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中陰

夢幻中陰(二十七)

如來藏。《楞伽經》,見離自性。
換言之,能夠見到一切法無自性。《楞伽經》是很深的,當中提到妄想妄心,也提到了真心如來藏,而且是真妄不二,這真妄不二,這個時候就是如來藏思想。經上這麼說:“大慧,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犍闥婆城無生,幻、燄、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偽不離自心。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
這個簡單講起來,就是如果修行者能夠觀到一切法是緣起故虛妄,不再有遍計所執性,離妄想就是遍計所執性,也離開說所說,因為這個都是對待的,都是緣起,觀所觀,也就離開,受用,也離開,也放下,建立身之藏識,那就回歸了,那就是阿賴耶識。這跟耳根圓通,這個道理,五重唯識觀,這些都是想通。好,那第二個,觀眾生悉如幻化。這個就是很簡單。第三呢,如幻三昧,成就了如幻三昧,成就了金剛喻定,那最後就是成佛。那這個道理,跟《攝大乘論》是一樣,就是一直層層往內觀,一直層層往內觀。
好,《圓覺經》,又是如來藏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如幻三昧。如幻三昧怎麼修呢?以幻修幻。我引用一段經文,“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也就是說,五重唯識觀的第一重,知道境界都是由心所出來, 所以就有出離心,遠離了境界的干擾。
那緊接著“心如幻者,亦復遠離。”因為境是由心所產生,而我們的心從那裡來呢?當然是緣起呀。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通通是緣起,連第八識也是緣起,所以觀到心也如幻,亦復遠離,也不執著我們心的作用是真實的。遠離為幻,也要了知遠離境,遠離心都是幻,連這個遠離也要遠離。遠離離幻,亦復遠離,就是一直遠離,一直放下,一直放下,得無所離,到最後,沒有什麼好離的,沒有什麼好離,那就是真如。即除諸幻,這個是修行的過程。
有一個譬喻,就是鑽木取火,“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幻智)出木(幻境)盡,灰飛湮滅(圓覺)” 兩木相因,這是古時候人,中國的老祖先有一個叫燧人氏,燧人氏就是兩個木頭一直摩擦,一直鑽,一直鑽洞,鑽鑽鑽鑽洞,鑽洞到最後,摩擦生熱,有熱度,這個火就燒出來了,那火一燒出來,就把木頭給燒了,這個火一直燒,那個木頭是不是越來越減少,這個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火就是智慧,當有智慧的時候,就知道境是幻,因此不再執著境界了。可是也要知道這個火也是幻,為什麼?因為火它不是本來存在的,它是兩木相因,互相摩擦摩擦,摩擦生熱,所以這個火就生出來,因此火不是真實的,所以不僅僅境界是幻,智也是幻,等到把這個木頭通通燒盡了,燒燒燒燒燒到燒盡了,灰飛煙滅,灰飛煙滅了,木頭沒有了,火還有嗎,火也沒有,因為木頭燒完了,所以火也熄滅了,也熄滅了,那個時候灰飛煙滅,那個時候就是譬喻圓覺。
這裡的譬喻相當好,我們簡單介紹。我們有情眾生有心,會覺得境界存在,境界是真實,遍計執,因此我們被境界所困,煩惱的很。現在我們要知道,那個境界是因為我們心覺知作用,因此呢我們放下了境界,再去觀自己的心。等到我們放下了境界的時候,那個心也就跟著滅了,因為心跟境界是同時產生,見分跟相分同時產生了,沒有了相分,那個時候只見到空,是不是,見到空,那就是實相,空畢竟空,就是,空就是實相。如果有緣起,就有現象出來,因此連空也是空,空也是幻,這樣子就達到了圓覺。圓覺不會執著有,也不會執著空。
這個就是說,當我們產生了智慧的時候,就知道,一切的境界都是心在覺知,心在解釋,完全都是心的作用。等到我們這一個境界放下了,那個時候心也就放下了,因為沒有境界,哪裡有心的作用,心的作用就沒了,沒了作用,沒有心的覺知作用,我們就恢復了覺性,本覺,回到了本覺,也就是回到了佛性,灰飛煙滅的那個時候就是圓覺,也就是佛性。
好,我們再做譬喻,兩個手摩擦摩擦,我們用木頭,兩個木頭摩擦摩擦,一生火了,生火了,那個,火就是智慧,火一生出來那個木頭會被燒,也就是境界會一直被放下,不再執著境界,等到我們智慧很充分,就是把境界通通燒完了,把木頭通通燒完了,境界完全放下的時候,就是智慧完全顯現。木頭燒完的時候火也就跟著滅了,因此哪裡有火呢?沒有木頭哪裡有火呢?木頭是境界,沒有境界哪裡有火的心呢?是不是心也沒了?那個時候就是見到空性,空空如也。等到有另外兩個木頭再摩擦摩擦摩擦,又生火,那個時候又緣起,那個時候智慧就一直起來,這個譬喻非常好。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這個已經是最簡單的啦!用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就把修行的過程簡化成只有兩個步驟,兩個步驟。火一生出來就把木頭燒完了,等到全部木頭燒完了火也就滅了,我們的智慧心一產生,我們就慢慢放下境界,等到所有的境界都放下了,那個智慧也是如幻,也就不再生起了,那個時候見空性,恢復本覺。
《圓覺經》還有一句話,我已經提過了,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幻如果依照這裡,就指兩種幻:
境界是幻,因為境界是由心所感知。
第二種幻就是智慧,心也是幻,因為心是阿賴耶識,有了分別心,我們知道了真相,那就是智,沒有了境界,當然智慧也就熄滅,熄滅不是呆呆的,而是圓覺,圓覺是雙遮雙照,能夠遮境這一邊,也能夠遮心這一邊,雙照,同時心跟境都觀照到了,也就是一切萬法,無非是我們覺性的作用。
這就知幻即離,當我們知道境是幻,智是幻,我們就離了。而離幻即覺,當一切境跟智都放下了,等於灰飛煙滅的時候,本覺就出現,佛性就出現。所以把成佛的過程,已經簡化到只有兩個步驟,那其實難不難,其實也不難,只是時時刻刻要提醒,時時刻刻修夢幻中陰。
好,到這裡已經講完了如來藏,佛性,如何修夢幻觀。我們再舉一下幾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中國的禪宗,中國的禪宗如何修夢幻觀,如何修夢幻中陰。玄沙師備禪師他說過,“是諸人見有險惡,見有大蟲刀劍諸事逼汝身命,便生無限怕怖。如似什麼?恰如世間畫師一般,自畫作地獄變相、作大蟲刀劍了,好好地看了,自生怕怖。汝今諸人亦復如是,百般見有,是汝自幻出、自生怕怖,亦不是別人與汝為過。”這個禪師他做一個譬喻,比如說我們自己畫一隻老虎,畫一隻老虎,我們看這老虎,這個很真實的,看到那個老虎的相,我們就產生恐怖,就產生恐怖。如果我們定下心來,那個老虎怎麼出現呢,是我們畫的啊,我們自己畫的,自己在那邊害怕。《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畫世間相,種種的相,世間相是我們心所畫出來,畫出來,畫出來。然後畫出來,又自己在那邊恐怖,自己在那邊煩惱,自己在那邊痛苦痛苦痛苦痛苦。如果我們發現,原來世間相,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心所畫,就是工畫師,都是工畫師心所畫的,那個時候就會說,我為什麼那麼笨,就自己造作,自己在那邊煩惱,自己不造作那就沒啦,這看清楚,原來都是心所造。
我們再看大慧宗皋,這個是南宋的一個臨濟宗的禪師,也就是看話禪,就是大慧宗皋,他所設計的方便來教導眾生,看話頭或是參話頭,如何來成就的。“因被詰問:日間浩浩時還作得主麼?答云:作得主。又問睡夢中作得主麼?答云:作得主。又問:正睡著時,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在甚麼處?
這個就是勘驗自己這個修行功夫啦,我們修行功夫要怎麼,首先這日間,我們現在醒著的時候,這個忙忙碌碌,忙忙碌碌,看看自己有沒有做的了主,如果自己做不了主,那以下的通通不必談了啦!因為現在眼睛睜開了,因為現在腦筋都在動的,都在覺知的,我們都做不了主啦,哪裡談得上說晚上作夢做的了主,或者是,現在活的時候都做不了主,怎麼死的時候可以做的了主,我們要警惕自己,現在都做不了主,境界一來八風一吹就動,對不起,那個臨終,哪裡做得了主,死後的心哪裡做的了主。
他這邊勘驗自己的修行功夫,白天做得了主嗎,可以,那麼我再問,你晚上作夢做的了主嗎, 他說可以,OK作夢,然後繼續問哪,你正睡著時候,無夢、無想、無見、無聞,那主在什麼地方,請問主在什麼地方,當然沒有主,因為沒有境,哪裡有心,對不對。沒有那個境界讓我們做主,這個境界,這裡無夢、無想、無見、無聞就是沒有境界,沒有境界哪裡有做得主做不了主的問題,沒有,那個時候就是什麼,就是佛性顯現,這個是在譬喻,譬喻我們隨時可以做的了主。
我們先從白天做得了主下手啦!夢幻觀,白天做得了主,才來修晚上睡覺作夢做得了主。等到說,都沒有夢,沒有想,沒有見,沒有聞,沒有任何覺知的時候,請問主在哪裡,當然都沒有,因為一有主就是阿賴耶識的作用,就是分別心的作用,也就是意識作用,妄心,根本不是真心,真心是離開一切諸妄,把一切的妄想,一切的妄見,連覺知一切分別,通通放下了,那個時候自然是圓覺本覺,只是大約是這樣。
他這邊,繼續解釋道“悟與未悟,夢與覺一”,這個悟跟未悟,或是夢跟這個醒覺,其實是一的,“剙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這是從頭以來,我們看世間,就好像夢中事,這個是睡夢中陰。
教中自有明文,唯夢乃全妄想也。”一切事情都是夢,也就是經中一直都是以夢做譬喻,因為我們都會經驗,這是最好最好的修行下手處,
而眾生顛倒,以日用目前境界為實,殊不知,全體是夢……令悟夢與非夢悉皆是幻”。夢當然是幻,連非夢也是幻,因為非夢是從夢相對而來的,你這個夢不存在啦,非夢哪裡存在呢。“則全夢是實”,那個時候,看到一切皆是夢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實相,我們就看到了佛性。全實是夢,夢就是實,實就是夢。不可取,不可取。可不可以捨?當然也不可以捨。這個就是離兩邊,這個是佛的中道。
大慧宗杲也對夢幻講到寤寐恒一,他提到“夢見得金寶,則夢中歡喜無限;夢見被人以刀杖相逼,及諸惡境界,則夢中怕怖惶恐。自念:此身尚存,只是睡著已作主宰不得,況地水火風分散眾苦熾然,如何得不被回喚。到這裏方始著忙。先師又曰:待汝說底許多妄想絕時,汝自到寤寐恒一處也。”
這也是修夢幻,夢幻,換言之夢中能夠保持覺醒,而我們白天也知道在作夢,這個叫寤寐恒一。
最後呢,大慧宗杲觀現實夢幻,他說“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這一句話很重要,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他說,希望,我們希望能夠空諸所有,放下一切有的執著,切勿實諸所無,不要把沒有的事情當成是真實的。那沒有事情就是遍計所執,這個是絕對的錯誤,依他起性,也是不真實,不要把它當成是真實的。
先以目前日用境界,作夢會了,然後剙將夢中底移來目前。”這個是他的修行方法,首先以目前日用境界,作夢會了,意思就是我們白天,眼睛張開有覺知的時候,都知道它是夢幻,是夢幻,這樣子瞭解了,瞭解了,慢慢的,慢慢的,就可以把夢中的境界移來這裡去想,原來夢中的境界也都是虛妄不真實,慢慢地,日夜就打成一片,這個就是夢幻中陰很好的修行法。
我們再看,話頭禪,南宋時代除了大慧宗杲以外還有一個默照禪,默照禪就是正覺宏智禪師他所提倡的,那他也用夢幻觀來修,夢幻觀來修。我們看他的語錄中這樣說,“田地虛曠,是從來本所有者,當在淨治揩磨,去諸妄緣幻習。
這邊是指我們的心,心就是天地,我們心本是空空曠曠,本來,是從來本所有者,我們的佛性不存任何的分別是清清淨凈,因此修行就是淨治揩磨,就是,一直清淨淨化,一直把我們的妄想,我們的煩惱無明給去除。“去諸妄緣幻習”。
他又說“野僧家風,以一銏為生涯,指萬象為產業,此彼相,可如鏡像、水月,混融無外,先不立我相,則物物非他緣,一相無相。”他默照禪的意思就是,你在打坐的時候,保持這個覺知,不要觀想,也不要觀相,只是默默地,默而照,照而默,默就是寂,也可以說成寂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止,照就是觀,換言之,默照禪就是止觀禪。這心常寂,可是又能照,常寂很容易就變成呆呆地無記,因此也要保持覺性。而在照的時候,在覺知境界的時候,很容易亂,因此照也要默,也要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這個叫作默照禪的修行方法。
默照禪修行方法,這個就是從四念處演變出來的,四念處也就是默照禪,因為我們先觀呼吸,讓心止了,止了不要落入無記,還要起觀,那個時候就是照。那就觀身,觀受,觀心,觀法,止觀要平衡,止觀要平衡,這個就是默照禪。
如果是前面大慧宗杲的話頭禪,他是一觀入手,他一直觀一直觀一直觀,一直觀,不要讓話頭跑掉,讓話頭,話頭就是疑情,讓這個疑情一直保留在心中,那麼就是一直觀一直觀一直觀一直觀。
但正覺宏智的默照禪呢,他是寂照不二,也就是像四念處一樣,止了以後就是觀,但是觀不要失掉止,止要有觀才會有智慧,不然又落入無記,這個重點,通通是一樣,只是名詞不一樣而已,沒有什麼。
永嘉大師證道歌境即真心所顯。如果是在唯識學,境是妄心所顯,但是在如來藏,就變成了是真心所顯,請大家要瞭解,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智慧高低。最有名的這一這一句話,“迷時明明有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我們現在會煩惱會痛苦,那就是在六道中,那表示我們還沒有覺過來,等到我們覺醒過來,那就是空空無大千,無大千,這是修行方法都是一樣的。
再來我們看密宗,已經從顯教而進入密教了,密教首先先引用中國的密宗,中國的密宗,我們可以引用這個《大日經》,中國的密宗主要兩部經典,一個是《大日經》,一個是《金剛頂經》,金剛頂,一個是大日。大日,譬喻佛性,所以《大日經》講的就是佛性,因此它就是最高的這種境界。它講“祕密主,若真言門”,真言門就是密宗了,我們講持咒就是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深修觀察十緣生句,當於真言行通達作證。云何為十?謂如幻、陽焰、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祕密主,應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生句。當得具足法財,出生種種工巧大智,如實遍知一切心想。”
所以密宗有什麼秘密,根本沒有秘密,密宗所講的其實就是顯教的東西,只不過它是,Salesman,sales的技巧非常好,就把它講得非常非常的這個,很厲害,把它講的很秘密。如果跟你講,這個佛性這什麼空空無大千,你們覺得沒有味道,所以一定要講得天花亂墜,你們才會覺得,這個還有可聽,而且要講得很神秘。通通沒有,它也是用實幻,為什麼說這實幻呢,因為它也是用佛性來觀照,用佛性來觀照,只要一起分別,阿賴耶識就出來了,因此從阿賴耶識所引申出來的一切見聞覺知,通通是如夢幻,泡影等等,很簡單,《大日經》。
如果是《金剛頂經》的話,它是從智慧門,從般若下手的;如果是《大日經》,它是從佛性下手的,下手處不同。
好我們講完了中國的密宗,那現在呢,最後簡單提下,因為我們這裡有好幾位密宗的行者,我是他們的學生弟子,所以有什麼事情要請教他們。西藏密宗噶舉派有大手印六成就法,那天已經提過了,這六種成就就是靈熱成就、幻觀成就、夢觀成就、淨光成就、中陰成就、轉識成就
其中有幻觀,有夢觀,也有中陰,中陰就是從中陰裡面去得到成就,這個是有關於中陰救度大法。
夢觀有四個層次,第一明悉夢境;第二轉變夢境:熄滅轉化火、水等,或見佛國的;三認證夢境為幻變:除掉恐懼;第四禪定於夢境之實相:進入夢的實相
這個怎麼修呢?這個怎麼修。第一個明悉夢境,你要瞭解夢的境界是什麼,我們現在先聽聞上師來講解夢是什麼,但是這個是知識,我們作夢還是迷迷糊糊,因此要怎麼辦,加強禪修,一直禪修,來保持心的安定,尤其在睡覺之前,能夠打坐一下,打坐一下,保持覺性,然後把這個覺性呢延長,延長延長,延長到睡覺,睡覺的時候是肉體在休息,器官在休息,讓它不必一直動,然後我們第六識,也就是大腦保持禪定,把這種定的境界一直延長延長延長延長,這個是要練習,練習,一直練習,然後延伸到睡覺,睡覺,我們先從淺睡而後熟睡,熟睡完了就是作夢,作夢完了就是醒過來,睡覺一直在這樣子輪迴,那這樣子把禪定的那種清醒覺知的能力延長到淺睡,延長到熟睡,知道自己在熟睡,而後作夢時也延長到作夢,這樣子就明悉夢境啦。一般人當然夢境都迷迷糊糊,都不知道,因此才會被夢境所轉,但是禪修力夠的話就一直延長禪定的力量。
第二個轉變夢境,當我們有第一個層第的功夫,在作夢的時候保持清醒的時候,當我們夢到火的時候,我們要試試看那個火不是老虎,或者是炸彈車子衝過來,我們如果沒有保持覺醒力量就會恐懼,那個時候我們就試試看,有火的時候,我們用腳去踩它,一踩,並不會痛,不會被燒。哪裡有老虎,我們用手去揍牠,沒有被老虎吃掉,我們那時候是覺醒的,這個時候就是轉變夢境,我們就知道這個夢境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那個都是阿賴耶識所起的。
然後第三呢,當我們知道夢境不是真實的時候,就可以認證夢境為幻變,換言之,我們知道那個都是心所產生的,是獨頭意識作用,如果更瞭解唯識學的話,那就知道,那個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起的現行,那個時候就不會恐懼啦,就除掉了恐懼,那個時候心就安啦。
然後第四呢就是經常安住於夢境的實相,換言之,夢境、作夢我們知道它不是真實的,再把知道夢境不是真實的,維持這種禪定力,維持到醒過來,乃至於白天所做的一切,這樣子日夜都打成一片,日夜都打成一片,都知道日夜所經驗的一切都是夢境,它都是夢幻,那個時候就成佛,就成佛。至於實修的方式,最好都是用禪修,把這個禪修的力量延長延長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