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2-止觀雙運念佛法門
止觀雙運念佛法門(十九)
問:如何有「人身」?
答:一切諸法都是由心所生,因而色法(身體)是心生起的,受想行也是心生起的。
怎麼說色法是心所生起的呢?以胎生來說,父母親的緣,以及自己業力的因,眾因緣和合而有卵子受精這一回事,胚胎慢慢的長大,所以一切的色法是由心所生。
當我們在母胎裡面十個月,出胎以後,有的人身體很健康,有的人身體很不好,這也是心的關係。比如,小時候喜歡吃炸雞、喜歡喝含糖的飲料,年紀輕輕腎臟就壞了,必須洗腎,這是自己偏食,自己的心所造成。自己的心生起色身,同時受想行與心相應。由於心無知、無明,所以生起色受想行。
臨終的時候,色受想行次第毀滅,因為因緣不具足,所以不再能夠正常的運作,我們稱此為死亡。心識的能量不是物質與色法,不是我們的肉眼所可以看到的,也不是銅牆鐵壁、骨頭皮膚所能夠限制的,心識是可以來去自由自在的。在臨終過程結束,心識離開了肉體。
有一些心所法(受想行)必須依靠感官而生起,有一些不必依靠感官而生起,完全是獨頭意識的作用,是自己阿賴耶識中的業力所現前。總之,心所法是與心王相應,識指的是心王。一切諸法皆是由心所生,生死的過程不離阿賴耶識的作用。
問:修行不是不要太用力嗎?可是為何又說要用力呢?
答:用力不是要求大家太緊。我已經講解過了,用力是生起精進的心,要精進、要很認真的修行,只要認真的修行,自然可以安住於所緣境。
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這種感覺,當你有一個比較強的決定心時,你很容易可以覺察所緣境,可以安住於所緣境,有止和觀的現量,這就是用力的原因。
我們一向不夠用力,也就是不夠精進,以為還有很多的時間,以為修行只是消磨時間,來休息或參加一個宴會而已。我們要把生死大事提在心上,有信心精進,生起的覺受是不一樣的。
問:有時參加法會,回到家,耳邊依然縈繞法會的梵音,這算是一種入定嗎?
答:這不算是一種入定。就好像觀佛像一樣,你是用耳識經常聽這個聲音,它就會有記憶留在心裡,記憶還沒有消失以前,會反覆的發出聲音。
我們要知道入定的條件,去五蓋(貪、瞋、疑、昏沉、掉舉),離生喜樂,善心一境,這時才是入初禪,我們要檢驗這些條件有沒有具足。
問:我們可以利用聲音一直在耳邊的方式,就像學「觀佛像」一般,去五蓋入初禪嗎?但是要怎麼做呢?
答:《楞嚴經》裡面有二十五圓通,當中有利用耳根、聲塵、耳識而得到圓通,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觀世音菩薩說:
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是透過耳根的方式來修行。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聽到聲音,不要隨著聲音跑,入於聞性、心性之中。「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透過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都可以用來修行成就。
問:四聖諦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嗎?
答:非常好的問題!當你碰到不喜歡的境界,這時心要如何安住?就是回到所緣境。苦聖諦的意思是了解現況。集聖諦的意思,了解現況不是偶然的,不是沒有緣由生出的,是由因緣所生的。道聖諦的意思,了解任何一個現象的因緣,如果要改變這個現象,只有改變因緣。改變因緣成功,就是滅聖諦,也就是集滅,滅了苦因,解脫境界的束縛,得到自在。
簡單歸納:苦聖諦是了解現象,集聖諦是了解現象的因緣,道聖諦是改變因緣的條件,滅聖諦是改變了現象;這是日常生活的應用。苦、集、滅、道的因果精神,完全符合科學原理。
苦、集是世間法,煩惱、壓力、痛苦的因果關係;道、滅是出世間法,得到清淨、解脫、自在,沒有煩惱的因果關係。事情成功是道、滅,做不成功是苦、集。