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中陰
夢幻中陰(二十五)
不僅僅遍計所執性,就是我們的執著,我們把一切事情當成是真實的,如夢幻一般,連依他起也都是如夢幻一般,如果是依他起在小乘佛教,《阿含經》,依他起是真實的,可是來到了大乘唯識學,依他起就被譬喻為夢幻,依他起就是眾緣和合。這個大乘的智慧高度比較高,它很高,它看到了實相,它看到,比如說,我們覺得,這個插花插得很美,插得很美,這個是我們視覺作用,這個是光還有眾緣和合的視覺作用。
如果一個很理性的人,一個化學家好,比如我們成佛兄來看的話,他就看,這個漂亮,當然,他是二諦,二諦遍照的,他是同時照到二諦,不會說這個花有什麼好看,這個花只不過是什麼元素,只不過是光的反射,如果這樣子說,沒有錯,這個是勝義諦,可是呢忽略了世俗諦。所以佛啦,是勝義諦就是世俗諦,世俗諦就是勝義諦,祂不會偏於世俗諦,也不會偏於勝義諦。
如果偏於世俗諦呢,這盆花真的很美,所以我很喜歡它,太美了,可是隔了一個星期,隔了十天,它就枯掉了,我就在那邊哭,這麼好的插花,這麼美的花,怎麼會枯掉,就一直在那邊傷心,一直在那邊哭啊!這個就是執著世俗諦是真的。
如果是執著勝義諦是真的,這個只不過是光的反射,這個是你的眼睛的問題,是你智慧,你根本沒有智慧,你沒有分析到它只是各種元素組合而成。它只不過是碳,只不過是藍色光、綠色光等等,只不過是這樣子而已。這樣子你就是執著勝義諦,執著勝義諦,你這個人,這個,心腸如鐵石一般哪,這個是很無情,如果太理性的人是很無情的,很無情,這個世間是沒有愛的,就會變成這個世間很冷酷,冷冰冰的。我們看看理性的人都是這樣子,都是冷冰冰的。
但是學佛不是要我們偏於世俗諦,偏於世俗諦就是煩惱,也不是要我們偏於勝義諦,偏於勝義諦就是世間很冷酷。只有依照真理而行,那就很痛苦,要學佛、要像佛一樣,世俗諦就是勝義諦,勝義諦就是世俗諦,要一心三觀。
一個念頭看這個的時候,一方面知道它是空,所以當這個花凋謝的時候呢,我們不會感到傷心,我麼也要知道它是假,它是假,因此我們要依世俗諦,假有,我們要欣賞它。同時也因為它是假,會改變,也會凋謝,我們會接受它。
同時,我們要有中觀,中觀,真即俗,俗即真,對不對。人與人相處,我們很需要這種花,但是它凋謝了,不見了,改變了,我們也不會傷心,我們知道它是緣起,它是緣滅,只是這樣子而已。這個就是依他起,在小乘佛教是真實的,但是大乘佛教就不是真實的,大乘佛教就把它當成是夢幻。
在唯識三性,也就是相分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通通是夢幻,只有一個是真實,那就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呢,它是雙遮雙照;雙遮就是遮執著有邊,也遮執著空邊;雙照,能夠看到有跟空,緣起跟性空。因此也叫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