認真,比別人努力,但為什麼比別人不好呢?當我們要過一個快樂的生活,什麼才叫做[快樂]呢?請教授指導一下。
 
 答:好。[快樂]是與苦相對的,苦是逼迫性的,快樂則沒有逼迫性。[快樂]最簡單的意義就是沒有逼迫。沒有什麼逼迫你?沒有內在、外在、有形、無形的逼迫,因此,所謂的[快樂],並不是在你所擁有的很多。你擁有的很多,如果你沒有解脫,你還是會有逼迫感,你還是痛苦的。快樂的人也許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我們看世間最快樂的人無過於釋迦牟尼佛,無過於耶穌,無過於孔子、顏回這些大智慧者、大解脫者;所以快樂並不在你擁有什麼,而是在於你享有什麼?再多的財富,你不會享受,你不知道如何享受,你只會感到逼迫而已。即使你一無所有,你會享受清風明月,你就會非常快樂。我們為什麼聽到阿吉說我比別人努力,而命卻那樣苦?其實苦不苦、樂不樂,存乎一心,這要看你的心怎樣去決定、怎樣去看待這一切而已。
 
 台北有幾百個流浪漢露宿街頭,市政府曾經想把他們接到救濟院去生活,由政府提供吃住,但是這些流浪漢拒絕,因為他們覺得睡在地下道、睡在公園裡面比睡在床舖上來得快樂,他們不肯離開那種生活。當然這並不是要鼓勵大家去當街民,而是說樂或不樂,苦或不苦,完全存乎一心,怎樣讓你的心快樂呢?就是我剛剛所說的那種[道]。你知不知[道]?你肯不肯修行?你了解了人生,你肯修道,了解四聖諦、八正道、十善法,或者是最究竟的你那清淨光明的自性,您用最乾淨沒有任何塵埃的眼睛去看人生,自然沒有任何障礙。
 
你看到人生的遭遇,覺得我雖然很努力,可是我的命為什麼比別人不好?不要忘記,這只不過是因緣而已。比別人不好並不是真的不好,也就是生並不是真的生,死並不是真的死,樂並不是真的樂,苦並不是真的苦,生死苦樂都是因為我們在人生的時空裡定下自己的座標來看它而已。如果你用空靈的心、用開放虛空的心,以毫無任何自我中心的角度去觀照人生,就沒有苦、樂之分。智慧一開以後,我相信就沒有那種苦樂之別了。不過你會懷疑,為什麼我還是賺不到錢,請不要忘記,賺不到錢並不是一件苦事情。有一位朋友跟我講,我們世間有兩種人,有一種人是沒有時間去享受,另外一種人是想享受而沒有那個心。有人賺了很多錢,大富大貴,可是沒有時間去享受,他們非常忙,當然這種人若能心開悟、心解脫,他在忙中就可以享受他的人生,忙就是他的快樂之一。
 
另外一種人想要享受卻沒有心,他不知道怎樣去享受,他不知道去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樂,也不知道去享受一無所有、毫無牽掛的快樂。痛苦也者,只不過是我們心的一種分別。就佛家最終極的意義來說,應該是像六祖慧能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其實也就是不思樂、不思苦。因為樂苦都是一個極端,必須超越苦樂而無住。無住於樂你就不會苦,無住於苦你也就不會苦。所謂苦樂,只是緣生緣滅,只不過是我們的心有所污染而已。
 
問:在日常生活中要怎麼修行?
 
 答:在這個表上已經提到了,提到了道所緣。道、所緣,就是教我們如何修行,我們想要修道,必須藉助所緣。我們緣著什麼來修?在生活上就是[戒定慧]。[戒]就是安分守己,守規矩。[定]就是心有所歸屬。你如是想信佛的人,你就歸屬於佛。想皈依天主的,就皈依天主,這樣子也是一種[定]。[慧]就是去觀照生活上的各個層面,用眼、耳、鼻、舌、身、意好好的去觀察,你就可以得到智慧。如果就生命來講,道的所緣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一種覺悟之性,我們得到生命的究竟解脫,就是佛性完全顯發。我們的佛性都是具足的,只不過現在被煩惱障、所知障覆蓋了,看不見我們清淨光明的佛性。要怎樣才能袪除覆蓋?日常生活裡修戒定慧。戒定慧的基礎是建立在佛性之上。
 
什麼叫做佛性?佛性就是覺悟之性,你要醒過來。醒過來的意思就是凡事慢一點做反應,不要那麼快脫口而出,不要那麼快就有一個動作出去,你要很清楚知道來龍去脈,很清楚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知道人生宇宙的真相,這就是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打坐,要念佛,要持咒,大可不必,你只要提起正念,了解自己,那就是修行。
 
問:很抱歉,再請問教授,剛剛您解釋得那麼清楚,可是我們同學他說他還沒聽明白。教授剛剛教導我們快樂與痛苦是在我們的心,可是我們都是上有高堂,下有妻小,這麼重的責任背負在身上,這個心想要快樂也快樂不起來。再請問心在什麼地方?
 
 答:心是在凡夫的身上,其實也不在凡夫的身上。心是有時有,有時沒有。那些凡夫、沒有顯發佛性的人就有心,就會時善、時惡,就會追求樂,就要逃避苦。所以心也是因緣有,但是它是自性空、不可得的。也就是說[心]如果是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妄想。我們的妄想說上有高堂,下有妻兒,我們左右還有許多的朋友,還有許多的眾生,我們必須關照,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壓力,讓我們產生逼迫感。我們要奉養父母,我們要照顧兒女,我們要照顧親友;我們要怎樣才能以自己的現狀,達到很快樂的人生呢?記住呀!就是戒、定、慧。
 
守戒是什麼?對自己的父母當然要孝順,聽父母的話。對兒女要善盡父母的責任。對朋友呢?善盡朋友的責任。這就是戒、定、慧。再怎麼說,還是戒、定、慧。也不一定說你一定要很有錢才能孝養父母,才能夠養兒育女,才能夠對朋友好,我看這個都不是;看看你的心真不真,你的心很真,你的父母就可以感受到你的孝順,你的兒女就可以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懷,此心一真,就能夠感動天地。父母親不一定需要我們給他很多的金錢,給他很漂亮的衣服,給他很多好吃的東西,父母親所需要的是我們有沒有戒、定、慧,是否很真誠很真誠而已。以此類推,只要開智慧,依於佛性,了解戒、定、慧是我們生活的依據,應該可以達到很快樂的境界。尤其對於因緣緣起的了解,對空性的了解,可以幫助你們解脫很多的束縛。這是很淺顯講戒、定、慧。
 
[戒]就是善盡為人的道理,守本分。[定]就是不要離開善,把你的心定於善。[慧]就是你會觀察,會觀察父母親現在的心情、父母親現在的狀況,我們周遭人事物的變化你都了解,還了解自己的狀況。比如說,自己的收入只有四萬元、五萬元,你不要膨風,千萬不要去借貸買很好的東西送給父母,否則你就是不了解自己的狀況,不能量入為出,借貸來奉養父母親,我看父母親也會很痛苦,他們也不會快樂,我們自己也會有逼迫感。苦的意思就是逼迫感,樂就是沒有逼迫感。總之,觀察因緣,清清楚楚觀察我們的一切情況,了了分明,就會很快樂。
 
問:我想與教授探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平常會在書店看到有關於水晶的書,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  書,封面題目是[水晶與佛法],我想請問一下教授有關水晶與佛法的理論。
 
 答:因為這本書我沒有看過,所以我不能做評斷。佛法裡面說,心外求法皆是魔,心內求法才能夠成就。所以修行千萬不要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什麼?就是你不用功向自己的內心去求。可是心在那裡呢?《楞嚴經》說:心不在外,心不在內,心不在中間。所以心在那裡呢?心在緣起。我剛才說過了,當你有一個妄念產生,你就有一個心。你沒有妄念,妄念止息了,你的心就停止了,你的覺性、佛性就顯現出來了。你一有妄想,一有妄念,就把你本自清淨的佛性給遮住了。所以心內求法是直了本心,見性成佛。自己的妄心就是起心動念產生貪,產生瞋,產生癡、慢、疑的心。只要直了本心,直接去了知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見性成佛,就可以見自己的覺性,見自己的本性,所以心內求佛才能究竟。
 
如果就水晶與佛法來看,我的解釋是水晶與佛法無關。我們可以用水晶做譬喻,因為水晶晶瑩剔透,因為水晶是堅固的,最清淨的,最精華的,譬喻佛法對人生的道理講得最徹底,提供了實際可行的道,也就是法。法讓我們究竟解脫,我們只是藉著水晶來譬喻佛法的清淨,佛法的光明,佛法的堅利而已。如果說我們要藉水晶來成就佛法,這是心外求法,這是辦不到的。千萬不要妄想從水晶裡面學到佛法,從水晶裡面想要究竟成就是不可能的。市面上有很多有關水晶的書,水晶有它的磁場,有它的能量,毫無疑問,這些都可以幫助修行者;但如果我們是依靠這個外物想要修行成就,那是辦不到的,因為這是貪求,因為這是執著外面的東西,沒有直了本心。所以請記住:直了本心才能夠見性成佛。
 
問:教授,您好。我想請教一下,我們現在是主張科技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在持續的改善當中,我們人也須依賴物質生活活下去,但是我們該把我們的需求定位在哪裡,才不會被物質所控制而是控制物質?
 
 答:還是直了本心。科學可以增進我們的生活,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我們不應該認為佛教是唯心論,反對物質的一切功用。佛法從沒有反對物質生活。修行佛法的旨趣在不要對物質執著。佛法只不過是一根指著月亮的手指頭,你可以藉著佛法看到那個月亮,但手指頭不是月亮。所以,做為一個修行者不應該拒絕物質生活、科學進步,應該去學習,因為這包括在五明之內,包括在智慧之內。科學是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但絕對圓滿不了我們的生命。
 
請記住,人生包括生活與生命兩部分;生活必須靠世間的智慧才能夠改善,生命必須靠出世間的智慧才能夠改善。所謂世間的智慧就是工巧明、聲明、醫方明、因明,這是世間的智慧,科學就是這麼說的。所謂出世間的智慧就是內明,[內]就是[內心],也就是[心內修行]。所以做為一個修行者,其結論就是對世間的知識一定要清清楚楚,如果五明不能俱通,你不能當大菩薩,不能成佛。前面的四種智慧——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通達的人,他是世間第一等大菩薩,但是他還沒有解脫。你想要解脫、沒有煩惱,一定要內明。科學家如果沒有出世間的智慧,是很執著、很有逼迫感的,因為他想要實驗,他想要提出一個驚天動地的理論,他想要得諾貝爾獎,他是很痛苦的。如果他有智慧,出世間的智慧一來,他就真正的解脫。
 
所以,出世間的智慧和利益世間的智慧,兩者必須俱備才是充足的生活、圓滿的生命。也就是說你物質再富有,都不可以執著,物質再匱乏,也不要執著,一切活在緣生緣滅的因緣之中,你就是一個解脫者。
  
問:教授之前有因緣天下法的說法,既然世間所有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是緣起緣滅的,那會不會反而讓人比較消極,比較喪失鬥志?
 
答:緣生緣滅是一種真理,對於緣生緣滅必須知道它有兩種方向。惡的因緣一定導致惡的結果;好的因緣一定導致好的結果。因此,我們在知道世間的一切東西都是緣生緣滅的時候,我們不想讓未來不好,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培植善的因緣,未來才會更好。緣生緣滅,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主宰的能力,我們都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我們都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即使過去的因緣促成我現在困頓的生活、悲慘的生命,但是我知道是緣生緣滅,我只要現在改變因緣,往善的方向去做,將來一定是好的。所以,你如果了解緣生緣滅的因果道理,你就不會消極頹廢,反而會更加積極,更加努力。
 
 問:教授您好。你剛才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實在我們這個滾滾紅塵中,我們初發心學佛時,一年學佛佛在眼前,二年學佛佛在西邊,三年學佛化成雲煙。想請問教授我們如何常保這個初發心、這個菩提心,讓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忘失?
 
 答:這就是提醒我們,譬如學校裡有普覺社,一年級參加普覺社,二年級也要參加普覺社,三年級要參加普覺社,四年級還是要參加普覺社,讀研究所仍要參加,以後有機會回到學校當老師,還是要參加。像鄭寶春老師一樣有始有終。因為參加一個社團、一個共修團體,力量非常大,共修的力量非常大。很多人以為到普覺社聽講是浪費時間,聽那個白頭髮的人講有的、沒有的一兩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在家可以讀經唸佛不是更好嗎?我覺得情況不是這樣的,我們離開了共修團體就會胡思亂想,就會懈怠,就會說讓我等一下或是等到明天,這樣心就懈怠了。所以如何不忘失菩提心,第一要參加共修團體。當然這個共修團體一定要有所學、有所修,透過共修團體堅定自己的菩提心。
 
第二要參加共修團體以後,仍不忘記戒、定、慧。[定]是什麼呢?是讓我們的心安住在一個善法之上。究竟的意義就是快到成佛的階段。當然善法也要超越,可是在你尚未成佛之前,你必須依持於善法,因為善法可以避免自己的妄想、自己的散漫、自己的痛苦。善的因緣會讓我們更好更好,等到善而無善,等到三輪體空的善,等到你能所雙泯,沒有我想依持這個善,沒有那個善法讓我依持,我便能無住。無住是什麼?到時候你連佛法都不要住,如果說你還要住在佛法,你就成不了佛,因為你像搭船渡過了煩惱的河流,到了彼岸你不肯下船、不肯上岸一樣。我們想要保持菩薩心,就勤修戒、定、慧,就要觀察。觀察我自己煩惱來了,觀察我自己有逼迫、有痛苦了。我善於觀察,我體察覺悟到人生無常,是苦的人生,是無我的,要想辦法自己修持戒、定、慧來得到解脫。
 
得到解脫以後,再生起大悲心,一看我們很多同學、朋友都還在痛苦之中,我們的慈悲心就幫助他們,菩提心就不會忘失,就可以勇往直入菩提大道,直入佛的境界。參加一個共修團體,我相信是很重要的。當然這個共修團體一定是要正信、正法,也就是說不會帶入邪道的團體。你要善於觀察,善於觀察就是運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好好觀察,觀察清楚,觀察明白,你就可以抉擇一個善法的團體,好好的依恃它,依據三寶,好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