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中陰
夢幻中陰(二十六)
五重唯識觀夢幻,五重就是五個次第。
第一重叫作遣虛存實識觀。遣虛存實,什麼意思呢?就是遣掉虛妄的,而保留真實的,這個是在對治遍計所執。遍計所執就是我們自己執著,執著某一件事情是真實的,是真實的,令我們很煩惱,那要如何去除這種煩惱,那就是遣虛存實。
如何遣虛存實呢?我們就知道我們是有情,有心,在沒有開智慧以前,我們都是分別心,都是有限的知識有限的智慧,因此我們看到的世界呢,只有看到表面,一切的境界都是我們心在看的。師姐把這盆花插得這麼美,我們會覺得美是因為我們是人,如果抓一隻螞蟻放在這裡,它感覺不到美,這盆花放在桌子上面,桌子上面它有沒有覺得這盆花很漂亮,沒有,放在這個電腦旁邊,電腦跟它很接近,它有沒有看到它漂亮,也沒有,這個燈光,天花板有沒有知道這一盆花很美,沒有。
我們會知道它是美,那是因為我們人的心識作用,我們覺得這一種的arrangement是美的,所以我們會欣賞它、會讚美它,我們就遣虛存實,我們就知道一切境界都是我們心的分別,這樣子就捨掉了對境界的執著,那就由境界而反觀了我們的內心,反觀我們的內心,好,這是第一重。
這是好像觀音法門一樣,“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聽到聲音了,你不要隨著聲音跑,你趕快往內觀,往內觀就是這裡所說的,遣虛存實,知道這個境界都是我們心識的認知,所以境界就存在,是心的作用。
第二重觀叫作捨濫留純識觀。一個是濫的識作用,一個是純的識作用。捨濫留純的識觀。濫是指的什麼呢?純指的是什麼呢?濫,指的就是心所法;純就是心王法。什麼叫心所,就是心理的作用,我們為什麼覺得美醜,會感到快樂痛苦,有情緒作用產生了,那個是濫,因為它是,我們有心,所以我們才會有情緒反應;如果桌子,沒有情緒反應。
我們讚美這個桌子,你好漂亮哦,謝謝你哦,你的功能很好哦,它有沒有覺得飄飄欲仙,沒有,我們說你這個桌子真糟糕哦,怎麼長得那麼醜哇,你桌子為什麼不是黃金,你那個木頭,那你該是黃金不是很好,那它有沒有生氣,也沒有。可是我們人會有種種情緒,喜歡不喜歡,痛苦快樂,這個就是濫。它是由哪裡產生的?由我們的心產生的。所以留純識,這個時候就是,你要放下情緒,然後去看你的心,你的心在哪裡,當您有看到的作用時,眼識就出現了,眼識就是眼的視覺作用的心。當你聽到聲音,那就是耳識,你就從聲音追到了耳識。
《耳根圓通章》就是這樣子,一直往內,一直往內,由境往內,追到耳識,追到眼識,追到第七識,追到第八識,同時見到佛性,跟五重唯識觀是一樣。第二觀捨濫留純識觀,就知道我們的情緒,不是真的,我們的情緒是我們的心所產生的,這樣子我們就往內觀到心了。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跟唯識,當阿賴耶識,當然這裡我們能夠表面意思,顯現的意識只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我們比較容易覺知。
再來攝末歸本識。攝末歸本識,什麼叫攝末歸本識?攝末,末跟本,末是由本所產生的,因此我們瞭解的唯識總共有八識,總共有八識呢我們就知道,眼耳鼻舌身識的相分都是來自於第八識,第七末那識之所以我見,我癡,我愛,我慢,有我執,是因為第八識的相分出現了,恆常出現,就執著它是有我,有常一主宰。
因此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整個的七識是末,而第八識是本,第八識就稱之為根本識。也就是擒賊先擒王,你只要把賊王,只要把老大找到了,那個時候事情就好辦了。攝末歸本識,這個就是攝末歸本識,就是把前七識把它當成是第八識的本所產生的。
好第四重觀,就是隱劣顯勝識觀。隱劣顯勝,隱劣顯勝,劣跟勝,是比較,勝就是比較重要,劣呢比較次要。這是什麼?在第三重觀,我們已經把前七識攝末歸本了,已經觀到了阿賴耶識了,可是我們要知道阿賴耶識它有見分,相分,自證分,乃至於證自證分,這個太複雜了,我們把它簡化為相分跟見分就好了。相分就是說有一個影像,有一個影像在這裡,如果我們沒有心,我們不知道這個影像存在。
比如說這一盆花這麼美在這裡,電腦它沒有心識作用,因此電腦不知道這一盆花是美的,它不知道,它不知道。我們罵電腦,說你的功能怎麼那麼差,容量那麼小,它也不會生氣,因為它沒有心。
所以相分就是被認知的對象,見分就是認知的能力,我們心本來就有認知的能力,我們用見來代表,當然這個見可以代表見聞覺知一切的認知作用,都可以當做見分。
相分跟見分比較起來呢,見分它有認知的能力,因此它是勝,而相分是被認知的,稱之為劣。在這裡顯勝而隱劣,意思就是我們已經觀到了第八識,觀到了第八識以後,我們分析,所謂的第八識是見分跟相分這兩者已經產生異熟變,已經變出來了。換言之這裡已經第八識的種子在緣的具足下已經產生了變化,產生變化,最基礎的相分跟見分,我們就知道,這個相分是因為有見分的覺知所以才有相分的存在。
第八識很隱秘,我們一般凡夫當然看不到,不過我們以眼球,以耳朵為例子來看,我們的眼球,視覺把外面的境界抓進來,投影在視網膜上,當我們有覺知作用的時候,那個覺知作用就是見分,那一個影像叫作相分。
唯識學當然說有外面的東西,觸動了我們眼球的作用,而我們阿賴耶識的過去的影像就浮現出來,我們就根據過去的種子呢來認知投影在視網膜上面的相分。
用這樣子來譬喻的話,第八識也有見分相分,見分作用比較強,因為它可以主動的認知,而相分它作用比較弱,它只是被看而已;主動的人一定是勝的,被動的人一定是劣的。
想想看我們在工作上,在人際關係上是不是如此,如果是主動工作的人哪,一定成功機會比較高,如果是被動的,那一定比較失敗,比較失敗。諸位都是公司組織裡面的領導,我們白師姐說,交代現在年輕人工作,交代一樣他做一樣,從來不會主動再去想,這個其他的事情,還沒有做的事情。可見得,如果你能夠更主動,老闆還沒有交代我做事情,我就已經把它安排好啦,你要什麼我隨時什麼,老闆即使叫我做一件事情,我能夠做兩件,做三件,做五件,做十件,那一定成功的,所以要隱劣顯勝。主動的一定是成功的,人際關係也一樣,你要人家對你好,當然首先要對人家好,你先主動了,自自然然就可以改變情況。這個是唯識學,佛法雖然是好像有點這個太高遠了,其實不是,它每一個工作,每一個生活都可以應用。
好,隱劣顯勝識觀呢,這個是已經談到了第八識。放下相分,知道相分作用比較弱,而見分覺知的作用比較強,那就去觀覺知的那一個作用,這個時候就留下了,留下了那個見分,也就是知道我們的心是什麼,而且是最根本的心是在第八識的見分。
第五重觀叫遣相證性識觀。我們就進一步去觀,我們第八識,那一個見分又哪裡來的,我們一直追,發現我們第八識的見分是我們無始無明,或者是根本無明,也就說第一個分別心所產生的。這樣子呢我們就把分別放下,只要不再分別那就證得性了,就證得佛性,證得佛性,就是證得真如性,證得圓成實性,這個都是可以運用在生活工作上的。
第一重觀,遣虛存實識觀呢,是破遍計所執,也就是不要再執著,不要再執著境界是真實的。
第二重觀,捨濫留純識觀,第三攝末歸本識觀,第四隱劣顯勝識觀,這個是在破依他起性,因為依他起性是緣起,因為是依於因緣而有,那當然依於因緣而有的現象比較不重要,那些因緣比較重要,也就是依他起呢,了知它是如夢幻,它並非真實,並無實義,這樣子就一直追,追到了這個阿賴耶識的見分,阿賴耶識的存在,為什麼會有阿賴耶識存在?阿賴耶識是真的還是假的,當然是假的了,為什麼阿賴耶識是假的,因為阿賴耶識是依於佛性,起一個分別心,阿賴耶識就出現了,如果沒有分別心,就是回到佛性。
我們眾生皆有佛性,換言之,我們眾生本來都沒有分別的,本來都是智慧的,但是一起分別,不管這個分別是善惡,或者是大小,或者是好壞,有這麼一個分別心以後,阿賴耶識也就出現了。那這個依他起性也不是真實的,因為依他起性緣起的東西也不是真實,它是,因緣所成,而因緣當中最重要就是那個因,因此第五重觀遣相證性識觀,就是把根本無明給破掉,把無始無明給破掉,把最微細的分別心,最微細的分別心是什麼,執著空是真實的,執著比如說,佛性是真實的,佛是真實的,那個是最微細的分別心。
這樣子,把它當成是夢幻,就回到了佛性,也就是證得了圓成實性,換言之,五重唯識觀就是,把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當成是夢幻,不再當成是真實的,如果把遍計所執當成是真實的,我們是很煩惱痛苦的凡夫。如果把依他起性看成是真實的,我們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覺知緣起,覺知緣起,因此證得人我空,可是法是有的,依他起是實有的,只是依他起所起的那個現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果呢,是緣起,因此不是真實的,但是執著那個法的體是有的,法是有的。
因此呢,很簡單,如果執著遍計所執是真實的,就是煩惱痛苦的凡夫。如果執著依他起性是真實的,就是阿羅漢,就是阿羅漢。而佛是什麼,就是放下了遍計所執,甚至放下了依他起,一切一切,真如真如,真如,只是圓滿,成就,真實,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就是成佛,成佛。這個是對我們很有幫助的,在生活上工作上。
其他大乘止觀,也是觀所、觀能,也以幻夢等等譬喻來彰顯唯識的三性三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